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娴丽,王君霞,逄劭楠*,雷西娟,王琦
(1.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4;2.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山东 日照 276800)
近年来,海水养殖集中、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导致局部海区的富营养化及养殖环境自身污染程度加重,严重制约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营养层次的生态养殖模式(IMAT),如虾-贝-藻混养及鱼菜共生循环系统(ARS)等模式可显著提高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投入系统总能的转化效率,可促进养殖环境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减轻自身污染。而虾-蟹-贝生态养殖模式作为山东省典型池塘混养模式,多元化种类搭配的组成与养殖经济效益提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现对山东省虾-贝-蟹生态养殖模式2014—2018年养殖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混养模式的发展对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合理搭配种类、优化养殖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数据支撑。
位于山东省日照开航水产技术公司池塘养殖园区,面积约300 hm。园区内养殖池塘面积为667~1 334 m,多年来主要养殖中国对虾(),近几年主要采用虾-蟹-贝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在园区内随机选取了14口池塘,平均面积均为1.07 hm。通过现场调研的形式,向园区养殖户发放了生产数据调研情况表70余份,统计了2014—2018年该园区主要养殖种类近5年的生产数据。其中,生产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养殖种类、苗种价格、成活率、出池价格等;养殖成本调研的内容包括池塘租赁、清池、底改剂、施肥、投饵、微生物制剂、人工费、电费和冷链费用等。
计算结果用Excel 2007和Origin 8.0处理。
2014—2018年,日照开航养殖园区养殖品种主要有中国对虾池塘养殖,并在池中混养有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美国硬壳蛤()、菲律宾蛤仔()及缢蛏()等,其中中国对虾为主要养殖品种。2018年,园区混养种类中以贝类产量最高,总占比约为90.48%,其次为中国对虾(4.06%)和三疣梭子蟹(4.00%),日本对虾作为辅养品种,占比仅1.46%,见图1。
图1 池塘混养种类结构组成
2014—2018年,该园区1 hm池塘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美国硬壳蛤和缢蛏的平均产量分别为598.95,388.55,132.18,4 928.65,2 596.84和529.07 kg。自混养模式推广以来,菲律宾蛤仔和美国硬壳蛤成为园区产量最高的2个养殖种类。中国对虾作为园区多年来的主养品种,2014和2015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23和875 kg/hm,在2016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减产约49.27%,之后一直稳定在356~444 kg/hm(图2)。
图2 池塘各混养种类产量的年际变化
通过对2014和2018年养殖经济效益及养殖成本之间的比较发现,5年间,1 hm养殖池塘的综合经济效益提升了6.65%,而养殖成本降低了7.91%。其中池塘租赁费的占比上升了15.48%,投饵费用占比则下降了10.59%。池塘租赁费逐年升高,在养殖成本里占比最大,见图3(a)(b)。
图3 2014和2018年池塘混养模式经济效益及养殖成本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及渔民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池塘多品种混养逐渐成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虾-贝-蟹池塘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甲壳类和双壳贝类生态位上的不同及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食性上的相似,在补充利用残饵的同时,消耗了由池塘内多余营养盐转化的初级生产力,促进了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混养种类的多元化增加了池塘人工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养殖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生境的相对稳态,且各种类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大幅降低了养殖风险。
朱方建等在对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水质动态比较中发现,混养池塘单位面积总投饵量虽然比单养组大,但水体亚硝酸盐氮和化学需氧量浓度比单养组低,且透明度比单养池塘稳定。该研究中,池塘养殖种类的多元化,减少了投饵型生物的比重,而对虾养殖密度的降低,减少了系统营养物质的输入,在大幅降低饵料成本的同时,减轻了池塘养殖自身污染负荷,对于发展环境友好的海水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养殖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易受到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的同时,加强养殖尾水及池塘沉积物的末端治理,仍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