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菏泽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菏泽 274000)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表现出“复合交叉污染”的特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关于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一是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性能定位的研究,比如李红梅在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首先肯定了美丽乡村背景下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并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提出了如何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如何改善乡村环境的方法和途径.二是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研究,付洪良、曹永峰等人通过系统的研究,得出了政府是主动力,通过经济拉动和民众的生态自觉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结论.陈锦泉、郑金贵对美丽乡村和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得出建立综合系评价体系能够更好的推动乡村的生态建设.三是关于美丽乡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分析的研究[1].池晓颖,刘晓霞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得出了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兰东、匡显桢分析了乡村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1],指出了两者在未来发展建设上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对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改善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总体来看,仍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何找到一条符合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人口调查结果,到2019年年末,我国的农村人数为55 162万人,为全国总人数的39.4%,为了实现乡村的繁荣富强,要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就必须打好乡村的农业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2]在过去,农村的一些地区为了搞好经济发展,采用开垦草地,填河造地等的做法,这极大的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居民意识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只有维持好生态平衡,经济和农业才能健康、绿色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农村“人-生态环境-产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我国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为了尽快的与国际接轨,各个地方都在加快发展工业和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方不再是儿时的山青水绿,同时伴随出现了地下水水污染严重,土地塌陷,垃圾污染,土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个源头上入手,转变农村的工业生产方式,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今后工作的中心,把节约资源作为重点,保证广大农民在家里就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健康、绿色的食品.因此,我们要把解决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基础来抓,努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建设美丽新型的农村.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反映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建设是乡村战略实现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绿色发展是当前我国的发展理念,也是新农村建设优美环境的唯一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村振兴的发展包涵多个方面,例如经济产业振兴的发展,人才振兴的发展,文化振兴的发展,生态环境振兴的发展,其中生态环境的振兴是重中之中[4].目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还达不到乡村振兴建设的预期目的.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应与时俱进,要实现农村的振兴发展,就需要想方设法的将现在的产业发展模式转为绿色发展模式,以实现全面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菏泽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使得菏泽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实施建设了多项生态文明工程,如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洁净工程,湿地保护建设工程等,这些工程的推进使得菏泽市的绿地储蓄量逐年上涨,湿地面积大幅度的增加,自然保护地得到了优化.菏泽市积极响应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财政厅在2021年4月联合发布的《山东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行动方案》,并于2021年底处理黑臭水119处,完成了既定目标239处的50%,截止到2021年,菏泽市新增森林面积60万亩[5],城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各个县区至少有一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在试点乡村建设了一批“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
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持续推进“五个振兴”,菏泽市在2019~2020年新改建了乡村公路3 015.2 km,改造危桥、窄桥116座,通过实施厕所革命改造厕所20.7万户,新建乡村公共厕所2 424座,基本上是每个乡村都有公厕,截止到目前一共完成了1 490个农村污水的治理,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达到50%以上[6,7],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全域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工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七大专项行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村庄主要街道亮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全面展开,新打造100个省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见表1所示.同时,为了治理产生的垃圾,许多农村都建立了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
表1 2017~2021年菏泽市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表
虽然农村进行了多项的生态环境的改造,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伴随而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为了防止农作物发生病虫问题,大量甚至超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得土地污染、板结严重,农药、化肥也会随着土地下渗进入地下水从而造成水污染,在给农作物施肥后的化肥包装袋和存放农药的药瓶以及废弃的覆盖农作物的地膜都被直接扔在了田地间及水沟里,造成了农业固体垃圾的污染;春耕时,由于大量的麦秸秆无法处理,大多数的农民采用最原始的焚烧的方法,这就对空气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而且焚烧产生的废气久久不能散去[8];由于农耕方式的落后,很多地区的灌溉仍以水漫灌的方式,这种方式极大的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在工业生产方面,许多农村的工业生产仍以高效能的工业为主,工业产生的工业废气和污染物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影响了农业的产量,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乡村地广人稀,许多的企业都在农村建立厂房,由于监管不到位,企业产生的超标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使得土地和地下水污染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生态保护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环境的关注度不高,虽开展了治理工作,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山东省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现在农村的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且不能满足处理生活污染物的需求.很多地方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水,废弃物,秸秆等处理系统,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多数以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理,这使得废弃物的使用率低,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随着乡村农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使用率高而转换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排放的主要是含氨氮的农业源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天气的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进入环境并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农村的典型地理特征是地广人稀,农民本来就居住的比较分散,因此将垃圾集中存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困难,加上农村空旷的土地比较多,这对垃圾随意堆放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建立了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系统化的实施,在每个村后及巷口还是存在大量的垃圾,严重的影响了村容村貌.各种生活垃圾,不管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甚至是有害的垃圾都堆放在一起,这对于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造成了浪费,对于不能回收的和有害的垃圾对空气和土地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进一步加重了对农村的环境污染.
