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症状。长豆角叶片、茎蔓及荚果染病后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颜色逐渐加深,茎蔓变细缢缩、倒折死亡,荚果失水变细弯曲,湿度大时病斑产生白霉并发生软腐。
(2)流行因素。病菌在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连阴雨或雨后转晴、田间湿度大、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连作重茬、偏施氮肥、浇水过勤过大时,长豆角疫病易发生和流行。
(1)发病症状。长豆角叶、茎、花及豆荚均可染病。茎部染病后,病斑中间呈淡黄色、边缘呈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斑裂开;叶片受害后产生轮纹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破碎;荚果染病后出现褐色病斑,病情加重后荚果发生软腐,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
(2)流行因素。病菌在叶片、茎蔓等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温室大棚长豆角灰霉病发生普遍,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露地长豆角灰霉病发病率不高,即使夏季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发病率也极低。另外,连作重茬、过量施用氮肥、栽培密度大、清园不及时等,可导致该病大流行。
(1)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后,边缘有黄色晕圈的淡褐色不规则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相连造成植株大面积枯死;茎部染病后,初生梭形或条形病斑,后病斑凹陷龟裂,其上出现浓密黑点,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豆荚受害后,初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凹陷斑点,田间湿度大时病斑溢出粉红色黏稠物。
(2)流行因素。病菌随病残体及带病种子传播蔓延。多雨、多露、天气阴凉时,长豆角炭疽病容易蔓延流行;阴雨天田间排水不畅、栽培密度大、豆类作物常年连作、偏施氮肥时,该病易蔓延。
(1)发病症状。叶片受害后出现多角形灰斑,随病情发展病斑变为紫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反面产生灰色霉层;豆荚染病后出现不凹陷的褐色霉斑。
(2)流行因素。病菌通过带病种子传播蔓延,连作重茬、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田块长豆角角斑病发生严重。
(1)发病症状。叶片受害后,出现水渍态形状不一的病斑,后萎蔫,随病情加重,整株叶片萎蔫(早晚症状不明显,中午明显),几天后整株枯萎死亡;茎蔓染病后,受害部位变褐收缩,田间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割开染病部位,可发现维管束变褐色。
(2)流行因素。病菌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可存活多年,通过带菌肥料、雨水及流水传播蔓延。田间调查发现,长豆角枯萎病的传播蔓延与耕作方式、水肥管理、天气条件有关,土壤黏结、连年重茬、浇水过勤过多、排水不畅、田间湿度高、施用带菌肥料或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氮肥用量过大时,长豆角枯萎病发生严重。
根据病害流行因素,结合气象资料,及时、准确地发布病害预报,确定防控方案;综合运用健康栽培及生态调控手段,提高长豆角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初侵染病原菌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科学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控制病害蔓延的目的。
购买正规无病种子,播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浸种消毒处理,培育无毒种苗。避免连作,最好与葱、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肥施用腐熟无菌有机肥,平衡追施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尽量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补水,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花、病果等并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源;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及时通风除湿、降温,提高棚膜透光率,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环境条件;采收后清洁田园,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基数。
疫病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可选用100亿个/毫升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和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或70%烯酰·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每亩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于夜间熏烟防治;炭疽病可用25%吡唑嘧菌酯乳油2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角斑病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选用25%咪酰胺乳油,或70%噁霜灵粉剂,或50%异菌脲粉剂1500倍液灌根防治,连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