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晔
一次科研事故使他失去右腿,却因此更坚定了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决心;一个化工梦想支撑他突破阻碍,创建了年销售额过80亿元的上市公司。狂人朱建民的人生始终与化学、环氧乙烷紧密相联。
他把靠8万元借款起步的校办工厂,发展成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全球最大的减水剂聚醚和晶硅切割液的制造商。他还完成了几十项科研成果和70多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家技术空白,因此荣获了中国化工界最高荣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
他就是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奥克股份董事长朱建民。
爆炸中前行的狂人
“化学很奇妙,不同的原子组合,不同的排列,得出的产品性能千差万别”,朱建民对化学的热爱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上大学期间。1983年,读研究生的他开始了环氧乙烷相关研究。
醉心于化学的奇妙世界,朱建民常常废寝忘食,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他先后公开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两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环氧乙烷催化聚合以及工业表面活性剂界崭露头角。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朱建民主导创建了精细化工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和精细化工系副主任。他带领三名课题组成员,建起了环氧乙烷乙氧基化试验装置,继续着环氧乙烷催化聚合以及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为了尽快取得研究突破,课题组成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不分昼夜地“泡”在了实验室。
化学研究时常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1991年7月的一天,朱建民同往常一样进入实验室工作。高压反应釜突然发生爆炸,朱建民从此失去了右腿。
身体上的重创,没有压垮朱建民,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的信念。正是这一炸,炸出一个化工材料行业的“狂人”。
主动上“梁山”的狠人
众多因素让朱建民选择主动上“梁山”。1992年9月,朱建民带领刘兆滨和董振鹏,在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支持下,创建了“奥克化学”。
朱建民的创业之路起初并不顺利。没有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尽管属于校办企业,但需要自筹资金。朱建民跟学校借了8万元启动资金,但是相对于购置设备、厂房和原料等近百万元的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
“那时候,项目上来了,合格产品也出来了。将我们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本来挺有成就感的,但是关键时候缺流动资金了。”再难也得咬牙坚持,朱建民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想方设法到银行争取贷款,终于解决了试车原料的资金问题。
1993年3月,奥克化学的第一个环氧乙烷衍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诞生。凭借这一产品,奥克化学很快在行业站稳脚跟,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98万元。
奥克化学的基本优势在于环氧乙烷的精深开发应用领域。2000年,奥克已有环氧乙烷衍生产品200多种,但利润低,一年只有一二百万元。
如何增加利润?朱建民给奥克化学产品开发定下了“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高端化”的原则。
2003年,为进一步深度发掘产品的市场价值,朱建民开始研究国内外跟环氧乙烷产品相关的信息。他发现太阳能光伏领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太阳能原材料是多晶硅,多晶硅生产所需的切割液则必须要用到环氧乙烷。
切割液是朱建民基于这一原则选定的第一个开发产品。事实证明,朱建民眼光独到,很有前瞻性。
2003年,奥克化工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光伏晶硅切割液。第二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奥克化工多晶硅切割液销量一路暴涨,从2003年的80多噸增长到2010年的12万吨,增长了近1500倍。奥克化工一度在国内多晶硅切割液市场占据70%以上的份额。
2010年5月20日,快速崛起的奥克股份成功上市。这不仅是我国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二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然而朱建民并没有满足。在晶硅切割液供不应求之时,他就把目光瞄准了第二个环氧乙烷的衍生品——减水剂聚醚单体。
市场再次验证了朱建民的眼光。伴随着中国高铁建设,聚羧酸减水剂成了高铁混凝土必用产品。奥克的聚羧酸减水剂用聚醚单体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成为晶硅切割液之后新的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我们做的许多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可能要几年甚至十年以后才能看到成效”,即便如此,朱建民依旧从未停止过。
除研发产品外,奥克股份还投资20多亿元,全力建设年产20万吨环氧乙烷项目和年产30万吨环氧乙烷衍生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奥克股份在国内目标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和行业领军地位。
如今,奥克股份已然成为中国化工企业的佼佼者,科研创新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有科技报国的理想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价值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企业的资源来自社会,那么企业的成果也要回馈社会,这就是企业和社会的共创共享。”
朱建民用残躯铸就伟志,专注科研40年,一步一步实现了属于自己的化工梦。
编辑/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