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琼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学校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校园、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构筑起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有推动人文传播的潜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雄厚的物质基础会带来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根据近20年照明行业的发展特点,照明的功能性不断强化,促使照明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逐渐深化。照明的“灯光效果”具有带动人类情绪的特性,是传播人文信息的途径,因此,以人为本的校园户外照明,可体现学校的人文理念。设计引导人的行为模式,照明的系统化内容也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种人文强化,不但可改变人在夜间的行为模式,也顺应了夜经济的增长和人本照明的需求。
人文价值设计是以尊重人性为基础的设计,表现为使用者(通常指人)在作品中接收到设计信息并对其进行主观评价,确定个人价值和市场价值,最终以此作为行为标准[1]。人文价值观既顺应时代,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尊重人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文化背景。人文价值设计是通过设计激发人们对自我或社会的肯定,并以此来指导行为。
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由来已久。早在1963年,理查德·杜博在《校园规划》中提出用开敞式校园来放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中国执行《北京大学海淀校区和科学园总体规划》时,已经在校园规划中将人文、智能、节能提上日程。相比之下,大多数校园照明规划的功能照明研究只依附于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建筑规划、道路规划,缺乏对其人文价值的挖掘。这一方面是由于行业设计链与生产链的设计方案与产品落地之间的不完全接轨,使照明行业在功能方面以重视光源为主;另一方面是为节省建设资金,校方更愿意选用节能、维护方便、性能稳定的灯具来满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其户外照明设计多以道路功能照明为主,这也反映了一段时期内,多数学校常忽视照明的艺术化效果在人文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随着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及照明技术的不断更新,在2008年前后,一些资金雄厚的名校优化了校园光环境设计,通过照明手段呈现学校的人文元素,打造夜晚的学校名片。以剑桥大学为例,在其800年校庆时,使用了投影照明手法在学校建筑外墙播放800年的办学历程,把学校的标语、有代表意义的图案投射到建筑外墙,传达学校的人文价值[2]。把“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的校训精神转为视觉实体(见图1、图2)。
图1 剑桥大学800年校庆的建筑投影灯光秀
图2 剑桥大学800年校庆灯光秀
近6年来,在推进文化建设的政策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走进校园。各大高校开始注重照明的人文价值,且使用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不少学校愿意全方位表现校园的个性和文化,校园照明的文化特性逐步被挖掘,一些具有人文特色、校园文化的照明设计不但陆续走进校园,成为宣传学校人文特色的手法,还成为校园的标志性景点,进一步拉近和公众的距离。例如,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为庆祝80年校庆,采用了影像秀、灯光秀、建筑景观照明、灯光装置4种方式,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创建独特的视觉体验,用精准布置的人工灯光展现川美80年的艺术教育历程[3],多角度展现了“光”的人文特性。2014年建成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成为在夜晚也能展现艺术氛围的新坐标(见图3、图4)。
图3 川美美术馆灯光照亮外墙艺术涂鸦效果
图4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夜景冷暖效果秀
校园户外照明的精专化设计有明显的设计缺口。首先,学校普遍基于长效和成本来进行设计,又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技术能力的限制导致照明的功能设计不够规范,而偏重基本照明也使环境中的用户忽略了从校园户外照明中体会人文元素的可能性;其次,对单个区域的照明研究较少;再次,校园户外照明没有充分运用“光环境”手段关照使用人的情感需求。
