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风险贷款通常是指不良贷款,亦即非正常贷款或问题贷款,贷款本息的回收已经发生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收回。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受行业风险暴露、产能过剩等综合因素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贷款频发,并有逐步蔓延趋势。尤其对于法人贷款,其额度相对较大,风险程度大小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而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分析研究商业银行法人风险贷款成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法人风险贷款;商业银行;主观成因;风险管理;建议措施
本文索引:杜王坤.<标题>[J].商展经济,2022(10):-074.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前识别和有效控制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金融企业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几年,部分行业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链普遍吃紧,偿债能力下降,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不良贷款逐年攀升。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下降,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自身经手相关业务调查、审查、贷后检查报告、风险化解方案、内外部审计底稿及他行信贷风险案例等资料,发现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除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和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客观因素外,也涉及银行内部信贷经营管理的多个环节,如贷前调查不全面、审查不审慎、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主观因素。并且,从风险形成的轨迹看,往往也不是单一风险因素造成,而是主客观、内外部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各因素之间也存在内部关联关系,一种因素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或加速其他因素的发生。因客观因素均来自外部,对银行而言不可控制,也无法去改变或完善,故本文主要围绕查找和反思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力求通过完善管理避免重蹈覆辙,所以仅对商业银行自身能够控制的主观成因方面进行分析。
1 商业银行法人风险贷款主观成因分析
1.1 风险敏感性薄弱,缺乏对行业风险前瞻性预判
行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对国民经济走势的分析要具体到产业、行业,只有对产行业状况分析清楚,才能细分市场,搞好信贷业务经营。目前来看,所谓的好行业、好客户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上行期,外部环境宽松、流动性充足,客户持续经营能力相对较强,风险不易暴露,也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客户的一些隐性风险会逐渐显性化,如果银行此时仍缺乏风险敏感性和对行业风险的前瞻性预判,采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或主要依据既往经验或者合作情况来看待行业和客户,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导致风险发生。
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产行业的研究还很薄弱,主要依靠其总行的产行业分析报告,但总行的产行业分析资料又不能完全本地化,而且缺乏对行业经济周期的长期追踪研究,特别是缺少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关联度分析,致使部分商业银行在介入某些行业时,无法判断该行业是否即将进入衰退期,缺乏对该行业的风险敏感性,等回头发现时已来不及退出。例如某商业银行对煤炭行业的介入恰好赶上了“煤炭黄金十年”的末班车,随着行业步入萧条期,客户信用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不良的概率也大幅提高。
1.2 信息不对称,影响决策判断的准确性
科学、准确、有效的决策建立在信息全面、真实的基础上,如果决策者获取到的信息不全面或不真实,势必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践中,由于能力不足或手段欠缺,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能完全消除。客户为了获取银行信用,往往会“报喜不报忧”,仅告知利好情况,而隐瞒不利因素,如参与民间借贷、企业涉诉等;商业银行面临经营考核压力,有时也会被动地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对客户资产实力、抵押物价值等表面因素调查较多,而对客户现金流、关联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及发展前景等因素缺乏深入调查,未能掌握客户真实的资金需求,客户要多少就给多少,有时也存在客户经理不愿问或不敢问的心理,导致调查结果片面和不完整,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例如2015年某商业银行向A贸易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60万元,经调查发现借款人销售收入逐年递增,2014年前11个月收入达4697万元,贷款1022万元,销贷比21.76%,具备偿债能力。但贷款发放1年零2个月后,形成不良。支行在诉讼清收过程中才了解到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其隐性控制的其他企业在另外3家金融机构办理大额信贷1200万元,其中450余万元已形成不良;法定代表人与他人共同投资农业项目。如果介入时能够了解到上述信息,该行有可能会拒贷,从而规避该笔风险贷款。
1.3 審查不审慎,对显性风险因素重视不充分
信贷审查是银行信贷风险把控的关键环节,审查质量直接影响有权审批人对贷款的决策。作为审查人员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把控好风险,把差的项目砍下去,把好的项目推上去。实践中,一方面,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风险并不容易把控,尤其是对于隐蔽性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风险把控和业务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但有时又相互矛盾的课题,如何平衡?很不好把握。同时,审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审查人员面对的往往是静态的纸质资料,要依据调查资料对客户风险状况及贷与不贷做出判断,这也就造成审查人员有时过分依赖调查报告,就报告论报告、就材料论材料,对于一些存疑问题,在无其他客观资料证明的情况下,简单采信调查结论,对显性风险因素重视不充分导致风险发生。例如2015年3月某商业银行向B汽车销售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950万元,征信反映客户在2014年3月—2014年4月期间连续有3笔银行承兑垫款,金额合计1203.75万元,审查就该情况要求调查岗进行核实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调查反馈承兑垫款系出票行光大银行客户经理误操作造成,仅提供了补充调查文字说明,未提供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审查人员最终采信了该调查结论,后来该笔贷款形成不良。回头看,承兑汇票垫款是否已反映出客户现金流紧张?审查并没有深究。此外,诸如审查中对短贷长用、股东涉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客户盲目扩张等显性风险重视不够、揭示不充分,最终贷款形成不良的案例屡见不鲜。
1.4 重放轻管,主动防风险意识淡薄
