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技艺在石壶雕刻上的应用实践

2022-05-18 16:54陈明志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寿山石

摘要:寿山石雕刻技艺作为国家非遗,历经1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形成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气质。本文所说的石壶雕刻艺术,是指选取各类软性石材并运用寿山石雕刻技艺制作而成的石壶,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也可以视为一种“跨界”艺术。

关键词:壶艺;寿山石;雕刻技艺

常言道,“柴米油盐酱醋茶”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由此可知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谓是举国之饮。在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饮茶历史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茶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茶器乃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茶壶,其传承历史之悠久、器型变化之丰富,充分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而从茶壶的材质来说,则有陶瓷、金属、玉石和紫砂等,甚至还涵盖了竹木和脱胎器,这些不同材质的茶壶在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国的茶壶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当代石壶艺术的面世,却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也只有短短四十余年。其中,以黏土矿物为主的单矿物或多矿物非均质集合体形成的寿山石壶雕刻艺术,则是近三十年来才出现的石雕艺术实践,乃一种“跨界”艺术形式。

近几十年来,寿山石雕刻大师们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时有创新,但使用寿山石雕刻技艺来制作茶壶,却是鲜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费料,一块偌大的寿山石材,若能够色正、料纯、无裂纹,无疑是很难得的,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的,那么,拿这样一块石料来制作一把壶,要舍弃的石料之多,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浪费的;二是费工,一把石壶虽然多用来把玩欣赏,却必须具有茶壶应有的功能,这是石壶艺术的基本要求。制壶过程从打坯、镗孔到钻眼,必须全神贯注,一不小心很容易前功尽弃。

寿山石以高岭石族矿物(包括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叶蜡石或伊利石等为主要矿物组成,其摩氏硬度在2.3°—3°之间,本身就易裂,在开采过程中又因强烈震动,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裂纹,若使用这种材质制作石壶,会导致壶体漏水,更影响观感。即使能找到一块没有任何裂纹的石头,在雕刻石壶的过程中万一失手,就会前功尽弃,对于材质珍稀的石料,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石壶雕刻者所从事的是一项性价比“极低”的艺术创作——风险度高、成功率低,需要掌握精湛的雕刻技艺,更需要具有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和对材质别具匠心的挑选眼光。

石壶雕刻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固定的制式,因此雕刻师对于石材本身的理解就显得举足轻重。传统的寿山石雕刻一般是以石材本身的体量、色彩和自然形态来决定作品的主题。寿山石种类繁多、石质各异,即使同一石种,每块原石的纹理、色泽也各有千秋,故而相石时要对石材的形状、质地、色泽、纹理等进行分析比较,依其特点选择恰当的题材、造型和技法,以充分发挥石材的固有条件;或利用石材的缺陷,相形度势,化弊为利,使作品的内容与材质吻合,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即艺人常说的“因材施艺”。

石壶雕刻一般要优先选择体量较大的石材,在这种情况下,石材上原有的色块、纹理乃至瑕疵情况也就不可避免地更加复杂,必须通过反反复复的“相石”,充分研究石材的形状和纹理走势,再结合原石的色彩分布来决定取舍,令最后的成品在造型、气韵、色彩上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這也是寿山石雕刻中最为考究的“相石取巧”。“相石取巧”就是根据原石的形状、色泽、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雕刻,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并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包括原来可能视为缺陷的凹凸坑洼或是杂色裂纹,都可以“化”为壶身装饰,利用原石本身出彩而跳脱的天然色彩进行设计。

寿山石的色彩斑斓且富于浓淡变化,充分利用其特性进行雕刻,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与观赏性,这是寿山石雕的一大特色,谓之“取巧”,也是“相石”的主要内容之一。石材的色泽或单纯无杂,或多色相间,或色界分明,或相互渗透,部分年轻艺人往往利用所有色块进行取巧,认为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石材的天然色泽,结果却造成繁琐堆砌,毫无艺术效果。相石不仅要仔细分析石色,更要善于利用石色,有所取舍。

寿山石原石时有砂质、格纹、蛀洞或色斑等瑕疵,应仔细观察分析,先行剔除,并凿除棱角与太薄的边缘,行话谓之“整形”或“整石”,石材“整实”了,方好“相石”。尽管石材的特性不同,但“相石”的基本功也大相径庭:都成坑之类的石材,质地坚而晶莹,多夹砂质,须剔除后方可设计雕刻;旗降石质细而稍韧,适合设计雕刻层次分明、玲珑剔透的作品;高山石颜色丰富,可充分利用其天然色泽,然而其质地较松,雕镂不可过度。此外,一块石材中时有坚硬与松软、细密与粗糙、纯洁与混杂以及通灵与黝暗之分,“相石”时要按其固有的条件进行布局设计,不可一概而论。