校园户外照明的人文价值表现是对校内的师生、校外来访人员、群众传达学校的文化和形象,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生活氛围等,不仅可打造校园名片,也是提升学校软实力、激发师生归属感的方式。校园户外照明的人文价值设计强调学校文化和归属感,让人从设计中感受到振奋和前进的力量。因此,确定了校园户外照明设计研究的两个设计方向:1)满足基本的以人为本的使用需求,即设计的功能性;2)提升人情感的设计。
人文价值不但帮助人们建立人本理念,也是获取意识信息、树立价值理念、用理念指导行为的过程。意识需要一个被感知的基础环境,这个环境要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也就是照明系统功能性的建立。美国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过:“假如一个意象要在生活空间内起导向作用,必须具备几个特点,首先在实用性上,它应该充分而且真实。”[4]林奇所说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城市印象,也就是体现人文脉络的城市符号。因此,照明的人文化设计建立在照明系统功能性的基础上,即客观的、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照明环境。而户外照明系统的人文价值以人本为基础,综合功能性照明和提升人类情感的照明方式来加强照明系统中的人文设计。营造人文照明环境,展现学校的文化氛围,加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自我确证感。林奇认为:“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双向过程,通过象征性的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或是改造周围环境都有可能加强意象。”这种以人文设计为方向的照明设计手法具有市场前瞻性,不仅是照亮典型建筑和雕塑,提供照明印象符号,而是把这种点式的符号转为片区,用人文情感引导受众心理,通过照明系统的人文设计,实现校园文化传播的目标。夜晚是人类情感最敏感的时刻,人类凝视光,却又被光带入照明环境,舒适的光环境让人更有余力去感受照明环境中暗藏的人文效果,创造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生活本源。
3.2.1 环境的选择和整体照明处理
林奇认为“一种好的环境意象使拥有者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是一种与迷失方向之后的恐惧相反的感觉”。环境选择时,考虑环境照明中的光生物学,非视觉生物效应与视觉生物效应。首先选择放置照明灯具的方位,综合人车行走流线、人群停驻率、植被情况、建筑景观情况,确定灯具的排列方式(单向排列、双向排列、中轴排列),以及灯具的高度和平面半径尺寸,考虑灯具的方位时尤其要注意树木生长的情况,避免植物遮挡光线造成安全隐患;其次考虑灯具的安装条件,综合考虑季节、天气因素,在灯具安装的外部条件上考虑防水、防撞的需求,避免漏电,满足使用时的安全需求;再次,对于环境中的视觉盲区,适当提供辅助照明以满足安全需要。针对某个片区进行照明设计时,要注意人对这个区域的使用功能需求。例如,校园中部分绿化景观常被用作活动场所的背景,在满足片区功能照明的基础上,可适当减少功能照明用灯,加强调节气氛的装饰照明,营造环境氛围。
3.2.2 对照明系统基本要素的处理
照明系统的基本要素集中体现在灯具上,包括灯具的造型、材质、光色。这些要素往往需要关联设计,例如,灯具造型设计时不但琢磨灯具的造型效果,还应对材质、排列方式、灯光效果综合设计,为灯具调整合适的出光方向和光域范围后再敲定造型。另外,照明环境下人的需求也随设计的深入而递进:从满足视物和安全需要到观赏,再到提升意识或改变行为模式。户外环境中对光色的功能需求主要是满足人的视物需求。人受到光色影响的视物需求包括看清楚物体的形体和看“准”物体的颜色。光色主要取决于光源,目前校园户外环境中的光源以HID和LED为主,光色选用色温3 000~5 000 K,这个色温区域的光源光色以暖白光和白光为主,能较好地还原物体本身颜色,既避免了使用低色温黄光灯具时对物体色彩还原弱的情况,也避免了冷白光的高色温光源带来的阴森氛围。不过,在视觉盲区出于安全需求设置的灯具,可选用低色温的黄色钠灯光源,因为钠灯的黄光穿透效果较好,造成的阴影比LED浅,或者用增加白光LED灯具数量的方式,以保障安全系数。
3.2.3 打造照明的视觉节奏感
