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回归与青少年品格塑造

2022-05-18 08:00邵学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青少年

摘要:传统经典回归是失落古典之召唤,文化自信之彰显,时代精神之旨归。传统经典回归有助于青少年品格塑造,既可建立“无用之用,经年之美”的审美经验,又能陶冶高尚的人格境界和趣味格调。学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弘扬传统经典,引领文化自信新风尚。

关键词:传统经典;青少年;品格塑造;《中国诗词大会》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心理资本发展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编号:B/2021/02/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七季《中国诗词大会》如约回归,再次引燃了国人崇尚古典诗词的激情。前几季,复旦附中才女武亦姝、外卖小哥雷海为、北大女博士陈更……都成为青少年新的时代偶像。这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校园的回归,各种校园版的诗词大会、成语大会、诗词校本课程等风靡校园。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成功固然与节目制作的精良相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顺应了时代的召唤,是中华儿女对传统经典未曾消歇的热情的情感外化。

重温经典、回归经典,才能重塑经典。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掀起的热潮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经典回归的必然性及其对于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文化受众的普适价值。寻踪溯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传统经典,特别是古典诗词对于青少年品格塑造的重要价值。

一、 传统经典的回归背景

(一) 失落古典之召唤

古典诗词,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述志,纵然你不知其意之妙,仅仅吟誦其表,也会觉得有音乐的美律从唇齿间响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倩”和“盼”者,初识者未必知其意,但一个“兮”字的韵脚就带来了极清新的抒情美感。“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节奏整齐,韵律朗朗上口,香稻、鹦鹉、碧梧、凤凰,无须知道它们组合在一起是何意味,已然在韵律中感受到直觉意义上的美。

诗词文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可谓老少咸宜,士庶众欢。《中国诗词大会》的追捧者上至90岁高龄者,下至9岁黄口儿;既有窗明几净下的脑力工作从事者,也有在风雨烈日下辛苦奔波的体力劳作者……

古典诗词,用美丽的意象和音韵构筑各种艺术境界,其文字内核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笔勾画,意境静谧、庄严、壮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同为静谧,却是另一种风情,出尘、洁净,禅意十足;“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依然是宁静的画面,但却是人间烟火里温馨的家常。质朴,散发着岁月静好的幸福气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的最美表达,爱得婉约,爱得长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谊的最通达表达,在一作分别便如黄鹤杳远的古老时代,心的信任,是人们在茫茫天涯里最诚挚的誓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间一个婉约女子内在的刚性,令多少须眉男儿在闯荡人生的旅途中热血沸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是另一种激励,生命诚可贵,生命所能实现的意义及其价值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绵延照耀的长度更令人愿意为之抛洒热血。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这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媲美的民族骄傲。

网上流传着一句英语诗:“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古典诗词爱好者给出了多个版本的译文:《诗经》版的“子言慕雨,启伞避之”,《离骚》版的“君乐雨兮启伞枝”,七言绝句版的“恋雨却怕绣衣湿”,七律版的“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几乎成了这个时代古典文化重新生长的摇篮。而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诗词本身魅力无限。

(二) 文化自信之彰显

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说,中国诗词文化哺育了中国文学几千年的成长。几千年来的诗人无一不从中国“风骚”并峙的《诗经》与《离骚》中获得滋养,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曾啜饮其浆以滋流变。数千年来的中国美学都可谓始于诗的萌蘖。中国人给孩子命名都喜欢从诗句中撷取以增风雅,并寄予富有厚重传统文化气息的祝福与期望。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取自“腹有诗书气自华”;郑愁予,取自“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莫砺锋教授的名字,取自“宝剑锋从磨砺出”;等等。

在古代,诗词是人们生活中的“盐”:画画要题诗,建筑落成必有诗联,祈福祭祀要有诗,歌女唱歌直接唱的就是诗,朋友交往常常以诗会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都是聚会上诗文唱和的结集感言……总之,古人记录生活、表述心情、关心家国、批评社会、评点历史,无一不可入诗,无一不可写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是生活;“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心情;“看试手,补天裂”,这是词人的家国情怀……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已经化成了中华儿女血液中的基因。

