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2022-05-19 07:40□文/欧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新疆农业

□文/欧 霞 马 琼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阿拉尔)

[提要]通过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综合素质不高,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表明:高房价、高物价、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以及自身缺乏职业技能等是制约新疆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化的主要原因。因而,采取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农地制度改革等,是促进新疆劳动力转移的正确选择。

引言

新疆是我国西北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发展十分重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更好地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就是“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质办法还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要素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我国最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申靖(2008)首先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再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年龄内)-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计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郭春梅(2010)提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

根据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可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导致农业生产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农业的科技创新及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着劳动力选择更优越的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在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同时,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帆等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纯收入。赵翠红通过测算河南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经济发展,这种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兰柏超和朱虹通过实证分析分别论证了辽宁、安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关帼瑛和黎屏认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滞留了女性、年龄大的、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削弱了农业生产力。黄宇峰认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劳动力的迁移状态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是非永久性的,这阻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以上文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关于新疆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办法,为本文方法的使用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已从早期的农民自发流动发展为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政府有组织的积极介入。相较于全国,新疆尤其是新疆南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较缓慢。那么,哪些因素制约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如何通过制度变革为农村非农劳动力提供稳定的预期,以帮助其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本文在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一、新疆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一)新疆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型、地域性、兼业性特征,且并非永久性迁移。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谋求生存资本,从失业到就业、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并积极推动产业经济增长。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区,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2018年末,新疆总人口自1978年的1,233.01万人增长到2,486.76万人,人口总数翻了一番,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净增长309.14万人。人口中,汉族人口785.74万人,占总人口的31.6%,各少数民族人口1,497.72万人,占总人口的60.2%。据2019年新疆和全国统计公报,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3‰,而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

本文对新疆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新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有进。截至2018年年末,新疆城镇新增就业47.58万人,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指标均创新高。2014年,新疆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到2018年新疆城镇新增就业47.58万人;五年时间,新疆城镇新增就业达233.08万人。(图1)

图1 2014~2018年新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图

(二)新疆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动分析。由测算结果可知,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缓慢增长-加速增长-稳步增长”的趋势。劳动力转移人数由2007年的202.79万人增长到了2018年的239.69万人,累计增加37.9万人,年均增加3.16%。其中,2007~2010年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最多,为37.57万人。新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总体而言呈现“增加-减少”趋势。进城务工人数由2007年的136.15万人减少到了2018年的10.38万人,达到历史新低水平。2007~2018年,新疆农村的非农劳动力数量则与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数量呈现对应关系,整体呈现出先“减少-增加”趋势。非农劳力由2010年的104.0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69.21万人,达到历史新低,年均减少了13.85%;随后开始缓慢增加,由2017年的210.05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229.31万人,年均增加0.39%,但是自2010年以来,农村中的非农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维持在50万人左右,到2018年达到历史新高,为239.369万人。(表1)

表1 2007~2018年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测算一览表(单位:万人)

本文的测算方法是借鉴陆学艺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计算,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

二、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结构以男性居多。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年男性为主,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是女性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转移的较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新疆地域广阔,城市间距较大且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较高;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由于运输业、交通业的行业要求,从身体素质状况上看,男性转移更有优势,所以转移的劳动力大多以男性为主。目前,新疆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年轻化的特征。

(二)转移区域以疆内转移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面向南疆和北疆地区,特别是南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选择在北疆、东疆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工作,主要转移到乡镇、当地中心城市、大中城市就业等。与此同时,大量外来的劳动力也选择到新疆的大中城市进行务工,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

(三)转移时间呈现出季节性。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疆内的非农产业就业,但是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完全放弃耕种,而是二者兼顾。在农忙时又会继续辅助家庭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由此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兼业性。且因新疆地理气候环境较为特殊,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三、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劳动力素质不高,择业不具备竞争力。农村劳动力素质越高,就业的机会就越多。目前,南疆大部分培训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的业务水平差距较大,资金缺乏,很多技术性培训缺少实训机会。新疆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未经过专门的岗位技能培训。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择业就业过程当中不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水平及能力,用工单位不会优先考虑农村劳动力,且被择业的工作岗位十分有限,竞争优势不明显。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少数民族1,306.72万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有231.99万人,高中和中专有252.64万人,初中787.37万人,小学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共计707.6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2.44%,新疆少数民族由于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低,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升,不仅阻碍了农业自身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新疆的职业培训机制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教学设施落后。

(二)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发展不足。新疆地域广阔,经济较发达城市少,城镇规模小,各城镇布局错落,分布较为分散。除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地县级市外,新疆大多数城镇布局比较分散,城市化水平较低,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缓慢。现在新疆的经济实力不强,城市化水平较低,管理人才缺乏,制约了新疆小城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疆公有制企业比重较大,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小,能够吸纳的城镇劳动力十分有限。

(三)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由于农业劳动力固有的宅基地意识,大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后依然选择保留农村宅基地及住宅。从短期来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出于预防性动机,也是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升值潜力预期的正常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这一选择将会导致耕地数量进一步减少,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并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而,如何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是在制度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足。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使新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在目前新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整体较低的情况下,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将使新疆农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这一问题在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地区会更加凸显,具有生产力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在短期内会对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现实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将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加大农业经营风险,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进程也会带来新的契机并将有利于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一)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缺乏职业技能和竞争力较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而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综合素质的基础。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尤其是南疆地区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依然不够。在这一现状下,依靠农民自身加大教育投入来满足现实需要显然是行不通的。同时,教育产品自身所具有的外部性以及新疆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决定了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十九大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抓紧落实。应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完善新疆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新疆劳动力短缺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关键办法,就是加快新疆农民工进入和融入城市的进程,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建立“保基本”的社会安全网,提高新疆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提高城镇化市民化率。

(二)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此推动新疆劳动力转移就业。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现有土地流转制度框架下,引导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或“公司+农户”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此外,加大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高新疆农业产业竞争力。

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和缺乏保障依然是阻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主要原因,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在县级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县级区域的经济实力也会相应提升,在提高县级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软件投入,通过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保障水平、统筹级次以及增加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等措施,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综上,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疆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不仅使农村经济发展迟缓,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还严重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加之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劳动力大多不愿外出务工。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中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引导,使农民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针对农民的从众心理,由外出务工取得成功经验的农民组织大家共同外出,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供就业帮助。在农民择业过程中,应强化农民就业信息的可获得性,多渠道发布劳动力用工信息,帮助转移劳动力做好判断,选择合适的岗位,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意见。

猜你喜欢
劳动力新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