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
教育领域的抱怨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下简称《深度学习》)的作者莫妮卡和丹尼斯所在的美国也是如此。学生抱怨学校教育脱离真实生活,学习内容太难或太容易。不论学习成就如何,学生总有很多对学校的不满。用人单位抱怨從学校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二次教育。同时,也有教育者不断发声,揭露学校教育是如何打击学生的自信,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习得性无助者”。
当事物发展到转折点时,总会有勇敢者站出来,寻求一条新的道路。《深度学习》为我们展示了21世纪初八所先行先试的学校的成果。这些学校经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供后来者参考。而且,还用数据打消了外界对于与升学率相关的种种顾虑。以八校之一的MC2 STEM高中为例,作为一所新办校,在生源没有优势的情况下,经过六年实践,该校的高中毕业率达到95%,远远高于同学区学校56%的水平。书中还呈现了更多证据,证实这些学校的探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一、深度学习的目标
这些学校因为不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制约,渴望给学生更真实、更有效的教育,所以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两位作者对学校的经验进行了深度挖掘,并放在深度学习的框架下加以呈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学校的行为。
全书并没有明确清晰地告诉读者深度学习是什么。在实践中,这些学校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深度学习的目标”。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学生掌握核心课业内容;在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等学科中打牢自己的学术基础。理解关键的原则和程序、会议事实,使用正确的语言,并利用知识完成新的任务。
第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分析性和创造性地思考。知道如何寻找、评估和综合信息来构建论点,为复杂问题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三,培养学生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工作。学生能够沟通、理解并整合多个观点,知道如何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作为合作的依据。学生能够在写作和口头演示中做有效的沟通。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信息、倾听,并给出反馈、为特定的受众构建信息。
第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学术心态的自主学习者。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如何学习。设定目标、监控进展,并对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拥有学术心态的学生对自己有很强的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努力会有回报,所以会坚持克服障碍。他们能够看到学业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以及自己未来的成功。
深度学习实践并不排斥学生追求考高分。深度学习实践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克服学习带来的焦虑。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实践挽救了众多在学习之外徘徊的学生,避免了他们成长为新的“空心病”患者。当学生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开始主动追求学习过程,获得更高的分数只是迟早的事。
二、深度学习的核心策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需求。通过经年探索,八所学校为我们呈现了六个核心策略。
第一,创造有凝聚力的、真诚合作的校园环境。有研究表明,建立强有力的学习社团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一项针对400名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受到的信任强度相关。如果没有信任,学校就难以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为了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学生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外交往机会。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安全等基础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类才有可能追求道德、创造力、自发性和掌握知识等更加抽象的目标。而这些抽象目标正是教育所追求的。所以,让学生感到校园环境的安全,愿意在校园内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时候敞开心扉,是一切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因此,校园内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坦诚、接纳、尊重、信任为前提。
第二,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更强调参与。荀子有句名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必须设计出合适的学习项目,营造有吸引力的课堂环境,保持积极的教学热情。深度学习推崇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潜藏在心底的骄傲,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机会。
第三,让科目彼此联系,并且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现实社会中不存在彼此割裂的科目,没有一个项目对人的需求是单学科的。深度学习追求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因此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在设计这类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的出发点是“学生能用这些知识(能力)做什么”。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可以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众多结合点。
第四,让学生走出校园,与更广泛的社区合作,让学习更有意义。在深度学习实践中,学习的社交属性得到了广泛重视。六条核心策略实践每一条都与关系、交往有关。在走出校园的合作中,对合作的要求尤为突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在真实社会中的应用,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区学习的机会。和我们习惯的参观、座谈不同,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学生必须和社会人士建立稳定的关系,成为他们的“伙伴”,寻找自己的校外“导师”。在这些脱离利益的纯粹关系中,学生能更加明晰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从而明确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了解真实的项目,也可以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激励点。深度学习认为,学生的自信对他们的发展成就具有深刻影响,甚至提出“在忽视学生多样性的学校,对80%的学生的教育最终都是失败的”。这也许揭示了我们熟悉的“学校里只有20%的学生成为优秀学生”的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一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让他循序渐进地加大任务难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能力,增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帮助他和现实世界中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而帮助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真实项目,是让学生结交专业人士的好办法。
第六,让技术为支持和丰富学习经验服务。互联网技术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程的相关性和即时性。恰当地使用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反思和修改的新机会,增强学习的现实性和参与度,帮助教师、家长、学生、社区、顾问等教育体系内各主体加强沟通。发挥数字技术强大的处理行为,还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深度分析,能够更深入地落实深度学习的理念。
三、深度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漫长的岁月里,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聆听和做笔记的课堂是学校里的日常。这种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同一时间面对几十名学生也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学校教育中以听为主的知识获取方式和现实世界里以做为主的能力使用方式存在巨大分歧,由于实践经验有限,学生很难把书本知识和现实需要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现象。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试图破解这一系列的难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在深度学习的目标下,教师追求的是学生在舒适的心理环境中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主动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彼此了解,帮助学生了解接纳教师。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跨年级的学习方法交流和作品指导等。教师还要接受学生的日常咨询,这种活动给了教师“用一颗心影响一颗心”的机会,给了师生相互了解和接纳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主导学生的学习细节,不再担任学生学习成效评判者的角色。他们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之间,倾听学生的声音,和学生平等对话。通过营造以学习为核心的校园内的积极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更关注学习,更积极地理解学习。在学生的意识里刻入这样一种观点: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但是老师和同学都愿意为我的学习提供帮助,能够为别人的学习做出指导是一件光荣的事。
其次,教师需要开展校园内外的广泛合作。
为了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尝试多学科融合的教育,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备课不再是教师个人的孤立行为,为了实现学科融合、校内外融合,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和其他教师以及校外人士进行深入的沟通。在这种广泛合作的大背景下,沟通能力就成了一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关爱是实现这些沟通有效性的根本前提。
再次,教师需要成长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教师的学习包括新的教育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学习。深度学习的效果依赖于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项目。教师必须努力将项目和作业与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将现实意义和学习内容联系,还必须保障学生的作品得到公正的评价。在学生积极参加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学习战略指导和学习教练的角色。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指导者和教练,教师必须首先是一名出色的学习者。另外,隨着教师对学习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教学活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这都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让学习活动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更灵活的评价方法。同时,在技术飞速更新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学会战略性地使用技术,通过技术丰富教育的资源,而不是在追随技术的过程里迷失了教育的本心。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