贷后阶段由于持续时间长、管理任务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是信贷风险累积、酝酿、突变的重要环节,因此贷后管理在信贷经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当前现状是贷后管理仍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客户经理主动管理客户风险的意识淡薄。部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重过程形式、轻实质风险”,仅停留在依据客户提供的报表资料,做程式化的分析、形式化的报告,没有真正深入客户,对客户的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产品市场等情况未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有时也存在“审查审批都通过了,应该没什么风险”的思想,因此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预警和处置客户风险。如果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不能采取有效手段发现风险点,并及时化解,就有可能错失压降或退出的良机,潜在风险就有机会转化为事实风险。例如2015年7月,某商业银行为C贸易公司3450万元信用进行了风险化解,该行与此客户2012年建立信贷关系,客户在农行、建行、C银行、宁夏银行、招商银行和石嘴山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最高时点用信余额9420万元,到出现风险时用信余额3600万元,较高峰期减少5820万元,宁夏银行、招商银行、石嘴山银行、农行都成功退出,建行用信余额从2800万元压降至300万元,只有C银行用信余额基本无变化。在连续多年办理收回再贷和贷后管理中调查均认为客户经营正常,压降额度会影响与客户的合作,反映出该银行风险识别的滞后性。
1.5 信贷队伍建设滞后,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信贷经营管理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做,信贷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目前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贯穿于准入、调查、审查、审议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关节,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完备的,如果不打折扣执行到位,很大程度可以降低客户出险的概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但从近几年的实际看,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但部分商业银行信贷队伍建设却徘徊不前。一方面信贷从业人员数量与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不匹配,必然导致管理跟不上;另一方面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产品创新的要求,必然导致市场竞争乏力。特别是近些年客户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客户主体“集团化”、集团客户“隐性化”,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显跟不上。部分客户经理不会看企业报表、账目,贷后管理不会库存盘点,信贷人员缺乏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的能力,形成超风险管理能力应对市场的局面,只会把控业务表面的合规性,而忽视了客户实质性风险。例如D燃料公司最初在某商业银行A支行办理信贷业务,最高授信额度达3500万元,2014年在煤贸行业风险初步显现时,A支行选择全额退出,而该商业银行B支行由于与该客户的关联企业长期合作,调查认定该客户较好、风险可控,继续给予支持。目前该客户在B支行的2500万元信用已形成不良,反映出支行之间人员素质的差异对风险判断的影响较大。
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认为,虽然客观因素是贷款形成风险的根本原因,但主观上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加强管理,提升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来规避信用风险或降低客户出险的概率。
2.1 遵循经济规律,着力强化产行业走势研判
产行业的分析研究是信贷政策精准制定及防范信贷风险、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的关键。尤其是经济下行周期,行业整合越来越多,企业经营环境隐含更多的不确定性,更需要商业银行客观地透过表象,对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经营形势做出科学、准确的预判,从而为信贷投放提供决策参考。
一是要强化行业分析研判。加强行业政策、行业动态、行业趋势的研究分析,对余额大、增长快、敏感度高及新介入行业的周期性、成长性、供求性及产行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和前瞻性预判。
二是要强化行业信贷政策的执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已出台的行业信贷政策,必须从严掌握,不能弱化,要持续关注行业、市场变化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把准行业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总行尚未出台信贷政策的行业,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行业贷款占比分批次开展调研分析,提出对该行业的明确管理意见,引导旗下经营机构主动调整行业贷款结构。
三是要强化行业和客户集中度管理。要根据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授信最高额度,定期对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在本行贷款结构及同业份额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判,合理控制单个行业、单个客户授信规模,严防授信集中度风险。
2.2 回归信贷本源,切实加强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
信贷工作的本质,追溯源头,是为了发掘真正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企业和那些获取资金后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公司,拒绝那些利用假主体、假报表、假用途、假担保和假贸易背景套取银行信用的企业。回归信贷本源有助于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充分利用征信、客户行为、“三表三品一流”等信息判断客户信用和经营情况,加强对客户财务状况、交易背景、贷款用途等真实性核查,严把客户准入关。
一是要严核需求的真实性。要根据客户所处行业和自身经营特点全面科学测算借款人贷款需求,即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额度,既要防止借优良客户绕道融资、偏离主业,也要防止优良客户过度融资、短贷长用,牢牢记住客户虚假繁荣的外衣背后隐藏着可能是盲目的发展策略和脆弱的资金链条。
二是要严核集团成员的全面性。对符合《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特征的客户一律纳入集团授信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準确识别集团客户关联关系,按照审慎管理和应纳尽纳原则,将符合集团客户认定特征的成员全部纳入集团,严防隐性集团客户游离集团之外。
三是要严核客户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财务数据直接影响客户评级、分类准入和授信额度的测算,一旦失真,直接导致决策错误。对客户财务数据异常变动、粉饰科目、货款归行等信息进行重点调查核实,确保数据准确、证据充分。
2.3 做实贷后管理,牢牢把握客户进退主动权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将导致银行信贷活动也相应做出调整,调整过程中风险不断积聚,必须更加突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牢记“客户好的时候才能退出,一旦出险想退出已来不及”的箴言,不断强化贷后管理,持续提升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准确有效地发现和化解风险,前瞻性退出风险客户。
