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对自闭症儿童的疗愈价值研究

2022-05-18 15:35张荞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缂丝昆曲自闭症

张荞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一、昆曲治疗原理概述

昆曲治疗的理念立足于昆曲与中医学之间的深刻联动。《黄帝内经》分析了五脏对应的十象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的变化规律,中医学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患者进行诊疗。而昆曲表演“八字诀”与中医学的脏象学说有着深刻的联动,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昆曲表演基本功强调手、眼、身、步、法的协调与运用。昆曲演员的动作、神态、唱法、音调等随着曲目中情节的变化组合构成对应关系,表演时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产生出高低、疏密、强弱、明暗、浓淡、刚柔、起伏、断连等变化组合,关联着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这种实际上就是对昆曲表演“八字诀”的归纳。

虽然昆曲和中医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字上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其思维本质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构建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的理论往往根植于阴阳五行以及其生克流转制化下的刑冲克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中,天地变化莫非阴阳,万物生克莫非五行。昆曲中音乐韵律的变化,故事剧情的起伏,人物服饰的颜色搭配,神情姿态的引导,能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产生影响,特别是五脏所主导的情致方面。

杜克宽教授认为小儿疾病宜从趋势的角度入手辨病机,中医八纲中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就是趋势辨证。杜教授运用脏腑学说,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五脏病变的部位。故通过阴阳五行的取类比象,可以将中医的脏腑病变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与昆曲表演中的“八字诀”相联动,根据自闭症临床表现出的证型分类,可选定合适的戏曲曲目、服饰、情节、唱法等对患者进行诊疗干预。

二、昆曲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疗愈功能

昆曲创始于元末,在浩瀚的六百多年演进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出色的音乐家、戏曲家,他们对昆曲进行了改良与创作。昆曲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其他声腔和北曲的优点,又融入当地民歌的元素,创制出了流丽悠远的“水磨调”,“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是昆曲水磨腔最突出特征。水磨腔舒缓而婉转,细腻且轻悠,因此昆曲的声腔别具一番写意抒情的风韵,更加深入人心。昆曲不单单是声乐层面的盛宴,更印证了“昆曲医心”观点。

五音对五脏的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并以中医的整体观作为准则。昆曲作为中国古典音乐形式,具有“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分别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同时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教授认为,儿童自闭症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肺关系密切,乃脏腑不和,邪闭清窍,神明受扰所致。自闭症儿童普遍心血不足,神失所养,往往思维迟钝、举止失常,神情淡漠,正是“五音不谐”“五行相克”的外在表现,当选用情节跌宕、气氛热烈、节奏明快、音调高昂的曲目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疗愈。

李璞珉教授等深度挖掘中医六字诀“嘘、呵、呼、咝、吹、嘻”体系,利用电脑经络探测系统仪对音进行测试并记录相关经穴在不同音的干预下的电流值,测试表明静息状态与发音状态下电信号变化的显著差异。由此揭示了“咝音可以动肺”“呵音可以动心”“呼音可以动脾”“嘘音可以动肝”“吹音可以动肾”的规律,并证明了不同音的声波对五脏的功能状态有激活作用,而昆曲的演唱时的发音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对人体的器官、经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吴慎先生曾提到他创作的“五音歌”,就是通过“角”“徵”“宫”“商”“羽”五音的声波的振动对肝、心、脾、肺、肾五脏产生感应作用。我们可以将这种感应作用迁移到昆曲治疗中,如角音为木,对应人体的肝,念角音时把手放在肝部,手心放在右下肋骨肝脏的部位,这时会感觉到自己发出的角音与肝脏和谐地振动。那么在昆曲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带领自闭症患儿练习“五音歌”,按照昆曲中五音的交替转变,用手心抚摩五脏,感受声波,接受刺激疗法。

