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

2022-05-19 03:06吴传毅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党组织农业

○吴传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抓基层党建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特定内涵,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和内在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乡村落后城市提出来的。一般而论,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当中,农民离开了乡村,农民流失了土地,就可能带来乡村的衰落。但是,乡村衰落并不具有必然性。从一国发展的全面性看,乡村振兴具有历史必然性。乡村衰落会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进而影响到发展的后劲,影响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不充分等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必然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践行唯物史观的必然逻辑。我国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农村社会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就是要立足于持续发展,增强农村造血能力,切实解决亿万农民的民生和发展问题,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乡村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作了战略部署: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愿景

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选择。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形成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同步赶上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同样需要挖掘农村巨大市场潜力。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也要看到,“三农”发展面临不少新矛盾新挑战,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增加,供给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民增收速度放缓。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有效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农业农村发展与城市的工业发展相比有着重大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主要体现为:在发展模式上,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在优先发展上,从“农业优先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乡村建设上,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要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只有融合,才能有新的发展;农村全面进步要求农村必须实现现代化的转变,抑或农村现代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农民全面发展要求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特别是要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乡村振兴总路径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途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必须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上下真功夫、出硬招实招,才能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让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乡村文化得到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要建好一个班子,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选准最具优势的产业。与此同时,解决好产业链延伸问题,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构建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弘德和家风建设的乡村道德建设体系;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治理要实现从“管”走向“治”的转变,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乡村振兴总原则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政策上的人才、资金、物资的优先安排;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振兴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的生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和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当前全国各地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扣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不断深化“三农”领域各项改革,持续释放新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因地制宜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就是精准施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精选项目,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要让每一项政策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才能够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把乡村振兴与产业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起来。循序渐进是指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有紧迫感,也不可一哄而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长时间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较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几乎没有工业,为了发展工业,党中央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负担沉重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性作用不稳。工业化时代,必须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既要很好地推进工业化,又不能牺牲农业成就工业。中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关系到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基础性作用还需进一步稳固,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二是乡村资源激活不够。乡村的绿水青山、名胜古迹、农村匠人等是城市建设中最为稀缺的资源。目前乡村这些宝贵的资源大部分没有被激活和利用,还处在沉睡过程中。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薄弱。农业生产风险较大、收益较低。农业产业融合度不高,主要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产品较为单一;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农业产业供销不畅、产业链短、关联度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深入。

四是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缺乏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工作队伍;缺少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懂信息、懂网络的农民。同时,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村级班子出现“难选、难干、难管”的问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造成农村人才缺失,在一些地方造成村级管理主体空心化、村落住房空心化。

二、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职责使命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负有重要职责。各级党组织既要掌舵,又要划桨;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既要精心策划,又要身体力行。各级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负有重要的职责使命。

(一)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机制

领导责任机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乡村振兴必须实行中央统筹、省市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负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工作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鼓励地方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市县给予适当激励,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

(二)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制定目标任务既要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又要具有现实性、可行性。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的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一是要全面摸清情况,为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任务提供客观依据。要进行全面的县情、乡情、村情调查。“没有竞争的竞争是最好的竞争,差异化是竞争的最大优势。”摸清了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布局;二是要立足现实设定目标任务,具有发展眼光。从地区来看,既要立足于一乡一村,更要放眼全国;从时段上看,既要立足于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三是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聚焦阶段性任务,找准突破口,久久为功,推进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实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积小胜为大胜,坚定不移抓落实,抓出真正的成效。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要有效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支“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能力水平不高,那么这个团队肯定不会出色。为强化责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

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和村支“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常态化机制。要从严选拔任用、从严教育管理、从严监督约束、从严考核评价、从严问责处置、从严落实责任,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党组织延伸,有力促进村支“两委”干部遵纪守法、履职尽责。

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是脱贫攻坚战的有效经验,乡村振兴可以继续沿用这一做法,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坚持实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新方法

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培育选树一批乡村治理先进典型。利用典型推动工作是我们党重要的领导艺术和基本工作方法。抓好先进典型的选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充分发挥典型的正面导向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要敢于采用新方法。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学会走网上群众路线,经常上网察民情。要认真开展“网络问政”,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乡村振兴工作内容的传播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要懂得巧用新表达。当前新闻传播正在从“我说你听”到“平等对话”转变,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要用生动鲜活的“网言网语”和群众交流互动,着力在有声有色有内涵、出新出彩出精品、讲真讲实讲故事上下功夫,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看不见的宣传”,引导党员和群众“跟党走”。

(五)健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

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市县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将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实行分类考核。注重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在乡村振兴中实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总结推广各地乡村振兴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

(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政治引领作用

政治引领是指围绕政治目标开展的思想引领、作风引领、目标引领、素质引领、方法引领、典型引领等。思想引领即夯实乡村振兴共同的思想基础,凝聚乡村振兴的共识;作风引领即聚焦作风转变,围绕乡村振兴真抓实干,使实劲,真干事,干成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积小胜为大胜,坚定不移抓落实,抓出真正的成效;目标引领即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开展工作,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一巨变”的新目标;素质引领即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综合素质等;方法引领即引领群众寻找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典型引领即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一种有形的正能量。

(二)发挥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作用

乡村振兴成效的取得,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政策才能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才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跟党走,汇集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重点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具体任务,不断提升党组织在应对重点难点问题方面的处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发挥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作用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人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各省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把“人才强农”行动作为重要内容。乡村人才振兴要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路子,既靠外部引进,又靠本地培养。要努力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四)发挥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资源整合作用

只有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资源整合。一是将乡村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如合作社、股份公司等,让沉睡的乡村资源活起来,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成为不断增值的资源;二是将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经营较好的乡村经营主体中,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三是让村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让农民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持续参与者和受益人。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逻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现代化党组织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清华党组织公开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