视觉节奏感通过完善照明系统中各个照明区域之间的过渡效果来强化人的舒适感。校园户外环境由多个功能区域组成,有不同的照明需求和方式,因此,当人经过不同的功能区域时会感受到区域的变化,加强人的舒适感,提高照明的人文效应,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1)使不同区域的照明平缓过渡,让人感受不到强烈的照明断裂;2)强化不同照明区域的区别,这种方式更适合设计部分用作营造气氛的环境,以免照明的效果过于断裂而导致人的不适。因此,在设计时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主要照明线路中的照明层次,另一方面是注意过渡区域的补充照明。照明路线是人在环境中行走时经过的照明区域,其照明层次分为全线层次和节点照明,全线层次以普通功能照明为主,结合区域功能、路面的结构和景观设计调整灯光效果,节点照明类似一首歌的高潮,可以结合多种照明方式处理。林奇提到“环境中的神秘、离奇和惊喜有其一定的价值……不过这种情况必须有两个前提,首先必须没有迷失、转向或是走不出来的危险……其次复杂神秘的部分应具有可以探索或是花时间可以去理解的形式,没有任何相关联系的完全混乱是绝对不可能令人愉快的”[4]。此外,要注意环境中过渡区域的照明处理,从亮区进入暗区的暗适应一般需半小时,而从暗区进入亮区的明适应只需要一分钟,因此,在向暗区域过渡时,应防止灯具的数量突然骤减。营造过渡区域中引导视觉的灯光照明效果,利用室内灯光实现。室内照明是校园公共区域照明中最常使用的区域照明,常见的借用室内灯光的方式是通过窗户和大门透射的灯光。这些光影效果不但节约了户外设灯成本,还可以缓解过渡区域的暗区。
照明环境中的人文情感是人文价值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展现学校的文化、引发学生归属感、提高学生自我确证,其不只由照明系统的灯具、灯光效果、使用者所决定,还需要考虑场景环境中的建筑、景观灯要素。林奇说过:“一个场景所包含的内容,无论如何总比人们可见可闻的更多,但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体验自己,研究其通常需要联系周围的环境、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先前的经验……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4]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情感和意识,能动地影响和改变环境,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人从这个过程中寻找人文价值,以此引导使用者的行为。
3.3.1 展现学校的文化
校园本身有其人文价值的需求,而照明正往人文价值的方向发展,具有市场前瞻性。学校肩负了育人和向社会传播文化信息的公共服务责任,学校文化是人文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内是文化元素的提炼,对外是展现校园风采。学校人文价值的体现常常通过符号化的事物表达,如校徽、标语牌、名言石等。有的照明设计是对学校的代表性建筑和符号化的实物进行照明,这时候照明成为一种手段。除功能性需求外,在展示学校文化上,还需对照明灯具的使用效果及其与环境的搭配效果进行设计。照明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用照明手段可规范人的行为,通过照明系统的设计手法指引人的行动,例如,夜晚在光线明亮的区域,人群聚集的几率更大。通过设计照明灯具的造型和灯光效果,以设计风格反映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和地域特色。
3.3.2 引发师生归属感
学校的人文建设就像企业文化建设,实力雄厚的公司才有深厚的企业文化,也才更能留住人才。大学校园是教师就业的“企业”,是学生踏入社会的“体验园”。在宣扬学校文化后,引发归属感是第二阶段的人文设计。照明系统的归属感,主要表现在灯具的造型设计上,以及对符号化事物的照明实现,把具有学校文化、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符号元素表现在灯具设计和灯光效果上。反复元素能影响人们的意识,当人反复在充满人文价值的情景中出入,他对这实体情景的感触和所受的影响,比在臆想中的文化元素印象更深刻。
3.3.3 提高师生的自我确证
自我确证是人类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并自我肯定获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意识方式。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人不但要形成独立人格,还要形成社会人格。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在消除困惑中成长,在超越自我中成熟。大学的环境要实现可读性和认可性,需要有引发师生自我确证的因素。相似性原则提到“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事物”,这被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用来解析因果关系中的习惯原理。人类崇尚与己相似的习惯行为,成为寻找自我确证的潜在模式之一。营造校园照明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寻找符合校园的审美价值观,使师生从作品中产生共鸣,从而提升自我确证。
通过对校园户外照明的人文设计,增加了引发师生归属性和自我确证的情感牵萦,成为校园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窗口,使人们在照明环境的人本关怀和灯光效果的美感中读取和接收独特的文化信息,学校也从中履行了教育和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