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群专结合篇】

2022-05-18 13:24
大众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防灾隐患

防灾课堂

FANGZAIKETANG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群众性预测预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称。

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指导下,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调查、巡查和简易监测,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

以自然村寨为单元,成立地质灾害安全风险群测群防工作队,建立“包村、包组、包户、包人”的联防联包制度,形成“安全大家管、防控全员上”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群测群防员、村级、乡级、县级、市级“五级全覆盖”抽查调度制度,全面压实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形成网格化管理。

结合贵州省实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应落实分级负责、应急预案、监测员管理、“两卡”发放、巡查监测、汛期值班、灾(险)情速报、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经费保障十项制度。

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自然村、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监测员应当分级、分类签订责任书。人为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政府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监督、指导责任单位落实防灾责任。各类矿山企业要重点做好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全面落实群测群防工作要求,对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负全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列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中的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编制单项应急预案,预案主要载明监测人员、报警信号、转移路线、安全避灾场所等事项,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前兆或出现险情,要立即启动单项预案,即时报警,快速转移受威胁群众至安全地带。

两卡指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防灾工作明白卡由乡级人民政府发放给防灾责任人,使单位和责任人明白该灾害点的基本情况、监测的手段、方法及主要迹象,及时作出临灾预报的判断,组织人员按预定信号、疏散线路,向预定避灾地点迅速转移,为应急避险赢取宝贵时间。防灾避险明白卡由隐患点所在村负责发放,通过填制避险明白卡摸清受威胁对象的房屋类型、人数、家庭成员情况,告知灾害类型、规模、灾害体与本住户的位置关系及注意事项,同时告知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预警信号发布人、监测人及联系电话等防范内容,提高受威胁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

监测制度主要是规定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数据和报送等内容的制度;巡查制度主要是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在辖区内组织以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复查的制度。

(1)变形斜坡坡体表面裂缝、建筑物的墙、地面裂缝,房前屋后人工边坡裂缝宽度和深度变化;

(2)房前屋后人工边坡挡墙平整度(凹凸、开裂、渗水或渗砂(泥)、错落)变化;

(3)坡脚和坡面地下水水量、浑浊度(泥沙含量)、颜色、流动(渗出)形态(管状、面流状)变化,坡面地表水渠(明渠或引水管)、蓄水池渗漏程度;

(4)山坡树木(主要是乔木)生长形态(倾斜度和方向)变化;

(5)斜坡上水田、果园、菜地、水渠(明渠或引水管)等的平整性(倾斜、错落)变化;

(6)山坡或沟谷松散物变化情况,堆弃物(泥沙、矿渣、人工垃圾)流失、冲刷、淘蚀程度;

(7)岩质山坡危岩(滚石)基座松动、岩石开裂变化、块石脱落;

(8)沟谷河(溪)水流量、浑浊度(泥沙含量)、颜色变化。

(1)地质灾害隐患点、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是否变形开裂、掉土块或砂土剥落;

(2)村庄、民房后山斜坡上的引水渠、蓄水池、水塘等水利设施是否渗漏;

(3)房屋等建筑物墙、地面是否有开裂、下错或变形加剧;

(4)沟谷河(溪)水浑浊度(泥沙含量)、颜色变化;

(5)降雨情况是否大于常年同期水平;

(6)民房后山斜坡上泉水浑浊度(泥沙含量)、颜色、水量变化。

(1)在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前完成辖区地质灾害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落实汛期各项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和制度,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2)排查灾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已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4)排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并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区)位置、危害对象及范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基本特征、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采取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建议通报当地人民政府。

汛期来临,地方人民政府应把汛中巡查列入政府年度工作。

针对降雨天气,尤其持续降雨或大到暴雨,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分组分片对所辖地质灾害易发区,尤其是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区、工矿企业、山区沟谷等进行巡查,观察斜坡、沟谷状况,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险情;乡(镇)人民政府应组织村社干部,依靠并发动群众,对房前屋后斜坡、沟谷等地进行巡回观察,遇有险情及时报告。

