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育人体系长效机制研究与思考——以上海电力大学美育育人工作为例

2022-05-18 07:53罗黛田琦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大学生

罗黛,田琦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 200090)

一、高校美育育人体系研究背景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是喜闻乐见的思政载体,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1-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更加明确了要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高校思政课同样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可以说,文化育人已成为社会新风尚,成为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也同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2019年年初,教育部也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建设美育教师队伍,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高校美育育人的现状分析

笔者决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校园内进行调查,力求样本的广度和被调查群体的差异性,但由于样本大学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调查者只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数据对比是一种较为直观的研究结果分析方式,所以以10个自然月作为自变量,以调查问卷为依托形式,以两次对比数据为结果,调查经过短短10个月以来,校园内无论规模大小、形式多样的美育相关活动会对大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有多大的改变。

前期数据采集结果如下,2020年6月共有300人参与美育育人情况调研,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267份,其中本科生人数为233人、研究生为34人,仅有3人非常了解美育育人活动内涵,15人比较了解,215人完全不了解,其余为有一些耳闻和了解。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让团队颇感意外,在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美育形式和内涵的前提下,竟然有64%的人认为十分必要进行美育教育,只有12%的人认为无所谓、没必要,其余为中立态度,甚至将美育与学业学分挂钩,认为只要可以赚取学分,可以进行美育学习。

而到了2021年4月,笔者再次进行了美育育人情况调研,同样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调查结果有285份。笔者将着重分析本次调查结果,一些数据图表将准确地在下文中列示。为排除性别差异造成的统计误差,本调查问卷将男女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群组,采取整群分层抽样,保证不同年级的数据涵盖不同性别,最终结果如图所示,较为平均。

图1 性别分布

图2 年级分布

在第一阶段的调查中就预想到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理工类别的群体,所以可预见误差也在本文中提示,数据最终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其他被调查群体,因为学校的学科类别限制,导致93.3%的统计结果来自几大专业。再者,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共青团员将会是样本中的中坚力量,党员只占了10.18%。

图3 群体分布

图4 党员团员分布

经过十个月的学习,对美育这个概念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数都有所上涨,这也是笔者希望看到的,美育育人是有显著成效的。之前完全不了解的群体整体迁移到有一些了解中去,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有理由相信,在时间足够充裕的前提下,随着美育活动的大力开展和推广,以美育人会得到更好的成果。同时,认为美育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十分有必要的人数百分比也从64%上涨至将近74%,同比增长15.63%,这个成绩是喜人的,让大家看到了美育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风貌正向改变的前景和希望。

图5 美育概念了解情况

图6 美育必要性

纵观美育带来的改变,必不能少的就是基于当前美育的现状来挖掘内在动力的不足点,深究美育推广的困难点,讨论活动组织举办的阻碍点。为探索日后美育方向的改善点,只有在这一发展阶段弄清楚作为催化剂的这几个“点”,才能依托正确的道路充分释放美育育人的作用、活性、能力。

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认为美育就是单纯的思想政治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中一板一眼的读书写字才能学习到美的知识。这些刻板的印象造成了美育多种形式推广的阻力,不能结合本校特色,不能融入专业知识,不能联想到历史伟绩,不能切入到时事政治,单纯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美育育人的效果。同理,缺乏参与的社会实践,会让学生很难以主人翁的感觉和情怀去理解美育的内涵。缺乏专业老师的引导也很少能提炼出美育的精华和神韵。缺乏学校体系层面的事前、事中、事后三种动态监督模式,也很难巩固每一次活动的硕果。综上所述,调查结果显示的缺点和不足,就是日后需要着重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飞速发展成型的大学时代,仁义礼智信、德智体美劳这些正能量的取向,应该被社会、学校、家庭予以重视。自下而上的需求引致为自上而下的制度,社会的良好风气,学校的长效机制、教师的队伍建设、学生的求知若渴,综合起来就是美育教育未来的新开篇[4]。

图7 美育实践活动参与意愿

实践是理论生根发芽的沃土,通过高校美育活动的增加,82.11%的同学更加了解并且愿意参与美育育人的实践活动,认为从中能更加生动、直接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该拓展宣传的渠道,利用校园内的各种资源,例如广播、讲座、公众号、暑期活动等途径中,大力倡导当代大学生加入美育育人的团队中,培根铸魂,势在必行。在上海电力大学这样的工科类院校中,大学生对美育实践活动的需求比想象中更大,美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审美,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问题与思考

根据笔者的数据跟踪与分析,造成高校美育育人工作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内容不够有深度

首先,要分清艺术教育和美育本质上的区别,高校美育绝非单纯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也永远无法代替美育,高校美育是将审美教育融入各类学科专业、生活实践之中的,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和教学方式;其次,要理解美育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美育心理学已经开创,以科学论证了审美和心理的联系,为高校美育科学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5]。

根据笔者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普遍不了解美育育人的活动内涵,认为美育就是唱唱跳跳,演节目,上舞台,而没有从更深层次理解美育实践活动背后的内在机理。有效的美育实践活动会大学生情感体验、神经机制产生正向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内在审美逻辑的提高。对此,笔者建议继续开展美育理论普及公共课程,例如音乐审美、审美心理学等,并请美育教育专家举办讲座。

(二)宣传不够有广度

直至2021年4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并不排斥美育实践活动,他们更多希望自上而下地重视美育实践,并且自愿参与其中。上海电力大学一直以来也较为重视美育活动,开展过“HI,大学”迎新晚会、“音画时空”艺术团展演、“一路奋进一路歌”美育大讲堂等活动,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邀请更多的市级媒体进行跟踪采访,打造精品舞台,做出上电品牌。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够有专业度

据调查,上海电力大学辅导员队伍中从事美育研究的人数并不多,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就更少。笔者建议应当建立健全美育教师队伍,整合教师资源,进行相关系统培训,笔者成员建议成立辅导员美育工作室,在此基础之上培养更多的辅导员加入美育育人队伍,先在教师队伍中开展美育育人内涵普及工作,才能指导学生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最后,本次调查问卷数据完全保密,结果仅用于调研使用。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使用等流程均合法规范。针对本次研究,数据上的不足还有但不限于样本量的稀少、样本范围的狭隘、被抽样的主观意识没有被合理剔除,未来的调研方向将延续本文的不足为抓手,继续钻研美育育人体系和机制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大学生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