昆曲演唱注重用字声诠释唱字,这对自闭症儿童的发音训练也具有启发意义。昆曲唱词一般清丽流畅,相对于大部分音乐而言,昆曲演唱时节奏较慢,往往发出一个音需要数秒。譬如闺门旦和正旦演员表演时动辄出现超过4秒以上的长颤音。欧洲歌剧演员的颤音平均速度在5Hz到7Hz之间波动,即使是颤音较少的昆曲花旦演员,其唱腔颤音的平均速度和整体波动范围(4.28Hz—5.41Hz)也明显偏低,属于中国戏曲典型的慢颤类型。昆曲声腔婉转,充分延长了每个音的暴露时间,恰好能给自闭症儿童思考、模仿、探索的时间。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喉音、齿音、牙音、舌音、唇音,若自闭症儿童常年浸润在昆曲的世界里,很可能会进行自发的发音尝试,此时若加以专业引导,其发音系统应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昆曲表演对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影响

昆曲表演对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听觉、情感知觉等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自闭症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阻隔了自身与真实世界的主动联系,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色彩使心理治疗更加常态化。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通过昆曲脸谱和服饰的色彩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开展心理辅导。

青、赤、黄、白、黑是中华民族的五色系统,遵循自然环境中的阴阳五行运化信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共同生成的情感知觉“太和”与“常性”灵感传承。五色系统的内在骨架是五行说,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或类型,作为构成宇宙、自然界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根据五色系统的启发,可以在自闭症儿童欣赏不同颜色的脸谱、服饰时,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搭配来刺激自闭症儿童的视觉世界,达到生理性的治疗效果。

如治疗以淡漠不语、畏惧无力、寒痰阻塞清窍等阴症、寒症、虚症为主的自闭症儿童,当选用剧情偏热烈,欢愉的曲目,鲜艳的服饰,起伏跌宕的情节调动患儿情绪。若病位主要在心,实则泄之,虚则补之。心者主火,泄其有余者,当用水克、土耗、金抗。故昆曲表演时服饰当以黑白为主,黄为辅;补其不足者,当养木,制水,实土,故服饰当以黄绿为主,稍佐黑。

以刘静的昆曲表演《刺虎》为例,演员通过肩臂的伸展、手腕的扭转和手指的蜷曲的变化将费贞娥的“切切的蕴君仇,侃侃的含国恨”直观地传递给观众。若将《刺虎》表演的舞台展现给自闭症儿童,这样的表演应能唤起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兴奋。当刘静唱到“誓捐躯要把那仇雠手刃”中的“那”字,音调倏忽间扶摇直上,声线细锐绵长,亦能刺激到患儿敏感的听觉神经。当刘静唱到结句的“刃”字时,她突然瞪大眼睛,眼神中寒光迸发,如此夸张的神情可使自闭症儿童感受到人物强烈的情绪。值得一提的是,费贞娥作为“刺旦”,其妆面主要表现为玉白的肌肤底色,花瓣状的鲜红唇妆,黛色柳叶眉,沿上眼边勾画出黑色眼线,眼尾处的眼线呈弧线上挑,流畅地扫入云鬓,视觉上增大了眼形,眼神中平添了一丝妩媚。腮红灿灿如粉霞,眼神脉脉如秋水,珠翠头面,步步生莲,尽显柔情与明艳,也传达出昆曲旦角人物如玉、如瓷、如水般动人心魄的视觉美感。在多种感知觉的刺激下,即使患儿全然听不懂唱词,也能达到与艺术最原始的情感共振。

向自闭症儿童推广昆曲表演,并不意味着苛求患儿对唱词文本咬文嚼字,更不苛求患儿在短期内了解昆曲曲目的具体情节,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昆曲独特的绚丽妆容、鲜艳的服饰、丰富的表情、缠绵铿锵的曲调等来抚慰、调动自闭症患儿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向患儿讲解昆曲曲目的内容大意,针对昆曲的表演形式与文本曲词进行感知训练,从而建立患儿对昆曲的依恋情感,用文艺开阔其胸襟,用国粹滋润其心灵。