原石千姿百态,创作前要确定作品的朝向。就石质而言,当把质细、色艳的部分作为正面,色黝、质劣的部分或朝向背面或削为底部,正如创作口诀所说:“鲜花插头前,好色排面前。”所以,“相石”应将石材之质、形、色三者有机结合,全面考虑,贵在创新,不落俗套,正所谓“巧色配得好,作品才是宝”。

笔者的石壶创作,设计理念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紫砂壶造型,雕刻技法和表现形式则传承自寿山石雕和莆田木雕,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和技艺。雕刻石壶所用的材质,既有寿山石,也有巴林石、昌化石、青田石、丹东石以及保利石等石种,近年也开发了类似产自湖北等地的紫袍玉带石等。

原石形状大体可分为椭圆、扁平和圆形三类。椭圆形石材的选题空间和造型灵活性最大,将其竖立可雕刻各种圆雕、高浮雕,亦适宜浮雕、薄意和镂空雕;将其横卧则适宜表现盆类题材,主题突出,场面开阔,向背分明,故为艺人常选用的石形。扁平的石材最好用于雕刻浮雕、薄意或透雕等。圆形石材则适合雕制花果、器皿、盆景之类,或采用镂雕技艺,创作可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刻。

在创作题材上,笔者做过多种尝试,在此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是将寿山石雕中的瓜果鱼虫、禽鸟瑞兽等题材与紫砂壶中的“花货”(即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制作而成的象生壸)进行融合,将大自然造物与人的想象力相结合,在雕刻中赋予这些自然景物和对象以人文趣味,也能体现出笔者对生命造化之道的理解。

如作品《孕育·生命的流转》系列,反映天地化育、玄妙不言,有情世界、七彩纷呈。笔者将富有细腻敏感的诗意赋予作品之中,将雏鸟、蝌蚪、蚕虫、鱼儿等代表蓬勃生命的情态摹写酷肖,纤丝毕现。春风浩荡,鸢飞鱼跃,慈爱乃生命涌动之源。在该作品中,笔者运用寿山石雕刻的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通过相石、打坯、凿坯、修光、镗孔、磨光、打蜡等多道工序进行制作,利用彩石上天然形成的纹理和巧色,根据石材表面既有的形态、色斑,随形赋意,可以说是大自然造物与想象力的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在充分研究石材的形狀和纹理走势的基础上,结合原石的色彩分布决定取舍,令作品在造型、气韵、色彩上达到内容生动活泼、造型多变、线条流畅,壶体轻、薄、剔透,巧色分明,做到了观赏与实用、美化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二是将寿山石雕艺术中经典的印钮符号运用到石壶盖钮上,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作品。玺印文化是寿山石雕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寿山石雕文化中文人雅趣的重要体现。尽管印钮雕刻作为石雕中独立的门类,包含了多种技法的表现,却少有以此为题材融入其他石雕门类中的尝试。笔者在构思时着眼于寿山石雕技艺中印钮文化的传承,将石壶壶盖上的盖钮以印钮代替;壶身则以浮雕的手法施以云纹为装饰,使静态的壶钮与壶身上动态的浮雕流云相呼应,力求让整套作品具有典雅而灵动的艺术气息。

如笔者的作品《远古·吞吐八荒》(9件/套,保利石旗降体),其题材取自《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长相奇特的异兽,但在创作时并没有没有拘泥于对各种异兽的细节描述,而是从传统美术的角度充分发挥想象力,取其气势与韵律感,以圆润古朴的线条在石壶上加以呈现,壶钮与整个壶身的风格高度融合,寿山石雕刻的经典题材与石壶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笔者运用传统寿山石雕刻技法的钮雕技法,通过发挥想象来呈现《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龟、虎、凤、狐、麒麟、鸟等瑞兽形象。作品的材质取自保利石旗降体,这一石种的色彩沉稳内敛、典雅纯粹,与印钮文化的艺术气质十分吻合。壶体整体线条流畅,虽然造型各异,但在作品的韵味和气势上却又浑然一体,呈现了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与石壶艺术的“完美对接”。

三是将紫砂泰斗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所阐述的对于紫砂艺术之美的理解,用寿山石雕刻技艺进行创新性解读和阐述。紫砂茶壶中一种重要的品类——“光货”,指的是壶身光素,不施任何装饰。这一类紫砂壶乍看之下,虽然没有“花货”那样夺人眼球,却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极富大道至简的韵味。这一系列作品所选用的石材也是保利石旗降体,由于这种石材本身色彩温润纯粹,能够将顾景舟的“光货”素器线条和形制的美感加以呈现。在造型上追求石壶外形的简洁、合度,线和面的结构精到周正,努力营造出“小中见大”以至敦朴严正、大气磅礴的气质。

