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勇
一、双减政策下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
1、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但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克服这种弊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要进行因材施教的策略。
2、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因材施教的理论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是他们都有所发展,这是分层教学的前身,在当今班级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非常必要。
3、数学课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
二、双减政策下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利用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2、递进性原则: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进步达成提升能力的目的,认可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感得以提升。分层教学法不是让老师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让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3、差异性原则:由于各个学生的认识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才能促进分层教学法成功的实施。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摸清学情,以学生为主,将学生合理分层,实施动态管理。
由于数学成绩差异较大,参差不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学生心贴心的沟通,综合考虑进行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是数学学习的佼佼者,需要拔高和提升,占全体的30%;B类是数学学习的中档生,略高于课標要求,需要提高基本运算能力和基本技能,占全体的50%:C类是根据课标基本要求,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全体的20%。这种分层方式短时间维持稳定,但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动态管理,促进每位学生达到更好的自我发展。
2、钻研课标,挖掘教材,精心研究,做好分层备课,落实分层授课。
根据学生分层情况、依据课标、吃透教材,掌握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拔高内容,进而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教学内容做上A、B、C的标记,让三类学生对照学习,在设置提问、当堂训练题、课后作业和练习都按A、B、C三个层次进行预设;摒弃传统的“一刀切”、“一锅煮”的授课方式,转变成灵活多变、分块分层的授课方式。如:在提问时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和训练题,难度较大的让A类学生解答,中档的让B类学生解答,基础的简单的让C类学生回答;这样设置避免了满堂哄和个别学生承包回答问题,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调动起来,都有所收获。另外,在授课中,对于A类的同学,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和引导,不断开阔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B类同学夯实双基,教师做好答疑解惑,提高解题能力;针对基础薄弱的C类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的关注,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加以强化,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热情的给予指导,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大力的表扬和激励。
3、根据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布置分层作业和练习,做好定向的检查和指导。
分层布置作业和练习是分层教学中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分层布置训练是对分层教学效果的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和纠正。在分层布置练习时需要注意,坚持题量不同,难度不同,有一定的梯度。C类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和例题,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B类学生涉足能力提升题,在巩固基础训练的同时提高基本解题能力,A类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外,完成素养拓展题,可采用减少题量,增加题型难度,拓宽视野,提升应变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针对分层训练题,老师要做好定向的检查和指导,让A类学生知不足,谦虚上进,激发内驱力,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解题的能力;让B类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发展,使其更加努力,实现数学水平的提升,渴望进入A类;让C类学生在授课和训练中找到自信,看到希望,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
在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作业量,并不是不要质量,而是减负增效。在新的形势下,“一刀切”的传统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教师要下深水,摸清学情,对学生合理分类,优化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因材施教策略,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力争达到面对全体学生,人人有提升,个个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