近年来,孔子学院开始落户许多国家,汉语掀起了全球热,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火苗正在一点点重新燃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大型文化类节目的兴起,可谓一场甘霖,一盏明灯,为那些欣赏、迷醉于民族文化而苦于缺少同行者、只能在宣扬和建设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大道上踽踽独行的有识个体提供了强大助力。

(三) 时代精神之旨归

社会发展转型期必然会遇到的一些暂时的不良现象,给社会的主流价值建设、人们的精神气质塑造带去了不良影响,自然也渗进校园,逐渐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时代亟须一股清新的风,吹散当下人们精神上的烟尘。人们的心灵亟须生长出厚重的根系,灵魂亟须重新仰望星空。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在构建主流价值观、维护主流价值观层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得益于这台节目打破了参与者的身份壁垒,实现了舞台上人们纵使身份差异巨大也能同台竞技的公正友好,大学教授、中学学子、工程技师、快递小哥……各阶层、各群体因为对诗词的共同爱好而能汇聚于此,交流发声。这对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欣赏、理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高中生武亦姝的夺冠证明了传统文化的火种在下一代的精神世界里并未被手机电脑等无线电波取代;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的夺冠,很好地诠释了“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第四季的冠军北大博士陈更为了一个目标坚持了四年,从而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第七季的冠军警校学生姜震,与父亲之间二十年的诗词相伴,见证了传统经典在家庭教育中的强大推力。

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诗词冠军,对于广大青少年具有非常重要的“偶像效应”,引领他们回归真善美、崇尚奋斗的个体价值追求。

二、 传统经典回归有助于青少年品格塑造

(一) 建立“无用之用,经年之美”的审美经验

世间千百种职业,吟诗弄文在当下许多人的眼里最是无用。现世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也往往更注重光鲜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历朝历世,活着都讲究物质的饱满,不为生活带去物质财富的做法大概都可以被归为“无用”。哪怕是淡泊名利的隐者,对吟诗作赋的读书人也要讥讽一声“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为吃穿用度谋实利才是现世最为有用的标准。没有人注重生活诗意的厚度。甚至古人对自己所著的诗文,其实也并不持多少欣赏态度。就如李白,从白衣翩翩的少年到白发三千的老翁,“冠盖满京华”不能慰藉他“斯人独憔悴”的失落与痛苦;他说“万言不值一杯水”;他渴望的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实用价值。

功名利禄才能赐予生活以饱暖,以锦帽貂裘,以香车宝马。腹有诗书气自华能成为生存的最后避难所吗?古典诗词的意义在哪里?

诗文于现实的物质生存意义不大,它的价值在于滋养心灵,明亮世俗的双目。诗文就相当于一个美人,她不能为你解决单调、琐碎生活里的切身烦恼,但可以红袖添香,让你的生活更具有诗情画意,心灵不再孤独,也能让你的人生少去许多戾气。这一切不能以有用无用来衡量。功名利禄虽然可以带来繁花似锦的生活,但紧随其后的往往是沉重的枷锁。诗文歌赋无法为你提供蔽体安腹的温饱,却可以让心灵在躁动中渐趋宁静,让人们的双眼可以透过烟火弥漫的辛苦处境看见头顶的蓝天。

(二) 陶冶高尚的人格境界和趣味格调

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需要有一点诗意生活的气质与风度。诗词常常指向故事,指向生活,包含启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蕴含的“推敲”精神也许可以让许多耕耘于学术领域的人汲取一点对待学术的痴迷力量……“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告诉我们对卑微者要多一些体恤与悲悯。在路遇摔倒老人还要犹疑要不要扶的今天,读一读这样的诗句,内心能否生长出一寸宽厚?读诗词,濡染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份文明情怀,一种大家风度。

