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医学的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5-19 07:40付钰蕾赵春澎付升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医学病例

任 峰,付钰蕾,赵春澎,李 健,付升旗*

(1.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是“以学科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将系统完整的知识人为分割成各自独立课程,将人体复杂的发病过程分解成各器官结构的病症[1],教学过程中使知识结构出现碎片化。随着医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开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也是提高岗位胜任力和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教学改革措施之一。CBL的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2]。随着时代的发展,CBL的内涵和外延也与时俱进,作为教学方法根据载体形式可分为课程内、“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的组成部分、完全整合的课程体系3种,也可以作为跨学科并列式课程。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来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点教学内容,按照器官系统疾病为单元设立的课程,是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对象与方法

(一)授课对象、内容及学时。

在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的近4年时间里,共选择临床医学专业1~3年级的1123名学生开展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作为实验组,1046名学生开展传统教学,作为对照组。在第1~6学期开设课程教学,每次案例讨论课要选择1个与本学期课程教学相关的临床案例,每次授课3学时,共72学时。

(二)教学案例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其与课程的相关度,将筛选的教学案例进行统一分类,分别划分到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局部与断层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共12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4~6个,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老师结对共同研讨、编写出版了《基础与临床讨论课》教材。在每学期讨论课授课前,每个课程组从案例库教材中各选择2个案例,作为本学期CBL课程教学使用。

(三)教学案例内容。

由临床学科老师从其经手的真实病例中选取典型案例,每个病例由教学目标、典型案例、教学内容、思考题4部分组成,其中典型案例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分析病例症状、诊断、治疗背后的细胞及分子水平机理等,根据课程组的不同,其侧重点也不一样,如生物化学的新生儿黄疸病例,主要侧重于黄疸形成的分子机制,通过分析黄疸症状将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知识点整合起来。

(四)教学组织程序。

课程组负责组织带教老师集体备课,研讨确定讨论课的病例,带教老师提前2周给学生提供所要讨论的病例资料、学习要点、讨论要点等案例信息,以便学生有时间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每班分为6组,每组5~6人,课前共同研讨病例、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每组1名学生作为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讲解结束后,其他组学生提出问题,讲解组学生进行回答,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带教老师在组织教学中对学生的讲解、讨论进行纠错和评价,梳理相关知识点,对讨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讨论主题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以问卷调查和课程考核两种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课程考核按照要求进行笔试闭卷考试,试题形式多样,满分100分。

二、结 果

(一)成绩考核结果。

开展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考试成绩比较(分,

(二)学生评价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开展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分别有976人、950人、1011人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则分别有710人、761人、693人有显著提高,实验组的提升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学生评价比较[n(%)]

三、讨 论

基于整合医学的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实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早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同时,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把同一系统不同学科的知识放在一个时间段来学习,有利于形成疾病的整体观和对疾病进行比较、鉴别,更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一个系统的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等教学平台上,在相似的病理、病理生理等对比中学习,保证了学生对同类疾病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3]。

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更强调疾病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疾病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疾病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对案例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学习,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反复的交互作用,能自主地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来理解新的信息,生成新的知识,从而建立起自我的认知结构[4],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也达到明显提高。

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基于案例为中心,将临床场景带入课堂,授课形式生动形象并接近临床实践,本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从而开拓学习思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5]。此外,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本身也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交流和讨论进行互动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研究性学习;同时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培养沟通和相处的能力,为临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

我校开展基于整合医学的跨学科并列式CBL课程教学以来,贯彻“以案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岗位胜任力”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现有教学模式下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有益补充,也为新医科的医教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跨学科医学病例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医学的进步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