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 喆 ,付厚华,陈 帅,陈新艳,陈世品*
(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三明市园林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0)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戴云山、鹫峰山等山脉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1],环境异质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近年在福建开展的植物专项调查中发现诸多新记录[2—4],说明福建仍有相当数量尚未被记录的物种,新记录可为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区系研究、有害生物入侵防治等提供数据支持。
笔者于2021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诏安县及福州市开展植物调查中,发现三种未知的植物,经文献查阅及标本核对[5—8],确定为唇形科(Lamiaceae)广东大青(Clerodendrum kwangtungense Hand.-Mazz.),山矾科(Symplocaceae)潮安山矾(Symplocos chaoanensis F. G. Wang & H. G. Ye)及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纤梗叶下珠(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其中纤梗叶下珠为新归化种,三者均为福建新记录。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Clerodendrum kwangtungense Hand.-Mazz. in Anz. Akad. Wiss. Wien. 59: 111. 1922; Merr. in Linn.Sci. Journ. 7: 322. 1929; P'ei in Mem. Sci. Soc. China 1(3): 152. Pl. 28. 1932;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 598.图 5150. 1974; 云南植物志 1: 461. 图版 109, 7-8.1977. (图1A~图1B)
灌木,高2~3 m;嫩枝略压扁,微被短柔毛。叶片卵形、宽披针形至椭圆形,顶端渐尖至尾尖,基部宽楔形至钝圆,边全缘或微波,两面无毛或仅脉上生短柔毛,侧脉4~6对。聚伞花序伞房状,生枝顶叶腋,直立,长8~13 cm,宽9~14 cm;苞片披针形,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花萼 6~7 mm,5深裂,裂片三角形,长4~5 cm,宽约3 mm;花冠白色,外疏被短柔毛与腺点,花冠管细长,约2~4 cm,顶端裂片5,椭圆形或长圆形。花期8~11月。
本种凭叶形、花序类型及着生位置、花密集程度、苞片颜色及形状、花冠颜色、花冠管长等特征与福建原有记载的12种大青属(Clerodendrum L.)物种相区别[9]。
凭证标本:福建省南靖县乐土村,117°11′57.78″E,24°54′54.53″N,海拔 409 m,2021 年 9 月2日,FAFU 2021090202(FJFC)。生常绿阔叶林下或溪边。
分布: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福建首次记录。
Symplocos chaoanensis F. G. Wang & H. G. Ye, J.Trop. Subtrop. Bot. 10(1): 35. 2002. (图1C~图1D)
常绿灌木,高2~3 m,枝条无毛。单叶互生,无毛,厚革质,长1.5~3.5 cm,宽0.7~1.5 cm;椭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窄楔形,边缘有细钝锯齿,近基部齿稀疏而近全缘;中脉叶腹面下凹,背面凸起,侧脉两面不可见。总状花序腋生,1.2~2 cm,常有花5~9朵,花梗被绒毛;花冠白色,子房下位。核果坛形,无毛,顶端宿萼5,倾斜,三角形。果期8~11月。
本种叶小质硬、侧脉两面不可见等特征与福建已知的21种山矾属(Symplocos Jacq.)物种差别显著[9—10],花果期间易鉴别,唯营养生长阶段,易与冬青属(Ilex L.)、越橘属(Vaccinium L.)混淆。
凭证标本:福建省诏安县乌山风景区,真英寺附近,海拔约 862 m,2019年 11月 2日,FAFU 2019110201(FJFC)。生山地疏林或矮林中。
分布:广东(潮安)。福建首次记录。
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 Carey in Fl. Ind. 3:668. 1832.——Diasperus tenellus (Roxb.) Kuntze.Revis. Gen. Pl. 2: 601. 1891.——P. brisbanicus F. M.Bailey, Queensland Fl. 5: 1418. 1902.——P.corcovadensis Müll. Arg. Martius in Fl. Bras. 11(2): 30.1873. (图1E~图 1F)
图1 福建省3种被子植物新记录Fig. 1 Three new records of angiosperms in Fujian province
一年生草本,高达50 cm。叶片椭圆形,长0.7~2 cm,宽0.4~1 cm,膜质,全缘,顶端急尖,基部圆或钝,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小,单性同株;雄花2~4组成极短的总状花序,花梗短;雌花单生或2朵簇生,梗纤细,达雄花的5倍以上。蒴果3室,扁球形,光滑,下垂,成熟时开裂。花果 7~12月。
本种凭叶形、叶片尺寸、花梗长度、果皮等易与福建已知的 5种草本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物种相区别[9, 12—13]。
凭证标本: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119°13′53.64″E,26°04′54.34″N,海拔 12 m,2021年11月28日,FAFU2021112801(FJFC)。生疏林灌丛中或公路旁。
分布:台湾、香港、海南、广东(深圳、广州、珠海)。福建首次记录。
广东大青原产广东、江西等省,福建分布新记录使其在同纬度形成连续的分布格局,福建南部可能为其在东部沿海的分布北界。广东大青分布于海拔600~1340 m[7],新分布海拔约400 m,热带特征显著,故其在福建的分布海拔有所下降。
潮安山矾为2002年发表的新种[6],过去只在广东潮州发现,福建新记录扩大了其分布范围,但广东潮州与福建诏安两地相近,仍属小范围内零星分布。因数据缺乏,濒危等级未评估。
纤梗叶下珠原产巴西、东非、西印度洋岛屿及阿拉伯半岛,现热带、亚热带广泛归化[11],我国台湾、广东、海南有报道[6],福建于2013年厦门园博园首次采集到该种的标本(CZH0018133),闽南地区基本归化,以容器苗、带土苗木跨区域调配的方式远距离传播。
新记录增加了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为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补充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