古典诗词带给人们的是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并以此来促进人的个体完善。鲍姆嘉通曾指出,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而“一篇完善的感性作品就是一首诗”。②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研究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2,143,175177。所以,我们在或执红牙板浅唱低吟,或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之时,已然润物细无声地带入理性和道德的律令。席勒将这样自我完善的审美活动称为“游戏”,认为在游戏中人性才能得到提升,他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也才完全是人。”②而诗词蕴含这样一种“游戏”,把形式带进物质,把实在纳入形式。它愈削弱感觉和情感的动力影响,也就愈使感觉和情感符合理性的观念;它愈从理性的法则中除去它的精神强迫,也就愈使理性的法则与感官的兴趣调和。③古典诗词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视为人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这样的理念集古代与现代智慧于一体,融东方和西方精神于无间。我们敬重的古典诗词传承者叶嘉莹先生,真正做到了通过诗词的浸润将所有的苦难困厄化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从容。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875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这样的行为更是让我们钦佩。叶先生用一生的践行诠释了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和无限价值,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优秀传统文化投射出的高光点和最有力注脚。

其实,当青少年熟读古典诗词,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时,学以致用,就能陶冶自己的品格——当他们迷途于漫漫征程时,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我激励;当他们偶尔遭遇失败时,也会期望有朝一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他们迷茫无助的时候,一定会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涵养“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淬炼“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豪情,积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勇挑重担,肯揽重活,敢啃硬骨头,久久为功,汇聚起无穷伟力,铸成时代中国的阳光明媚。

三、 结语及进一步的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热潮证明古典诗词这种文体虽然已离今天的生活很远,但它一直活在中国人精神的深处。它是中华儿女灵魂上的血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112。在这个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重拾“思无邪”的风度,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提高个体人格境界,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发展。诗歌带给人的境界,诚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⑤

一个人读过的书,会形成他内在的精神气质;一个国家的国民读过的书,会形成这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同样,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生读过的书,也会形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个学生的精神气质。古典诗词具备这样的魅力和担当。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太羸弱,读一点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体、一种表达,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拂去落在诗词上的尘埃,让我们重新发现流淌在传统文化基因里的明净、悠远、淡泊、执着、仁爱、诚信、善良、正义及种种古典的审美情趣,让这些可贵的品质重新回到我们的血液中来,让当代青少年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更为显性。

当今社会,青少年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会让他们注意到祖国文化的厚重,会让他们滋生更多民族文化的骄傲感,会让他们更热爱这片土地,更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愿意去守护和建设她……这就是精神滋养的意义。而人们又因为这种共有的情愫与信念,拉近彼此的感情,民族的凝聚力因此而更为强大。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重拾文化自信,体认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一个过程,古典诗词自然要充当这一过程的主力军。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也一定要学会向传统经典借力。《中國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所在的复旦附中就做了很好的尝试。在复旦附中,一套6本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是学生的必修书。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学通过社团拓展活动、校本选修课程等途径,“五个一百进校园”等活动,加大古典诗词进校园的推进力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传统经典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生动注解。为什么中国会在百年征程中奋起直追,直至成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我们懂得“行百里者半九十”,懂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为什么中国科技迅猛发展?因为我们明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有道而正焉”。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如今仍青如苍松,这对于青少年的灵魂塑造具有最有力的召唤。

同时,我们不能割裂古典诗词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古典诗词与历史、政治、科学、地理的关系都值得我们关注,开展学科综合育人的实践。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涉及月相、月与潮汐、牛郎织女星、北斗七星、中国的地势、季风气候等知识,都与今天的中小学地理知识有密切的关联。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松间沙路净无泥”“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一句与湖北蕲水地区的砂岩丘陵地貌特征有关——砂岩风化后只有沙子,自然没有泥土;另一句写出小溪向西流,是受制于当地地势东高西低的自然特征。

传统经典教学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古典诗词对于文化自信力的培养价值、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与探究。这也是我们后续的研究方向。

(邵学云,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校长。)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诗心”引“诗教”勃发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