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林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重视食用农产品的品质。麻竹笋作为我国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本文就是针对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希望能为提升麻竹笋品质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培土栽培;麻竹笋品质;影响研究
1 前言
麻竹笋在我国南方城市有着较为悠久的食用历史,麻竹笋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蛋白质以及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且胆固醇含量较低,适合绝大多数人群食用。不仅如此,麻竹笋还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麻竹笋产量较高且生长快速,广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仍旧存在严重的麻竹笋品质问题,因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导致麻竹笋的价格较低,经济价值不高。目前,在很多林业资源建设种植中都应用了培土栽培方式,已有研究结果证明,培土栽培有利于提升竹笋品质,但是在麻竹笋品质提升上的效果仍需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桂林市永福县为主要研究产区,分析培土栽培与不培土栽培两种方式,研究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进而找到提升麻竹笋品质的有效方法。
2 研究方法材料
2.1 试验地情况概述
试验地处于桂林市永福县,气候条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亚热带温带交界处,年平均气温18.8℃,年降雨量2000mm以上。桂林市永福县土壤富含硒元素,土壤内硒含量高达101mg/kg,是全国土壤硒含量平均值的3.3倍,具有优渥的先天地理环境,也是麻竹笋的生长适宜环境。
2.2 试验设计
首先通过母竹栽培的方式在试验地进行麻竹笋造林,经过一段时间后,选择处于同一地形条件、同一立地条件以及长势较高的麻竹笋林地作为试验用地。样地选取大小为边长20m的正方形,对样地林分结构进行调整,对麻竹笋采用培土栽培及不培土栽培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培土栽培时用竹叶及土壤对其进行厚度为20cm左右的覆盖,不培土栽培仅使用统一的施肥方式,并采取除草等病虫害防治措施。
2.3 营养指标测定
在试验地内采集一定数量的新鲜麻竹笋,将笋壳剥去,仅保留可食用部位进行营养指标测定,进而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及代表性。同时按照麻竹笋可食用位置的总长度将麻竹笋划分为三个等份,其中,将笋体进行纵向切片,用于测定麻竹笋的维生素C含量,剩余部分全部切为0.4cm的方块,将笋块放置在干燥箱内进行15min左右的杀青与烘干,最后将笋块放在搅拌机中粉碎,最后将粉碎的笋块放在干燥器里备用。对麻竹笋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时,分别采用国家食品国标中的烘干法、高温灼烧法、凯氏定氮法。脂肪含量测定索氏抽提法,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铜还原碘量法,淀粉含量的测定采用酸水解法。
3 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
3.1 对麻竹笋外观的影响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在培土栽培与不培土栽培这两种方式下,麻竹笋的重量、长度、可食用率等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培土栽培与不培土栽培相比较,麻竹笋的重量提升了28%,长度提升了19%,可食用率提升了23%,详见表1。
3.2 对麻竹笋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
除还原糖含量外,不同栽培方式下麻竹笋的营养价值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与不培土栽培方式相比较,培土栽培方式下生产出来的麻竹笋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均得到了明显下降,可溶性糖含量、水分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得到了明显提升,详见表2。
3.3 对麻竹笋氨基酸的影响结果
不同栽培方式对麻竹笋氨基酸有着直接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培土栽培方式下生长出来的麻竹笋氨基酸无论是种类还是含量都高于不培土栽培方式。但是无论哪種栽培方式,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种类均包含以下三种,分别是天冬氨基酸、谷氨酸以及亮氨酸,由此可以证实,虽然培土栽培方式与不培土栽培方式相比较氨基酸的组成发生了比例上的较大变化,但是主要的氨基酸成分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3.3.1 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人体构造极为复杂,研究表明,人体在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氨基酸种类主要有八种,分别是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以及缬氨酸。试验结果显示,无论采用培土栽培方式还是不培土栽培的方式,培育出来的麻竹笋中都含有种类较多的氨基酸,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均能得到有效检测,且无论哪种麻竹笋栽培方式,麻竹笋氨基酸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除丙氨酸差异不明显外,其他氨基酸均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对选择样品麻竹笋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后,发现培土栽培模式下,麻竹笋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5.84/mg·g,占麻竹笋中涵盖所有氨基酸含量的37%以上,麻竹笋中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含量前三名分别是亮氨酸、缬氨酸以及赖氨酸。对不培土栽培培育出来的麻竹笋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仅为
4.94/mg·g,但仍旧占麻竹笋中涵盖所有氨基酸含量的38%以上。从试验数据来看,培土栽培与不培土栽培培育出来的麻竹笋在氨基酸的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体氨基酸含量的比例并与明显区别。
3.3.2 麻竹笋中呈味类别氨基酸的含量及占比分析
