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2-05-18 13:47高瑞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序下阕月宫

高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六观”法指明赏析文学作品的六个角度,为后世文学鉴赏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六观”法不仅指向作品的内容,还指向作品的形式,这样就能够较全面、系统地赏析作品,最大程度上去分析一个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因此在理解“六观”法的内涵基础之上去赏析文学作品十分有必要。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诗词史上著名的中秋词,它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以刘勰提出的“六观”法为依托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多角度分析词的艺术成就,而且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品读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一、《文心雕龙》“六观”法阐释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了文学鉴赏的“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就为文学鉴赏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让文学鉴赏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对于后人来说想要使用“六观”法进行文学赏析,就要先明确“六观”的具体内涵。一观位体。位体是指文章的体裁,体裁是一篇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进行文学鉴赏的第一步。体裁不同,文章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相应的文學赏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小说来说除了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之外还要明确小说背后折射的现实意义,而对于散文而言,赏析的过程则要学会抓文眼、悟情感等,因此赏析文章的首要之处便是明确文章的体裁。二观置辞。置辞既可以用来指文章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指文章的用词,也就是文章是怎样写景或写人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情感抒发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词,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文章的艺术美,另一方面会更加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三观通变。这里的通变其实是在告诉赏析者在赏析作品时要有对比的思维,要将文章与先前的文章进行对比,从而分析文章是否有推陈出新之处,这样的赏析思路对于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文学价值至关重要。四观奇正。奇是新奇之意,正是正统之意,这就说明奇正是指一篇文章不仅思想内容要纯正,要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风格,还要有新颖之处,能够恰当地使用一些文学形式,以此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最终也要求二者要归于统一,相辅相成。五观事义。这一点是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侧重赏析作品所描写的景、人是否能够完美地展现作品的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于诗词而言可以分析诗词用典的手法去赏析诗词的事义。六观宫商。宫商则是强调作品的音乐美,强调作品的语言韵律或者节奏要符合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综上所述,刘勰提出的“六观”法虽然是赏析文章所运用的方法,但它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极具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刘勰的“六观”法其实强调的是作者创作时应“披文入情”,不仅要关注作品的内容还要注重作品的形式,同时内容与形式还都要有助于传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创作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用“六观”法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亲人团聚的美好佳节。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吟诵中秋节的诗词,但最著名的还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胡仔在其著作《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从“余词尽废”可见胡仔对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能反映出这首词在词坛上的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这首词不仅抒发了词人在中秋佳节对自己弟弟的思念,而且苏轼还借这首词展现了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展现了苏轼这位文豪的过人之处,还对后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因此赏析的价值很高。下面就用刘勰提出的“六观”法赏析苏轼这首著名的词作。

(一)观位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宋词,“水调歌头”即这首词的词牌名。从全词的结构上看,这首词主要由小序和正文组成,正文又分为上下阕。小序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正文的上下阕则分别表示不同的内容:上阕赏月,下阕抒情。由此可以得知这首词是苏轼因月有感而发,进而可以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月”。

(二)观置辞

苏轼在这首词中的用词十分有意境,不仅符合中秋佳节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也营造了整首词的意境美。《水调歌头》的上阕运用了许多意象:“明月”“青天”“宫阙”“琼楼玉宇”“清影”等,这些意象都与月相关,一部分是与月亮直接相关的景物,比如明月、清影;还有一部分是词人在中秋节望月的时候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月亮的美好遐想,比如宫阙、琼楼玉宇等。这些意象的应用不仅紧扣词眼“月”,更加突出了上阕的主题—赏月,而且也与词是一首中秋词相呼应。上阕的第三句中词人用“欲”“恐”“寒”也具有一定的深意,“欲”和“恐”表明了词人苏轼矛盾的心理。结合诗句分析,这里表面上是在说词人在中秋佳节被月亮吸引,因此产生了想要凭风飞去月宫的想法,然而随后他又有了担心月宫太高,害怕自己禁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但其实只要结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这句还有另一层意思。这首词创作时苏轼因为与朝廷当权者意见不同,所以苏轼自己请求外放,选择当一名地方官,因此其实这里也暗含着苏轼渴望回到朝廷但又担心朝廷容不下他的含义。所以“寒”字其实是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既表示月宫的寒冷,也表示朝廷对苏轼的排挤。而苏轼的与众不同恰恰就在于此,接下来苏轼用“清影”与“人间”两个意象营造了一幅在月光的照耀下,与自己的影子起舞的场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已经豁然开朗,他认为还是人间好,还是地方官好,之前的矛盾心理也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苏轼既能因月而矛盾,也能因月而豁达,既紧扣了词眼“月”,也展现出了苏轼的豁达乐观。词下阕的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人连续运用“转”“低”“照”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移动轨迹的变化,再加上“无眠”一词就能够反映出此时词人心中的苦闷,可谓用词的巧妙。同样这首词的下阕也运用了与月亮相关的意象:婵娟。“婵娟”一词是月亮的意思,但其实在这里结合具体语境是指词人借助月亮对普天之下所有不能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相聚的人的安慰,苏轼借此诗告诉我们,即使与自己的亲人相隔千里,仍然可以一起欣赏同一个月亮,因此不用再为了分隔两地而感到苦恼,这就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苏轼在这首词中的用词十分巧妙,不仅能够贴合词的词眼,给整首词营造一种意境美,还能够借助这些词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一举两得。

