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培敏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教育科技文化进步的重要抓手。”习总书记明确了乡村振兴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五个方面着手。艺术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关注生态的沟通桥梁,对于推进我国的乡村振兴有积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党的十八大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厚、最久远的自信。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诞生出了农耕文明,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正如思想家和教育家梁漱溟所言,“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2]。
如何通过文化振兴唤醒乡村发展的潜力、激发快速前进的活力呢?艺术职业教育是推动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不仅为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为艺术职业教育创新转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国正处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变革中,乡村文化振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迫切需要对乡村文明进行多学科研究与多角度审视,需要艺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力量来传承、传播广袤乡村的多样性历史文化。这对于解决当下乡村文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乡村文化建设缺少人才与内在发展动力、乡村文化空间式微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传承断裂等困境均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近年来,艺术职业教育坚持以培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助力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应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样的文化服务需要,其实可以在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安排,比如将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到乡村去开展,将“学文化”“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学习把课堂和真实世界体验集成在一起,学生通过参与实习、合作项目、勤工俭学、全球体验和原创研究机会进行,将实践置于全新情境之下。”[4]以浙江省为例,戏曲艺术和音乐艺术在这里具有丰厚的土壤。艺术职业院校依托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专业优势,集各专业优质师资,深入农村开展采风活动,并结合农民的文化偏好和乡村地域文化的独特点,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编创出“接地气”的作品,深入乡村开展音乐、舞蹈、戏曲、电影传播活动,有利于促进传统艺术在乡村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
艺术职业院校不仅将精神食粮送到“田间地头”,还可以在乡村“种文化”,指导农民一起参与到文化的编排、展示、传播队伍中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我造血功能。比如始于浙江的“村晚”已经成为群众文化的著名品牌和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明星品牌。“村晚”虽然全部由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但是可以与艺术职业院校的师生合作,进一步丰富节目中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表演等艺术种类,挖掘和讲述更多乡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故事。为了满足“村晚”对人才、创作等方面的需求,艺术职业院校可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以实践课程为依托,通过体验式教学,开展“一对一”文化结对帮扶,从“村晚”的组织策划、节目创编、舞美设计、排舞编创、地方文艺的挖掘与创新等方面帮助这个品牌打造出更多精品,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去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引领他们感知文化的内在力量,提高他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从而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2018年4月24日下午,习总书记在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5]“有数据表明,职业学校中农村学生占比较大,中职学生中,农村户籍的占比82%;高职学生中,农村户籍的占比53%。”[6]因此,乡村不仅应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生源地,而且也应该是我们的学生首选就业地,可以实现人才反哺,而积极搭建由学校、乡村、政府、企业合作的培养人才平台,对于反哺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中,要“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7]。因此,集合多方力量进行协同式育人,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类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人才赋能助力,实现精神文化共同富裕,艺术职业院校应当扛起时代担当,主动作为,大有可为。
比如在保护传统戏剧方面,艺术职业院校可以充分调研表演团体发展的需求,开展院团合作,将表演团体所带的“班”与学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中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传统戏剧后继人才的队伍建设。学校整合教育和专业优势,组建有着多年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省级非遗戏曲专家辅导团,下沉基层开展面对面辅导,让非遗戏曲艺术持续继承与发展,让古老的戏曲非遗散发出当代的活力。
再以杭州桐庐畲族乡为例。这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在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业时,也需要有传播学专业、旅游专业、艺术专业、管理专业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综合艺术人才。当地政府将制约发展的问题抛出来,通过与艺术职业院校合作,在点对点的人才输送过程中,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前培养适合当地文化发展的人才,对于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积极培养校内专业人才,艺术职业院校还应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发挥专业优势,在乡村大课堂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干部艺术文化知识培训、农村文化礼堂“村晚”文艺骨干培训、乡村振兴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培训等。通过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高水平的人力支持,在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艺术职业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赴乡村各地做辅导、开讲座。以浙江老百姓喜爱的越剧为例,围绕经典剧目选派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对乡村戏剧骨干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辅导,从发音咬字到形体训练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实践教学,从而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平与艺术素养。面对“村晚”对舞台、灯光人才的需要,深入乡村开展“乡村文艺晚会舞美设计”等专题讲座,从舞美设计、文艺活动策划、文艺活动执行等方面着手,结合丰富实践案例,对乡村文艺骨干进行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培训。
近年来,随着乡村直播带货的风靡,为了满足乡村消费扶贫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还可以开展“手机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专业讲座,这种适应当下数字化建设的课程可以为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乡村是中华文化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8]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素来孕育众多能工巧匠,也创造出大量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浙江为例,2017年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公布,现存18个剧种、56个戏曲非遗项目。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非遗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根脉”。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由2010年的48%下降到2020年的36.11%,乡村人口占36.11%,10年减少16436万人![9]大量的人口流动导致一些古村落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些传统技艺等都被逐渐废弃或遭到人们的遗忘,这对于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艺术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音乐表演、戏剧表演、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和特长,在课程内容上精准性学科专业设置,将传统非遗文化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加大非遗文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喜欢文化教育,开设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从广大乡村文化中汲取教学内容,鼓励教师们从乡村大地中创新设计特色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们到乡村大地中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在教与学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发展。
就浙江而言,传统音乐如楼塔细十番、河上龙灯胜会民俗、绍兴莲花落曲艺、萧山绍剧传统戏曲等。艺术职业院校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基地,成立教学实践志愿服务团,开展非遗新传承人培训服务,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输送新生力量,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梯队。同时,邀请非遗音乐走进学校课堂,参与综合展演及演出,让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开展校地合作,艺术职业院校走出一条“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科班”教学深入民间的新路子。
艺术职业院校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基地的优势,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如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技艺方向、剪纸、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曲艺等培训,培养一批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非遗传承人才。同时,艺术职业院校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的需要,增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展示艺术设计、文化创新与策划等新专业,在促进文化艺术学科建设的同时,增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广泛传播。
非遗的传承有很多种方式,有的是师徒传承,有的是家族中一代代传下去,有的是借助社会的力量实现传承,还有的是通过学校传承,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戏曲、音乐保护以及拯救老屋等行动中,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传承中来。既能将非遗文化艺术创新性地传承,又能将实践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真正成为艺术的实践传承者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者。同时很好地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而且新生力量的加入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帮助乡土文化焕发出在新时代的魅力和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承。
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非遗传播的队伍中,还有利于传统非遗实现年轻化的发展,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现代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艺术职业教育能将专业化知识应用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需求有积极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网络传播、虚拟技术、电子商务等传播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在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建设基础上,增加新媒体传播内容,这也为艺术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我们需要在曲艺、舞蹈、美术等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更多的适合新媒体传播环境需求的技能,比如短视频拍摄、直播、电子商务运营、文化活动策划等知识,鼓励更多学生能以新媒体的方式去抖音、快手、B站、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去展示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挑战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授课方式、探索协同育人合作等,将有利于推动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能以大量的专业人才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