一般情况下,麻竹笋中含有的八类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五种都归属于苦味类别氨基酸,例如亮氨酸、苯氨酸,除了苦味类别氨基酸外,较为常见的就是甜味类别氨基酸,甜味类别氨基酸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丙氨酸与甘氨酸,无论是苦味类别氨基酸还是甜味类别氨基酸,培土栽培和不培土栽培模式下培育出来的麻竹笋中的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除了甜味类别、苦味类别氨基酸外,还有包括谷氨酸在内的鲜味类别氨基酸,培土栽培下,麻竹笋中谷氨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幅度的下降趋势。以酪氨酸为代表的芳香类别氨基酸涵盖在苦味类别氨基酸范围内,培土栽培方式下,芳香类氨基酸的降幅达到了10%左右,甚至达到了20%的比例。除此之外,培土栽培与不培土栽培技术相比较,培育出来的麻竹笋半胱氨酸含量偏低,但其他种类氨基酸的含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应用培土栽培的方式,培育出来的麻竹笋中含有芳香类、鲜味类氨基酸的比例会呈现降低的趋势,而苦味类别的氨基酸比例大幅度降低,甜味类别的氨基酸比例提升,因此可以说明,采用培土栽培麻竹笋能够有效的降低麻竹笋中存在的苦涩口感,使麻竹笋品质提升,进而起到提升麻竹笋种植的经济效益。
4 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培土栽培麻竹笋后,培育出来的麻竹笋无论是个体重量、长度以及可食用位置的比例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培土栽培有利于改善麻竹笋的外观形态,质量大幅度提升。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存在于植物内的矿物质营养元素总量统称为灰分,灰分的含量与大小能够直接反映出植物本身吸收矿物质营养元素的能力和情况。蛋白质营养元素会对麻竹笋的食品风味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培土栽培方式无论是麻竹笋的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采用培土栽培后,随着土壤厚度的提升,麻竹笋生长在土壤中的部位增多,湿度随之下降,养分发生稀释作用。
在植物的表皮、枝叶、根部上通常存在着单宁,单宁属于酚类化合物,无论是化学结构,还是生物活性都较为繁琐复杂,同时,单宁如果与口腔内大量存在的唾液蛋白相融合,就会带给人苦涩的口感,进而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口感,降低了植物的经济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对植物营养价值与品质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就包括单宁含量以及水分、维生素等成分的含量。其中,单宁不仅会给人们带来苦涩的口感,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体吸收蛋白质的能力,也会影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在人体的代谢速度。有理论结果表明,单宁的含量主要受到光照的影响,光照强度的强弱与光照时间的长短能够有效的改变植物中含有草酸的比例。实践研究表明,应用培土栽培的方式,麻竹笋的单宁含量与纤维素含量大幅度下降,但是麻竹笋中的水分含量以及维生素含量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可能与培土栽培麻竹笋生长区域的土壤环境与湿度有直接关系,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土层中水分含量下降,但土壤中的水分较大,导致麻竹笋的生长存在矛盾性问题,麻竹笋的笋芽建成状态为“暗形态”,影响着麻竹笋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麻竹笋合成糖类物质的速度加快,又限制了对与苦涩味有关的合成,促使麻竹笋品质得到提升,口感更鲜美。
5 培土栽培麻竹笋的有效管理措施
5.1 扒晒措施
扒晒是培土栽培麻竹笋的第一个步骤,进行扒土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麻竹笋芽孢露出在涂层之上,获得足够的阳光暴晒,进而提高麻竹笋芽孢位置的温度,有效促进笋体的萌发。同时,开展有效的扒晒操作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施肥操作。一般情况下,选择在三月初进行扒土,用锄头等工具从外向内的顺序扒开麻竹笋四周位置的土,帮助笋目在土外露出受到足够的光照,但是在扒土时要格外注意对笋体的保护,避免损坏,影响麻竹笋的后续生长。
5.2 施肥措施
麻竹笋施肥以每年3次的频率为宜,在3月份下旬,对麻竹笋芽孢进行扒土后施加春肥,又称为基肥,春肥的施加有利于促进笋目快速萌发,同时增加麻竹林产量。其次对麻竹林丛施加农家有机肥,施肥量控制在每丛25kg以上,50kg以下,也可以选择施加8kg左右的饼肥,将肥料在麻竹林丛周围进行施加,施肥完成后的第一时间立即用土进行掩盖。在对麻竹笋林进行第2次以及第3次追肥的施加时,一般选择在麻竹笋刚刚出土以及生长的鼎盛时期进行,也就是在六月份至九月份之间进行,有利于促进麻竹笋的快速生长,并提高可食用率与产量。在施加追肥时,尽量采用无任何副作用的天然肥料,例如人粪、畜禽粪等等,追肥的比例以每丛10~15kg左右较为适宜。首先应当在麻竹笋林丛的四周一尺至两尺范围内开沟,同样施肥完成后立即用土掩盖,确保肥料与笋体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两者不能直接接触,避免灼伤麻竹笋笋体,避免麻竹笋死亡,或者影响麻竹笋的品质。
5.3 培土措施
一般情况下,未出土的麻竹笋,笋的外表呈现为褐色或者淡黄色,且笋体细白嫩脆,味道鲜美,麻竹笋在受到光照后,笋的外表会呈现为褐色或者绿色,竹笋老化速度加快,笋的品质下降。正因如此,在麻竹笋还未出土之前,应当利用细碎的土对其进行培土栽培,防止麻竹笋老化,有效提升麻竹笋的品质。不仅如此,通过培土栽培方式培育麻竹笋有利于提升大笋的产出量。但是培土的厚度不能多大,否则不利于麻竹笋生长,培土厚度一般控制在15~30cm之间较为理想。通过采用科学的培土措施,使麻竹笋能够长时间处于适宜生长的环境状态下,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麻竹笋品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麻竹笋的品质虽然会直接受到麻竹笋的遗传特性影响,但是采用的栽培方式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栽培方式与生长环境对麻竹笋品质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试验研究表明,光照对麻竹笋品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培土栽培方式与不培土栽培相比较,对麻竹笋品质的提升效果是极为显著的。苦味类别氨基酸含量降低,重量增加、长度增加、可食用率增加,脂肪含量降低、淀粉含量降低,也就是對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麻竹笋的食用口感,有利于提升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勇,余英,高会彬,等.麻竹笋用林退化修复技术[J].世界竹藤通讯,2021(4):72-74,80.
[2] 陈江海.培土施肥对麻竹笋用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20(4):48-52.
[3] 梁振英.乳酸菌发酵过程中麻竹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4] 于增金,殷彪,刘松,等.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5):817-8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3-2016食品中水分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4-2016食品中灰分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5-2016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124-2016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6-2016食品中脂肪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