白毅鹏
抗疫两年多以来,中国社会有很多的变与不变。抗疫初期,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体,都在摸索中前行,人们的内心是迷茫的。随着对新冠病毒的研究逐步深入、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参与全民接种疫苗的人数不断上升,人们慢慢习惯了进入公共场所前扫场所码、出行时主动出示核酸检测报告,在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下,社会整体疫情形势处于可控状态,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并未受到很大冲击,人们的安全感和信心不断增强。
在积极的变化之中,也蕴藏着不变的定力和智慧。生命至上的原则贯穿抗疫的全过程,是我们屡屡战胜病毒的“致胜法宝”“定海神针”,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反复使用的“金药方”。在抗疫过程中,无论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还是年过百岁的老人,都能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切和保护。同时,中央决定对患者实施免费救治,一些危重患者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治疗费用也全部由国家承担,后来陆续出台的全员核酸检测、免费接种疫苗等举措,切实减轻了民众医疗负担,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在大年初一召开。“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一指令下,武汉这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百万个家庭在社区隔离时期生活供应得到保障,中国也迅速控制了疫情。2022年年初,在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病毒时,深圳卫健委直率利落的“电话发我”留言,展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担当;吉林疫情中,牵动人心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6556名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安置,学子们的生命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历来就有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重民爱民、保民安民自古就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当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不犹豫地选择生命至上的抗疫方针,生动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在统一思想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志愿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互相配合,共同抗疫,才有信心和底气静候胜利的曙光。
英国学者罗思义说:“在致命的大流行病中,最要紧的人权不是西方刻板、肤浅的‘人权’概念,而是要能活下去。”坚持生命至上的防疫方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发展,民众无法像往常一样自由出行,甚至为了防疫还会牺牲一些权利,西方世界也借此指责中国的抗疫模式和动态清零等政策。但事实证明,与众多西方国家选择“躺平”政策相比,我们的抗疫模式立足国情,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挤兑,在国民健康、社会自由和经济发展三者间取得了较好平衡。
2022年4月,随着疫情的变化,中央再次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任何时候,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底线都不能被击穿。这段日子,上海、吉林等地人民和四面八方前来支援的兄弟姐妹并肩作战、齐心抗疫,千千万万人的肩头扛起了城市的安危。“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坚持生命至上、科学防疫的原则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疫情的阴霾终将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