四、昆曲传承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疗愈方案

昆曲“声调和美,举动雅静,令人听见,心地和平,矜躁顿释,真是盛世元音,承平美育”。昆曲具有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医学价值,功德无量。若将昆曲的唱词、声腔、五大行当、脸谱等元素用作艺术治疗的“药方”,再通过情感激发、情感诱导、情感宣泄、情感共鸣的情感体验交流过程,可以达到抚慰情绪、补养气血、情感升华的疗愈目标。

昆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人们逐渐对“快餐文化”上瘾,古典浪漫的精神却不断消减,昆曲的发展也陷入了瓶颈期。如今,世界各国联手守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昆曲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若专业人员能开发并研究昆曲治疗法,将其融入自闭症儿童的常规治疗方案中,应能在治疗自闭症儿童的同时阻滞昆曲的式微,为昆曲的再度兴起与繁荣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培养手脑双全、志愿自立的儿童”。教育者应当注重培育儿童对艺术的兴趣。我们可以将昆曲治疗法融入自闭症康复机构的课程教育中,培养自闭症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领悟国粹的震撼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昆曲”这一主题,以集体活动为主,通过欣赏、制作、表演等多种形式,让昆曲不再遥远。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镜子、幼儿专用的化妆品等材料,指导患儿对着镜子画一画昆曲脸谱,感受油墨在脸上晕染,充分调动自闭症儿童的各个感官。只有将自身投入课程当中,昆曲治疗法才能发挥出活力与疗效。但自闭症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对昆曲的理解能力较弱,不宜开展难度较高的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主要以欣赏、感受昆曲为主,为深度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自闭症康复机构还可以邀请昆曲演员向自闭症儿童传授昆曲基本功,开设系统的昆曲文本解读课、技法实操课、发音训练课、美妆培训课、服装设计培训课等。

五、昆曲为残障人群就业提供新思路

笔者作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生,发现我校设有“服装与服装设计”专业,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设计展当中,我校听障生创作的服饰作品《丹青竹韵》入围优秀作品之选。作者使用灰色系面料为主体,以优雅简约的大廓形休闲风为主,将现代时尚款式结合中国水墨元素,成功打造了新中式之美。我校学生还将中国传统的扎染技艺运用到了一系列的文创作品中,开发出扎染服饰、扎染背包等生活用品。

残障人群因肢体或精神方面的缺陷难以参加常规的工作,与健全人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别。残障人群可以采用昆曲元素设计文创作品,从昆曲文本中寻找灵感,磨炼手工技艺,从而走进市场。

以缂丝为例,残障人群可以通过设计缂丝文创品实现昆曲的经济价值。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于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和摹缂名人书画。缂丝的现存精品十分珍稀,是当今织绣收藏的瑰宝、拍卖的亮点。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缂丝技艺逐渐没落。缂丝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我们可以将昆曲元素与缂丝技术结合,设计并制作缂丝首饰,使缂丝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以昆曲《牡丹亭》为例,选用金玲、蝴蝶、牡丹、柳叶、梅花等为设计元素。蝴蝶给人以翩翩起舞的灵动之感,与花上金玲动静结合,妙应无穷。而牡丹是《牡丹亭》中鲜明的代表词,再配合柳梦梅所代表的元素柳叶、梅花等,将其放入对应的首饰形状中进行设计。为了能使缂丝元素与昆曲元素的融合有更惊艳的观感,设计图可选用宝蓝、紫色、豆绿、明黄等色彩为主打色。如何使昆曲、缂丝复兴,使残障人群获得经济来源,不仅需要更多人传承技艺、帮扶困难,更需要寻找突破、灵感来使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笔者认为,将具体的手工技艺与文化意象相结合,便能碰擦出灵感的火花,使设计出的产品有更高的接纳度。更关键的是,设计者首先要了解所选意象的内涵,寻找特色与闪光点,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投入到作品的设计中,打造令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充分开发昆曲价值能够推动残障人群的就业局面转型。如果将昆曲治疗的理念与职业技术培训融合在一起,相信能给残障人群就业带来很多启发。

猜你喜欢
缂丝昆曲自闭症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厦门推“爱心胸牌”关爱自闭症人士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织中之圣”藏巷陌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