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图1 吴良镛(图/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
1922年5月7日,南京一座吴姓宅院里迎来了新生命,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出生了,家人给他取名“吴良镛”。“镛”字在古代指奏乐时用的大钟,钟声洪亮有力。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如雷贯耳的人。
吴良镛从小聪明伶俐,喜欢文学,爱看诗集,对美术也很感兴趣,有时候画画能画上半天。兴趣广泛的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由于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屋顶的瓦片都被收账的人揭走抵债。一家人只好背井离乡,另寻住处,小小年纪的吴良镛目睹了这一切。
后来,吴良镛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刚刚交了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战机突然来袭。”回忆起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吴良镛眉头一皱,“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瓦砾碎片、灰土不断落下来。等到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大街小巷已经一片狼藉,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
经历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吴良镛默默埋下“谋万人居”的心愿。皇天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受梁思成邀约,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开始“匠人营国”的生涯。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拥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1989年以前,这里的环境却与诗意毫无关系。比如在41号院,许多家庭享受不了日照,80多人共用一个水龙头,只有一条下水道,上厕所还得去院外100米处的公厕。
随着人数增多,院子里逐渐盖满了小棚房,居民们深受危房、积水、漏雨等问题的困扰。
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开展危旧房改造工作,很多人不愿意接手菊儿胡同改造项目。当北京市房改办拿着这个建筑面积为2700多平方米、设计费用仅1万元的项目找到吴良镛时,他已经是中国建筑界响当当的人物,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唐山震后改建规划等工作,一步步实现着“谋万人居”的理想。
吴良镛竟爽快地答应了,还说:“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的补丁,或者绣上图案。”就这样,吴良镛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光是他画的施工稿就超过95张。
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果然不出所料,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