就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来看,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在扶持政策方面,相关的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更倾向于城镇的发展,对乡村的投入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的生活环境简陋,因此,很多杰出的人才不愿到农村去发展,走出去的优秀青年,也不愿再回到农村.一些农村干部的知识体系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引进待遇,很难引进优秀的人才来建设农村.对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地方政府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严格把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应减少引入,不能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政府也没有起到约束和警戒的作用;对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也不到位,没有对民众起到良好的教育功能.
从目前来看,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很多农民并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的力度.公共的宣传对于法律等强制性制度来说,会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且对于农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和加强会有更好的效果[9].因此,乡镇政府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媒体宣传等手段让农民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每周在居民活动的广场上播放个别企业、单位、个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来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可以通过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个人获得奖励的方式,鼓励农村居民互相监督,共同建设美好家园[10].同时,在乡村中加大宣传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环保意识.在农村的中小学中要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从整体来看,农村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分析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农民还没有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因此,我们在加大法制宣传的同时,也要妥善的运用法制来完善生态环境的监督体制.由于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并不是很理解,由此,需要不断的提高监管环境的执法力度,增加环境巡查的次数,加大巡查的力度,对于巡查中遇到的消极抵触等行为要及时的劝解对于不听劝解的要严厉的处罚,以达到实现居民守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目的.
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地相对较为分散,政府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投入了许多资金,但是相对于整个农村居住环境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为了更好的解决居住环境问题,应首先改善环境的基础建设,例如采用同村并居的方式,将分散的居民整合在一起居住,这样产生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农业废物等废弃物就可以进行统一化收集及处理[11-14].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空余的土地合理的利用起来,建设一些能为农民服务的公共设施.
由于菏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小麦和玉米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秸秆,传统的农业处理方式是通过焚烧的模式,但是焚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SO2、NO2、CO2、CO等气体,造成了空气的污染,这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应寻找更科学的,更经济的技术模式.秸秆其实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无法处理的麦秸可以由当地的木材厂回收做成板材出售,这样既减少了污染,也让企业也得到了利润[15-20].也可以采用过腹还田,培育食用菌等方式加以利用,为农民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对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对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关部门应积极倡导绿色养殖,重视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改进,不断的将畜牧产生的垃圾变废为宝,逐步实现零污染的目标.
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农膜、粪便等废料占了固体废弃物的一半,因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同时也是加快生态建设.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清洁体系,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1]指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见,国家对于农业清洁生产是非常重视.安徽省的霍山县坚持循环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2020年的畜禽粪便污染源化利用率达90%,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2.9%,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22].菏泽市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根据农村的实地情况建立农村沼气池,利用生态学原理将产生的秸秆、农膜、粪便等废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农村燃料沼气化,以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净化农业生产环境.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广大农民和企业也具有同样的责任,要调动农民和当地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选择到农村建厂,比如在庄寨这个地方就有很多的木材厂.这些木材厂在制造木材的时候产生了很多超标污水.政府可以通过与这些企业签订环境建设协议,如果企业达到生态建设的目标就可以享受一些法律许可的优惠政策及物质奖励.这样不但能提高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还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农民可以通过多种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为环境建设出谋划策,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的社区机制,发挥村委的重要作用,实现村民自治,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与治理中.同时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举报机制,以更好的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在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菏泽市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出现的问题逐渐显现,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因地制宜的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管理.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应强化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快调动其积极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以实现生态化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