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河北美术学院)
乡村景观空间设计是乡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河北省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对乡村景观空间进行艺术介入对改善乡村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增加乡村吸引力、提升乡村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景观空间设计中文化艺术是设计的重要源泉,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使用艺术介入的方法是乡村景观得以发展的新模式。设计师用艺术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是实现文化、生态、社会、风貌修复的重要途径。乡村景观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诸多表现,随着乡村传统文化的缺失、乡村环境千篇一律的发展中,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为途径推动乡村振兴,探索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的方法与途径。为实现乡村文化传统复兴和乡村景观空间再造提供思路,对推动乡村振兴以及乡村发展意义深远。
河北省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大量的优秀文化都来自于乡村,全国30%左右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因此国家对乡村问题十分重视。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速,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但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大量的村民进城打工,以至于现代乡村普遍存在老龄化和空心村的现象。论文主要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空间设计为主要探讨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河北省乡村景观空间的现状与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河北省乡村景观设计当前存在的瓶颈,研究分析了国内外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相关理论与实践,并对其不同类型的介入方法进行了总结,诸如:艺术合作型、艺术导入型以及艺术入驻型等模式方法。通过对河北省不同区域乡村的调查,对不同类型乡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不同问题不同的介入方法进行整合分配,为乡村景观的艺术介入提供方法与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对问题作出的战略规划和指导,是乡村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20字方针总要求,此次新要求有更高的目标和更突出的定位,对乡村工作进行了系统化、全面化的科学指导。乡村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与乡村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方针,改善乡村产业单一的产业结构,为村民扩宽就业道路,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保护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城市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乡村的保护也加快了步伐,尤其是在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国家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在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项目资金,然而乡村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一直进度缓慢,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大量年轻劳动力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纵观众多制约因素来看,相关部门在执行时未对乡村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委托相关专业的设计机构来对乡村进行总体的把控与规划,大多相关设计院未对其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导致设计的不合理,当地政府审批未通过,导致保护与发展工作不能进一步推进。
艺术介入中的介入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深入其中干预其事。艺术介入指的是在介入的过程中运用的艺术设计的处理方式,这是在积极的深入生活的体验以后艺术介入开始被赋予真正的存在意义。一方面,在融入对生活体验后而对现实存在关怀的艺术活动是可以被传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对于艺术来说,艺术回归现实生活,回归到日常中的人和事物上,这是可以体现新时代的艺术价值所在的,这也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新趋势。艺术介入手段是有着人独立的判断、批判精神、增加认同感、促进交往的手段。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艺术介入时,需要对在这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家的身份概念进行定义,这里从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可以是狭义的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的,并且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工作者,也可以广义的指一切从事劳动工作实践的劳动人民。
当代艺术中的艺术“介入性”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关系术”“对话艺术”“前卫艺术的新派模式”“新派公共艺术”艺术现象为当代介入性实践案例,早现代的艺术介入实践中,艺术家、艺术作品、观众、艺术场所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可以互换的、可逆的关系,艺术作品创作的途径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公众参与也成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这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开放性的意义,摆脱了由艺术家单方面把控作品的状况。从近现代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更具有情感意义,诸如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等。近现代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由温度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不再拥有绝对控制权,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价值,这样的艺术实践形式不仅能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从作品和场所的关系看更能够使艺术作品更加自由,使其逐渐脱离原来的固定场所,它可以面向更开放的街区、乡村等等公共场所来开展活动,展出的空间环境场所也成为作品意义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景观的历史本源了解分析,抓取使用者在乡村景观、游憩活动等方面的需求情况,并对河北省乡村景观的空间场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展开进一步的艺术化实践。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根据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环境中具体的实践路径,不同功能区域内艺术实践的主题和其环境改造提升方向都是不同的,应从具体的场所信息、功能与现状出发,以确定其适应性艺术化主题,明确艺术介入的四个要素——艺术家、村民、场地与作品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联性。