一是要做好日常监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客户的劣变必然有一定的过程。要按照贷后管理相关要求及时了解自己的客户,密切关注客户经营及财务变化状况,做到时时对客户心中有数。突出对信贷资金使用,企业真实资产负债、经营、担保变动情况的掌握、分析,找准风险点,提升贷后把控能力。加强对贷款客户后期跟踪,紧盯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变动情况,及时掌控客户风险。对利用第三方助贷资金还款的客户,应加强管理、择机压降。对出现欠息、涉诉等风险信号的客户,应提高现场检查频次,审慎评估还款能力,及时制定风险预案,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
二是要高度重视还旧借新贷款管理,避免积淀信贷风险。对还旧借新贷款应视同新增贷款管理,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应逐步压缩退出。而实际经营中,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部分商业银行往往总是希望通过办理还旧借新为企业争取时间,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丧失了最佳退出时机。因此对于一次性能全额退出的风险客户,一定要“舍得”退出,不在老客户“一棵树上吊死”,避免延缓风险暴露造成更大损失;对于不能一次性全额退出的风险客户,在办理还旧借新时一定要借机增信,增强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
三是要做好风险贷款化解工作。对于已出现风险的法人贷款,在风险不扩大、担保不弱化、经营可持续的前提下,要及时采取有效化解措施,力争把贷款损失降到最低。对已实施风险化解措施的客户,应实时动态跟踪客户经营变化、授信压缩等情况,逐户建立台账,定期评估化解效果,防止风险回转。
2.4 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客户非财务因素
从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法人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看,由非财务因素引发的案例偶有发生。比如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的主宰者,其个人品质、兴趣爱好等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品格和信用记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信誉度。因此,贷前调查不能单纯倚重财务信息,必须加强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把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品性作为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重点加强对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品格和信用记录的调查、分析,对其成长经历、经营行为、风险偏好、有无不良嗜好等情况进行核实,实现为其画像,形成结论,用以辅助决策。多种渠道搜集实际控制人个人信息,真实掌握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经营战略意图和投资思路,最终判断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银行投放贷款风险大小。
2.5 践行信贷文化,扎实推进信贷队伍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鼓舞人,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人。从成功案例看,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得到管理层的重视。要按照“依法合规、稳健审慎、忠诚担当”的信贷文化理念,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信贷队伍。
一是要加强准入退出管理。所有信贷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相应岗位要求的资格证书,并对资格证实行定期评价监测,达不到要求的主动退出,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数量管理。要按照數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要求配备好经营机构信贷人员,确保人员数量和素质与所管辖业务相匹配,避免超能力管理客户引发风险。
三是要加强信贷业务培训。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信贷课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开展系统性培训,确保所有信贷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相关业务培训。突出案例教学,以案为鉴、以案为戒、以案促改,提高培训效果,全面提升信贷员工专业素养。
四是通过轮岗交流促进各信贷岗位员工之间相互学习,从而掌握新技能、丰富自身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业务,对降低业务风险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要加快对优秀信贷人员的提拔任用,既给其本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后继者看到希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信贷工作中。“欲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只有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信贷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放轻管,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结语
信贷资产质量可谓是商业银行的“生命工程”,法人贷款又是“生命工程”重中之重。新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信贷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制度政策层面建立对表内外融资、理财融资、产业基金等信贷业务的全口径授用信业务管理,不仅要严把融资准入关,还要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切实提高自身信贷管理水平。本文着重从法人风险贷款主观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以期抛砖引玉,商榷借鉴。
参考文献
崔育久.行为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应对[J].全国流通经济,2021(28):141-143.
陈雅琪.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23):106-108.
冯雨雯.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回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衡阳县农商银行为例[J].现代商业,2021(20):124-126.
杨燕燕.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0(23):150-152.
李晗昀.新经济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对策[J].商展经济,2020(11):47-49.
云侯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J].北方经济,2020(4):77-80.
姜超英.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审计风险及应对[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0):240-241.
丁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化解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1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