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李超丽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 1 急诊科,2 护理部,河南 安阳 455000)
当机体遭受重创后,会引起循环血量骤降,引发生命器官缺氧、缺血等,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创伤性休克[1]。该病病情进展较快,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会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临床主要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其生命体征,但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随机分工,护士遵医嘱进行操作,可能会出现混乱,浪费抢救时间[2]。而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中,医护人员各行其责,按流程站位,且做好相互配合,能紧张、有序地实施抢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抢救[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回顾性分析2018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我院进行抢救的86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致伤原因:高空坠落受伤13例,摔伤12例,锐器致伤10例,交通事故损伤9例;根据休克指数(SI)评估休克程度:轻度11例,中度20例,重度13例;年龄23~61 岁,平均年龄(42.35±2.54)岁。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致伤原因:高空坠落受伤11例,摔伤13例,锐器致伤8例,交通事故损伤10例;休克程度:轻度10例,中度21例,重度11例;年龄24~63 岁,平均年龄(43.05±2.16)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①院前急救: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通畅、止血、限制活动、固定伤肢、补充血容量等。②院内急救: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协助主治医生立即予以吸氧、被液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给予对症处理。③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请专科医生会诊并按实际情况设计手术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①建立急诊管理网络:分析创伤患者典型案例,根据患者病情需求从相关科室选取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急救小组,分为院前抢救小组、院内抢救小组。另外,院内抢救小组又细分为抢救组、循环组、监测组、联络组。由各小组组长排班,每位小组成员均按照排班进行值班,保证每科每天有1 名护士和医生值班,每位值班成员需明确自己工作内容,如遇到120 急救中心联合会诊或急诊时,立即询问患者家属或120 急救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现状,并通知相关医生及护理人员做好院前急救准备。②院前抢救:120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刻评估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情况,分析主要创伤和次要创伤,并采取措施为患者伤口止血,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体液。同时,护理人员需及时查看患者口腔情况,保持其呼吸通畅,并采取脑疝防治等急救措施。随行护理人员记录好患者个体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医院急诊科,医院专科医生通过判断患者病情情况联合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③科室衔接与转运:120 医护人员提前电话告知相关科室患者基本信息情况,联络组医护人员立即联系各部门建立绿色通道,抢救组携带简易呼吸器、便携除颤器、急救药品等准备院内急救处理。④院内抢救:患者入院后通过绿色通道及时送入急诊抢救室,并与主治医生做好交接,抢救组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目标采取全面抢救措施;循环组成员给予患者补液、输血等支持;呼吸组成员则立即给予患者吸氧,若患者病情严重可行气管插管;监测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联络组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及时送检,并联系检验室紧急检验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联系专科会诊,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现状等。两组患者均护理至转入病房时。
1.3 评价指标①急诊抢救时间:记录两组的院前急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②抢救成功率:记录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标准:机体循环血量恢复,无需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细胞缺血缺氧得到纠正,器官功能改善,血压、尿量、血乳酸等恢复正常,四肢温暖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诊抢救时间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比较(,min)
2.2 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62%(41/42),高于对照组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6,P=0.017)。
近年来,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按照其自身危险因素、病情情况等实施急诊科、神经外科、护理部等多科室一体化治疗,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治疗效果[4]。同时急诊科的工作较为纷繁复杂,且存在诸多细小工作,若医护人员处理不当,极易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特别是创伤性休克患者,其病情变化无常,护理质量会影响其生命健康安全[5],故临床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均较短,抢救成功率较高,表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能够提高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率与抢救成功率。在常规急救护理中,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采取吸氧、保持呼吸通畅、及时止血、建立静脉通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等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一定程度上达到抢救目的。但在常规急救护理中,部分医护人员对抢救相关知识、抢救流程并未完全了解,且护理要求与目标不明确,易延长抢救时间,临床效果不理想[6]。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将整个过程紧密衔接起来,相关人员相互配合,能够避免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为患者提供一体的高质量护理服务[7]。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成立急救小组,明确个人职责,且建立预报信息系统,医护人员通过系统及时反馈患者情况,有利于在院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患者情况,提前做好抢救准备[8]。在患者到院后,医护人员根据其基本生命体征及院前的反馈信息,可快速了解患者病情现状,及时为患者做好生命支持急救措施;通过开通转运绿色通道,将患者直接转运至手术室,并与手术医生直接面对面交接,进一步完成颅内血肿清除、闭式胸腔引流、直肠修补、骨折处理等手术流程,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抢救组、循环组、呼吸组、监测组、联络组各司其职并相互配合,有利于减少各环节之间所用时间,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效率;通过联络组做好科室衔接与转运,可使相关科室及时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情况,有利于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使家属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现状,缓解家属的焦虑心理。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效果较好,能够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