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说实话,起初我并不喜欢猪扒包。虽然很多人向我推荐,我却拒之甚远,并感到疑惑:猪扒夹在面包里会好吃吗?猪扒里如果有骨头怎么办,会不会硌着牙齿?猪扒嫩不嫩,会不会啃半天还啃不下来,大失风雅?
有次从香港渡海去澳门谈业务,临近中午, 肚子有点饿,正巧见到路口有个点心摊,同行友人说:“每人来一份猪扒包吧!”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份热乎乎的猪扒包已经递到我眼前。两片长腰形的面包夹着一块猪扒,好似三明治,不过面包是烘过的,表面呈金黄色,透着丝丝麦香。为了防止面包与猪扒分离,正中间用一根长长的牙签固定,这模样还真有点怪怪的。
接过猪扒包,拔去牙签,用劲咬上一口,才发现面包夹着的那片猪扒嫩极了,虽然肉质厚实,却是意想不到的嫩,咀嚼时竟然还有肉汁溢出。猪扒边缘也没有骨头,原来早就剔除了,与日常见到的红烧排骨或者炸猪排完全不同。鲜美滋味中又透出些洋葱香,估计是用洋葱汁腌制过的。吃口嫩滑,吃时也不会滴酱汁或掉粉屑,干净利落,真是一种轻便快捷的美食,比起欧美的汉堡包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可算是我与猪扒包的第一次邂逅,让我从拒绝变为接受。
其实,猪扒包是中国人发明的,主要出品于中国澳门。据说,当年葡萄牙非法占领澳门时, 曾忽悠许多华人去美国旧金山“淘金”,结果却成了苦力,还被称作“猪仔”,每顿只给面包。华人当然吃不惯,于是就想办法夹了一块猪肉一起吃,这便成了猪扒包的雏形,之后又传回了澳门,经过不断改良而成型。这段历史说来有些辛酸。
与制作汉堡大多采用冻肉不同,现在制作猪扒包用的是鲜肉。有些店家选用新鲜的猪前腿肉,更多店家则用剔了骨的大排,这两种猪扒包味道是完全不同的,我更喜欢后者。猪肉得经过松化处理,再拌入提前配好的腌料腌制一晚,肉排便可充分入味。当然也有“偷懒”的,只腌制十来分钟便匆匆下锅油炸了。面包则必选用全麦面包,经过两次发酵之后,相当松软,再经过焙烤之后,就变得外脆内软。
澳门最出名的猪扒包出自“大利来记咖啡室”。与众不同的是,这家店采用老式柴炉烘制,也就是以木柴作为燃料。所出品的猪扒包精彩之处就是用柴炉焗面包,以及人工剁松后用柴炉炮制的猪扒。面包外皮香脆,内里烟韧(粤语,意为“有嚼劲”),而猪扒鲜美嫩滑,很松脆。当然,堂吃的猪扒包中间是不用插牙签的。平日里限额出售300 个,假日则增至500 个, 每天下午3 点多准时出炉,出炉即卖,5 點就售罄,迟来一步就会落空。猪扒包做到这个程度,应该很有成就感了。
其实在澳门, 无论大店小摊,在制作猪扒包方面都有一番自己的心得:有的猪扒包内是涂了黄油的,遇热融化后特别香;有的会加入芝士,遇热融化,大口咀嚼时就变成了拉丝猪扒包;有的会加入一些生菜丝,甚至加一些喜欢的酱料,让滋味更有层次感和丰满感。面包也是有硬有软,不尽相同。至于猪扒的调味更是各式各样,有酱汁的,有洋葱味的,有黑胡椒的,有椒盐的……猪扒通常是油煎或是油炸,也有先水灼再把表面煎香的,真是各有各法!
猪扒包居然还形成了节日文化。2009 年5 月,一只巨大的猪扒包在“爱在澳门——第二届世纪婚礼两岸四地2009”活动开幕式中亮相。巨型猪扒包长293 厘米、宽155 厘米、高33 厘米,重245 千克,使用约100 千克面粉、36 千克猪扒,从搓面粉、发酵等工序到最终成型, 7 位员工耗时13 小时才完成。这只猪扒包是由“金马轮咖啡饼店”制作的,并且申请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的“全球最大猪扒包”。
猪扒包的制作技艺也传到了香港,在一些茶餐厅里也可以吃到猪扒包。不过,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尤其是口味,远远不及澳门卖得满堂红的柴烧猪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