一个有特点的乡村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容易被人脑抓取记忆,如果仅初次见面的话,视觉形象就会格外重要,具备一定差异性质的外在让人目光所及的第一眼便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果视觉外在无独特之处,没有乡村独立人格,没有识别性不易被记住。存在丰富文化内涵与场所精神的乡村会拥有一个鲜明有力的乡村品牌视觉符号,并且围绕这个符号展开适合其乡村定位的视觉识别系统为传播框架。当这个系统通过乡村视觉形象传播传递给人们的时候,会激发当地人与外来人群的认知与归属感,使人们对乡村的感知体验会来源于乡村视觉形象。在乡村品牌视觉的构建中,乡村标识所代表的就是“人脸”,而产品识别则是“身体”的外观与着装。“人”可能有各式各样着装方式,对于其他“人”来说,通过人脸就可以进行识别。所以我们是通过乡村品牌符号和乡村产品等来辨别乡村的,作为“人脸”的标志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都是独特有个性的。对于艺术家设计师来说,不可能每个村子都做成一样个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设计师介入,艺术的叠加去考虑为乡村在微观层面进行更新改造,在宏观方面促进乡村升级转型延续乡村文脉。
乡村界面色彩的形成与积淀并非一蹴可成的,伴随时间变化,过去的颜色逐渐成为乡村的本色,而新增加的颜色则被视为“新色”。乡村的色彩画面,每一个阶段会被一些时代色彩所影响,添置的一些新色会覆盖一些旧有的颜色,乡村色彩变化也是动态过程。所以乡村色彩在乡村地域性空间与乡村场所精神一体化的氛围营造与对乡村的知觉情境起到很大作用,通过色彩介入乡村建设,是对色彩营造方式的思考,梳理乡村背后的文化底蕴,发挥色彩与场所结合的美学效应,塑造乡土空间中的自然生态景致。在现下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少乡村景观色彩都是一律刷白化,虽掩盖了表面问题,但忽略村庄本质上内涵文化,地域特色和现下发展不能实时展现。乡建艺术中,不少乡村通过墙绘涂鸦艺术的介入来改善乡村视觉景观面貌赋予“乡愁”情怀,但其中有不少墙绘艺术作品的介入,是艺术家自我的表达及个人艺术创作的展示,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难以和乡村内容产生联系,和周边景观环境也不能产生呼应。通过墙绘的艺术方式介入乡村建设,首先乡村色彩本身比较低廉的造价可以获取较好的视觉效果,其次具体的色彩选择是基于详实的调研分析,以当地材料为主要载体,同时这也是艺术实践模式中通过原住民的积极参与,用村民容易上手的技能且低造价的方式,人们重拾起乡村场所丢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远离城市的乡村地理环境上因为边缘化而保存了该区域的文化价值,艺术如果在这其中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那么对地域文化会产生增值功能。地域文脉是艺术介入乡村实践方式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脉的传承应作为景观空间整体营造中艺术介入乡村主题凸显的关键,主题的内涵应与地域独特文化产生关联性,并融合到地域乡愁符号、乡愁场景与乡愁意象的表达中。当考虑到地域文化之后,乡村场所更像是一个记忆存储器,是能够储存历史、储存记忆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场所会引发各自不同的记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事件正是乡村场所精神的内涵,艺术实践作品可以通过介入与沉淀进而逐渐唤醒人们对于该场域特定历史记忆的回忆。在河北省乡村景观现在的艺术营建改造里,历史文化的根植还不够充分,可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提取相关元素作为景观装置小品艺术设计的来源思路,借助作品表达出个人观点,供人们回头追忆历史,这也是此类艺术实践的目的所在。
在乡村景观环境中,空间里的节点担当着乡村服务者角色,村民和外来人群对其服务过程中不满意会体现在一些重要节点在使用过程里使用感的缺失。在艺术化实践在景观环境中若在特色节点里缺乏针对性的艺术化手法介入与表达,则会影响使用人群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同时,景观环境节点中一些必要游憩休闲设施缺失,亦影响本地乡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和外来人群的体验感。故而,针对现有的乡村景观环境现状,从实用性与体验性角度强化艺术介入在空间节点里的体现,乡村原场地信息的汇总与重要节点的构建能够增强场所环境的利用率,也是契合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环境模式路径。带动村民与艺术家进一步参与,提高村民们对庭院、菜圃、果园、天地、水塘等乡土场所的精神感知和乡村环境审美能力。“艺术介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植被绿化造景、体验性设施的植入增加场景性等方法,实现对乡村服务中心、村民广场、农事体验场地、童趣活动场地、原麦工坊等节点的体验性构建。
村内各节点由其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态而展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亦带给使用者不同的环境心理感知,使用者在视觉感官上对乡村有着感知,亦在内心深处对环境触点的心理体会较为敏感,乡村历史本源中的人文景观、文化管理等要素起到重要影响。乡村内部重要节点是乡村艺术化实践的输出,由此,利用人文景观物态载体,植入地域文化、场所精神等因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营造出具有意境感的环境触点。另外,亦可从空间布局入手,通过激活乡村中的点空间、完善线性空间将村内各节点串联起来,使得村内环境和谐共生。可通过对民宿和农宅别院的庭院空间(点空间)、儿童活力广场(点空间)、乡村马车道(线空间)等和共同组成的景观面空间进行合力打造,提升村内各功能分区部分互相交融、活力均衡,逐步优化村民和来访者的环境心理感知。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空间设计是要对乡村环境重新塑造村民们的精神家园,使得乡村景观空间场所精神得以回归、乡愁情感得以寄托,而不是使乡村远离喧嚣,使乡村回归到自给自足得小农生活。乡村景观的空间设计不仅包括有实体围合的实空间还包括由实体空间所延伸出来的具有空间感的虚体空间,在艺术介入乡村景观中,设计师以及村民们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自由的交流乡村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以及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深远内涵,通过艺术介入的手法找到切实可行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