笔者作品《素雅·至简归一》(11件/套,保利石旗降体),其创作灵感便是紫砂壶中的“光货”。一般来说,石壶的艺术观赏价值远远高于实用性,但在该系列作品中,笔者充分参考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将其高度还原于石雕艺术之中,实现了用寿山石雕刻技艺完美再现了传统紫砂壶制作技艺中壶盖与壶口的契合。

四是利用其他外来石种并运用福州寿山石雕刻技法进行创作。例如采用出产于湖南武陵山脉的紫袍玉带石特别创作的一组作品《生机·穰穰满家》(6件/套),在壶型设计上,不拘泥于紫砂壶的形制,而是大胆融入西夏风情和明清时期青花扁壶的造型,同时根据紫袍玉带石的特点,以壶柄和壶钮为着力点,借鉴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造型,壶钮则以古朴抽象的造型,融合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明显特征,使整套作品彰显出中国玉雕文化的概念和精髓。

相对于寿山石,紫袍玉带石的石质较硬,不易受刀。笔者通过审石取巧,充分利用材质本身丰富的层次感,取扁壶造型,壶身正反两面均为平面,石壶整体为紫色地,壶身正面则利用材质的分层色彩,以绿色为巧,采用寿山石雕刻技艺中经典的高浮雕技法,利用紫袍玉带石层层叠叠的巧色分布,以桃子、苦瓜、豆荚、葡萄、石榴、葫芦这六种累累果实为题材进行创作,寓意健康长寿、苦尽甘来、豆蔻年华、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福禄双全等美好祝福。作品造型圆润,巧色运用别出心裁,既高贵典雅又生机盎然。整套作品壶身的厚度为8厘米左右,壶内中空,壶壁厚度控制在3毫米以下,从侧面观赏,每一把壶都利用了5至6层的石材色彩,可谓“物尽其用”。

与紫砂壶制作技艺不同的是,石壶雕刻是由外向内进行的,在雕刻过程中,壶口和壶盖都要相应进行细致且多道工序的打磨,不断调整壶盖与壶口的同心度,使之严丝合缝。由于石壶是随手把玩和观赏的物件,这种特殊的造型和功能,要求石壶在轻巧的前提下,壶壁还必须薄而均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石壶雕刻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工具进行相应的改动,甚至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雕刻工具。无论是雕龙画凤、植树布景,还是鱼虫鸟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壁厚只有2至3毫米的壶体上进行取巧造型。

为了体现石材本身通透莹澈的质地,将水灌入壶中之后,在外部灯光的映射下,用肉眼就能透过壶壁看到壶内的清水。笔者以积累多年的雕刻经验,在掏内腔时能够做到既保持壶壁厚薄的均匀,又严格地将每把壶的壶壁厚度控制在3毫米以下。此外,石壶壶嘴滤孔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40个,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毫米左右。以手工雕刻石壶,达到如此之高的难度和精密度,是笔者多年来努力追求和积极探索的一个成果。

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历经1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早已形成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气质,在题材内容方面也相当成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于艺术领域之中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在当下,对艺术创作的要求相当宽泛,任何想法都可以自由发挥,但同时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支撑,肆意捏造的作品只能算滥竽充数。笔者以石制壶,将古老的石壶文化与寿山石雕刻技艺相结合,又以精湛的石雕技艺来彰显国石瑰宝的“跨界”艺术的表达形式,将世间美好的景象赋予以一把把石壶之中,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分享给世界,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被欣赏、被珍藏,无疑是骄傲、是感恩,更是一种荣幸。

参考文献:

1.杨国丽.论福州寿山石雕刻传统技艺与传承[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林瑞香.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郭发柽.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0(04):51-54.

作者简介:

陈明志,1972年出生,1989年学习寿山石雕,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擅长将传统寿山石雕技艺与石壶创作相结合。现为国家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寿山石雕刻技艺省级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曾应邀赴巴西、美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举办个人作品展。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个人作品专辑和学术专著,多件作品被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收藏,有近30件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宝玉石大赛“天工奖”和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猜你喜欢
寿山石
寿山石种“体”态之妙与集藏之乐
八闽大地 一览千年寿山石文化
浅谈寿山石雕艺术内涵
浅谈寿山石的印章文化
寿山石雕的玩赏价值探析
浅谈田黄石雕鉴赏及收藏价值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
宫军
寿山石的市场前景与创新设计
浅谈寿山石田黄雕刻艺术及石皮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