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刘 婷
《只此青绿》不是对《千里江山图》的复刻,而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致敬。观众都是展卷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经历跟创作者们共同完成这幅作品。
《只此青绿》剧照
“《只此青绿》整个表演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千里江山图》。然而,观众看完这部剧后,却能够感受到这幅画扑面而来的气息,理解了这幅画的精神,这是我们创作团队所追寻的。它不是对这幅图的复刻,而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致敬。”《只此青绿》编剧徐珺蕊说。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即成“爆款”,收获2.47亿的网络曝光量。此后,该剧选段先是登陆B站跨年晚会,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又亮相虎年春晚,揽获超17亿次微博话题阅读。该剧的线下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对于《只此青绿》的破壁出圈,徐珺蕊表示,文物是实的,但文物的精神却是我们能够想象或者赋予的,在时空交错中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文物与现代人的精神共鸣,是《只此青绿》这部剧最大的难点,也是它能火起来的关键。
《千里江山图》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画家主要用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和挺拔秀丽的松竹。创作过程经历了五遍上色:第一遍是绘墨稿,第二遍用赭石上色,第三遍用石绿上色,第四遍依旧用石绿上色,第五遍用石青上色,最终让山水长卷呈现出绚烂的色泽。
这样一幅静态的山水画,是如何让《只此青绿》的编导团队从中生出“舞”的创作动机的?徐珺蕊表示,舞蹈和绘画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无声胜有声,舞蹈的肢体语言可以表现出画作唯美的意境。“2017年,我们曾经在故宫排队看过《千里江山图》的特展,当时就被这幅画的青绿色彩所吸引。这幅画虽然没有主体的故事人物,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意境。”徐珺蕊说。
在史籍中,关于王希孟的记载也少之又少,如何从中找到故事、打动观众?编导团队想到了完成这幅画作所需要的全部工具,比如纸、笔、墨,以及这些工具制作过程中包含着的传统工艺,希望通过这样一部“舞蹈诗剧”,致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默默奉献的手工艺人。
沿着《千里江山图》成型工艺的脉络,《只此青绿》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通过写意式的创作手法与独特的编舞方式,让观众领略到这幅作品中诗画的意境。剧中,一位现代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走入了画家王希孟的内心,见证其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通过展卷人的眼睛,观众不仅看到了绘画人的呕心沥血,还看到了这幅画背后的工艺人—篆刻人精雕细琢,织绢人丝丝心血,磨石人访山研石,制笔人分毫细选,制墨人千锤百炼。
舞台上,舞蹈演员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编导为领舞“青绿”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唯美的造型动作。群舞的女子,仿佛化作峻峭的山、叠翠的峦,舞出层峦叠嶂的意境、山水相依的画卷。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使得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起来。
徐珺蕊透露,《只此青绿》从灵感到完成用时近1年8个月。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主创团队研究了大量宋代的诗词、绘画,向多位文物研究者、书画家、宋代文化研究者请教,精心打磨每个细节,力求将最完美的版本呈现给观众。
除了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开展多次座谈交流,学习《千里江山图》等相关知识,主创团队还邀请包括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排练厅,为演员进行工艺指导。徐珺蕊说,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剧中的技艺展示虽然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却不失学术和专业性。
在反复构思的过程中,徐珺蕊逐渐想明白了一件事—“《千里江山图》的价值究竟在哪儿?是它与我们之间相隔的这900多年漫长岁月沉淀的时空价值。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我们最终要追寻的东西。”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虽然没有一句台词,最终的完整剧本却有七千多字,清晰地叙述了故事情节和脉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徐珺蕊经历了“五易其稿”。
在第五稿的时候,徐珺蕊和创作团队决定在剧中加入展卷人这样一个现代人的角色:一边是900多年前王希孟的画作即将完稿,一边是《千里江山图》准备展出,展卷人在观察画卷上的“青绿”时,产生了时空震荡,走进了王希孟的内心世界,画家、手工艺人、展卷人由此形成了内涵相连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还原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只此青绿》的舞台被巧妙设计成多层同心圆,上方是环形吊杆幕布,下方是四环五圈的转环。演出时,地面的转台和空中的机械同时旋转,对舞台的调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舞台上,动与静之间的比例和留白,舞蹈动作和演员神态,每处细节都隐藏着主创团队的精巧构思。
《只此青绿》编剧徐珺蕊(前)观看排练
徐珺蕊坦言,首演前,主创团队内心还是非常忐忑的。“《只此青绿》其实是一个不太常规的作品,即使在舞剧作品中,它也是史无前例的。”首演当晚,主创团队所有人都在后台全神贯注地看着舞台上的一举一动,当大幕落下的时候,很多人眼里都闪着泪光。
首演过后,许多观众都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我发现一个很奇妙的事情,当观众和你产生共鸣时,他并不是全盘接受你给予他的东西。”徐珺蕊说,“其实每一个观众都是展卷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经历在跟我们共同完成这幅作品。我们看到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古琴演奏、绘画等专业的人,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来解释《只此青绿》。”首演至今,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正如总导演周莉亚所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近几年,从古代国宝中寻求创作灵感的爆款节目层出不穷。唐俑国风舞《唐宫夜宴》、三星堆创意舞蹈《金面》、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审美追求的融合创新节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珺蕊表示,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也是助推《只此青绿》飞上云端的一阵大风。许多年轻人会特意穿着宋制汉服来观看演出,还有的观众在看完《只此青绿》后又去二刷,再来分享自己的心得。“观众都是拿着放大镜来看我们的作品的,作为主创团队,感动惊喜之余,我们也觉得肩上的担子非常重。”
当下,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复兴传统文化也到了最合适的时机与环境。“作为创作者,我们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去发掘更多中华文明的宝藏。”徐珺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