县、乡两级群测群防组织在汛期结束后,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隐患点(区)防灾预案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核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核查报告,并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区)防灾预案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

当滑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胀、地面反翘或者建筑物地基出现错裂时,应注意详细查看滑坡整体的变形拉裂情况,并应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异常情况,请具有滑坡知识的专业人员到现场进一步察看。

当滑坡稳定性较差时,可能在滑坡中部出现地面拉裂缝、次级台阶,并使建筑物出现有规则的拉裂变形。但是,应因局部地形起伏或由于人工陡坎和挡墙未坐落在稳定的地基体上而出现地面裂缝,或由于建筑质量差而开裂,不要误判为是滑坡的变形滑动。

当滑坡后缘出现贯通性的弧形拉裂,并出现向后倾斜的下座拉裂台阶时,必须尽快采取避让措施,将滑坡区的居民尽快转移,并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

当高陡斜坡危岩体后缘裂缝明显拉张或闭合,出现新生的裂缝,应该进一步进行地面调查,横跨裂缝布置若干简易监测点,了解变形拉裂情况,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

当危岩体下部出现明显的压碎现象,并形成与上部贯通的裂缝时,表明发生崩塌的危险极高,应该及时采取避让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请具有地质灾害知识的专业人员到现场进一步察看。

泥石流沟口通常是发生灾害的重要地段。在调查时,应仔细了解沟口堆积区和两侧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别是新建在沟边的建筑物。

调查了解沟上游物源区和行洪区的变化情况。应注意采矿排渣、修路弃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间可能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规定在地质灾害高发期、多发期和紧急状态下,各级防灾责任人值班的地点、时间、联系方式和任务等。汛期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负责人值班、值班人员值守,确保通信畅通,及时处理有关灾害的信息。

主要是规定预报的时间、地点、范围、等级以及预警产品的制作、会商、审批、发布等。地质灾害预报一般情况下由县级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发布,紧急状态下可授权监测人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灾(险)情的报告时限和报告内容等。

避险演练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村庄、学校、医院、厂矿等人口聚居区,按照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标要求,组织做好日常避险演练,检验安全避灾场所、预警信号、撤离路线是否明确、有效,确保出现险情时能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九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应追究相应责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

明确宣传培训工作目的意义和原则,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的期次、内容、形式、对象,使培训人员达到“六个自我”“四应知”“四应会”,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提高全民识灾、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多形式宣传和培训让广大群众知晓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灾害形态、发生的自然与人为情景、危险雨量判断与正确撤离路线。

落实县、乡、村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确定监测方法与要求,通过简易监测方法洞察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细微变化,记录监测数据并注意灾害发展趋势,必要时按程序逐级报告。

:群测群防预警要使用尽可能简单易懂的语言或方式发布预警,包括无线电通讯、电视、手机短信、广播系统、警报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自我防范首要是注意训练居民防灾的警觉性、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醒出入于山坡地警戒区的居民及游客,留心所处周遭环境的异常现象及天气变化,注意保障自身安全。

当发现重大险情时,除立即上报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外,县、乡、村有关责任人应立即进行防灾应急的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县、乡、村三级机构应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在立即报告上一级政府的同时,申请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紧急救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自觉自己抗灾救灾,抢抓避免人员伤亡的宝贵时机。

应知隐患点(区)实际情况和威胁范围;

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

应知险情报告程序和办法;

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

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

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

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一是以地质灾害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群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助和减灾等能力。灾前教育以了解地质灾害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知识;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地质灾害基本防护方法和防护措施,告知群众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地质灾害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以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基础,主要培训如何使用简易适用的监测方法和预警手段;如何安全选择房屋建设地址;兴建房屋时,如何避让防范地质灾害;组织地质灾害避险演练,熟悉撤离路线和信号。

是指技术保障和经费保障制度。技术保障是指各县级自然资源部门与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通过对口协作方式,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力量,主要负责开展地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及综合治理,协助地方地灾防治部门做好应急方案编制、防治措施落实、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经费保障是指群测群防员开展日常巡查监测、配备简易监测设备、购买保险以及宣传培训等所需经费保障。保障经费实行分级管理、独立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全民全域的属地查灾,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保障单位技术优势和新科技新手段开展专业查灾。同时,以条块结合的方式,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地灾”的原则,组织开展行业管理领域和相关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的行业排查,与属地查灾和专业查灾形成互补。