(三)观通变

开创“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苏轼对词坛的贡献之一。前人的词讲究唱,一般认为词是用来抒情的,可苏轼却并不这样认为。词在苏轼的眼里同样具有叙事的功能,因为不管是什么词,它都是因情而成或者是因事而起,所以作词时应该有所说明。基于此,苏轼大胆创新将诗歌的表现手法应用到词中,便于进一步去阐明词由何情而成或者是由何事而起,推动了词的进一步发展。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其他词相比较,小序是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小序交代了词人苏轼作词的时间与缘由,读小序对理解这首词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从小序中的“丙辰中秋”这一句可以得知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中秋节,从“兼怀子由”可以得知苏轼作这首词的缘由,一方面是“怀子由”,即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另一方面因为“兼”有“所涉及的不止这一方面”的意思,所以说明苏轼作这首词还有别的原因,这就需要继续读正文部分,对正文进行分析,进而体会词人苏轼的用意。苏轼开创“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延续了词抒情的风格,还使用了小序,得以阐明词的创作缘由,成为“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之一。由此可见,这首词不仅有继承之处,还有推陈出新之处,进一步推动了词的发展。

(四)观奇正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创作出了许多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借古抒情,即表现出苏轼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也表现出苏轼仍然能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和历史的坦然心态。苏轼把对人生的释然和在困境中能够自我转化的心境在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也同样如此。只不过这一次苏轼并没有站在历史的宏观角度去审视,而是从自己在中秋夜的所思所想出发去创作。这首词就是苏轼在丙辰中秋的心境,是他对亲人的怀念,但苏轼的创作境界并没有停留在此,他能够在痛苦的思念中得出相聚离别是世界常态的哲理,从而展现出自己面对人生不如意时的豁达乐观,如此苏轼不仅延续了自己的风格而且还将这两种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这首词成为中秋节的千古名作。不仅如此,苏轼在这首词里还大胆想象,描绘出了世间人对月宫的美好遐想,带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艺术美。

(五)观事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通过描写词人在中秋节月下的所思所想,从而表现出词人对月宫的向往之情以及词人矛盾心理的转化。词人选用与“月”相关的意象不仅营造了美好的意境,而且还巧妙地将“月宫”与“朝廷”相联系:月宫距离人间很遥远,朝廷对于此时是地方官的苏轼来说同样很遥远,词人凭借一句“我欲乘风归去”便展现出了词人心中远大的抱负,由此可以说明词人十分恰当选用了景物去描绘了自己的心情。下阕词人侧重抒情,此时的苏轼在中秋佳节与自己的弟弟分隔两地,月亮勾起了他的思亲之情,但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情绪中,反而借月亮为自己开脱,还探寻出了世间哲理,寫出了一句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认识到相聚与离别正如月亮每月的阴晴变化般合情合理,而且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因此思亲的愁绪在此时也得以解脱。同时这也正与先前产生的思亲之苦形成了对比,又一次展现出了苏轼的豁达乐观。因此可以得出,苏轼在这首词中选用的景物,不仅贴合中秋节的主题,还能传达出词人对弟弟的思念和自己的豁达乐观,可见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超出世俗的思想境界。

(六)观宫商

宋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音乐性很强,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不例外,如今这首词还被编为歌曲被大众传唱。全词韵脚都使用韵母为“an”的字,如“天”“年”“寒”等,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吟诵与传唱,也有助于词人展现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与弟弟苏辙分隔七年之久,中间他试图请求到距离弟弟近的地方去做官却未能如愿以偿,常人都难以忍受思亲之苦,尤其是在这个众人团圆而自己却孤身一人的时刻,思亲之苦便会加倍,于是苏轼乘着酒兴提笔写下了这首词。赏析这首词我们就会发现苏轼在写这首词时的心境变化。首先,分析词的上阕。中秋望月,苏轼也毫不例外的被月亮所吸引,甚至产生了想要飞去月宫的想法,而随后他又开始担心自己无法忍受月宫的寒冷,因此苏轼最开始的心境是处于天上还是人间的矛盾中,之后一次月光下的起舞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自在,相比于月宫他还是更喜欢人间的生活。因此,此时的情感纠结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苏轼矛盾纠结的心境得到了释然,这是他第一次情感的变化。其次,分析词的下阕。词的小序就已经点明苏轼作这首词的目的之一是怀念弟弟子由,因此下阕的一句“照无眠”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怀念亲人的痛苦,可苏轼就是这么与众不同,随后在月光的照耀下,苏轼就想明白了,人世间的相聚离别同月亮每月的阴晴变化一般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可见,苏轼因为月亮心情又一次发生了变化,他又一次释然了。简简单单的赏月便能让他悟到人生哲理,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这就是苏轼豁达的魅力。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豁达乐观、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通过运用刘勰提出的“六观”法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词人的思想境界,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证明了“六观”法的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小序下阕月宫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月宫”过“一天”,人间过多久?
欢迎来到月宫“重庆站”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半阙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月宫”105天
如何写好志书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