:以乡(镇、社区)为单位,由乡(镇、社区)政府负责进行全民动员,组织村支两委、包保干部、帮扶干部、村民组长等干部和骨干以及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全民全域大普查。

以群众居住点为中心,以2公里为半径,排查老百姓房前屋后,居住点周边斜坡、山头、沟坎、沟口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查看群众房前屋后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拉裂破坏、局部垮塌、坠落体堆积等现象。特别是村民建房切坡情况必报。平时每周至少排查1次,在遭遇强降雨、连续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时段,要开展雨中巡查、雨后排查。

地质灾害现象识别“三看一听”法

百姓房前屋后的坡上或院坝开裂、树歪墙倒,山上有掉石、溜坡、垮塌等现象发生。

房前屋后突然冒水,井水突然变大、变浑、变黄或者干涸,出现干沟涨水、河沟水消失等现象。

房前屋后山上突然出现冒水汽的现象,空气中出现泥土味或者刺鼻的异味现象。

:山体突然出现异响声、不同寻常地鸡鸣狗吠、老鼠乱窜等现象出现。

如何开展专业查灾?

由各县(市、区、特区)的对口技术保障单位,对属地查灾发现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展开核查,按照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相关规范查明隐患形成环境、基本特征、影响因素等情况,及时提交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程序分类管理。对地质灾害不同风险隐患点提出防治建议措施,指导属地编制防灾预案,逐一明确防治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向受威胁群众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牌,落实监测人员和相应防治措施。

对全省全域范围定期开展星载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InSAR)分析。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分析工具,从海量的位移测量数据和核查数据中分析提炼出与地灾发生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信息,用以指导调查排查工作。

省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按有关规定,由主要成员单位组织开展行业管理领域和相关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以“条块结合”的方式与属地查灾和专家查灾进行互补。各市、县级指挥部参照执行,各县级指挥部要主动发挥起组织指挥的职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地灾”的原则,组织各行业管理领域和相关建设工程开展地灾隐患大普查。

每年汛期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100多支专业技术队伍、1000多名技术人员、10000多名一线监测人员的“百千万”排查专项行动。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重点对I类隐患,城镇、学校、医院及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居住区,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建公路、铁路,建房切坡等人为工程活动强烈区等重点防范区域进行全覆盖、全要素排查。专业技术队伍,要按照“三个凡是”要求,即凡是山地斜坡附近群众居住区域、凡是在建工程活动或即将开工建设区域、凡是有成灾条件的区域必需排查到位,对高陡斜坡、深切河谷、岩土破碎等具备成灾条件重点区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及时查清已发现隐患点发展变化情况,动态更新I类隐患台账.

全年在全省范围内,以县为单元开展地质灾害群众报灾、专家核灾行动,利用电话、微信公众号等广大人民群众易接受、易操作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报灾,重奖报灾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识灾、报灾、避灾。

每年汛期,由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牵头,会同其他成员单位及相关责任单位,通过暗访、约谈等形式,分片对全省汛期“管行业必须管地灾”落实情况开展巡回指导;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实行“主要负责人包片、部门负责人包县、包乡(镇)、包村”的地质灾害防治督导检查制度;相关技术单位“主要负责人包片、部门负责人包县、包乡(镇)、包村”督导工作制度,重点跟踪督查地质灾害防治对口协作技术保障工作,并指导专业查灾。

针对大量灾害发生在台账外的问题,贵州省正在探索现行防治管理方式重大转变,从以隐患点为主要管理对象,转变为以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为对象的“点面双控”风险管理。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强化业务指导,探索建立“点面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分级分类管理由专业技术队伍开展1∶5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得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斜坡。省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要深入研究全省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优化风险隐患界定标准。

猜你喜欢
防灾隐患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网上晒娃隐患多
“安全”开会
Tough Nut to Crack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食品中的隐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