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骄
我妈年轻时在铸造机械厂上班,天天和车床、压模、配件打交道。有的工友很调皮,喜欢给别人起外号,都是和工作相关的:黑不溜秋的叫“铸件”,敦敦实实的叫“锻件”,而长得相貌端正的被称作“标准件”。这种无伤大雅的外号总是让人会心一笑,被叫的人也不会恼。
来源于生活的比喻都是非常生动的,但很多也带有强烈的时代和环境特征。比如,形容强迫他人无法睡觉的“熬鹰”、形容残酷搜刮的“榨取”,都是来自生活的语言,鲜活且贴切。明朝的宣德炉色泽多样,古人形容它的颜色,很多都是用动植物或生活用品:朱砂斑、葡萄斑、蟹甲青、鳝鱼黄。一说这类词语,你立刻就明白宣德炉的大概颜色。形容玉石的“羊脂”也很传神,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它洁白的颜色和温润的质地。
明朝是昆曲最鼎盛的时期,作者都是那些文人雅士。但随着观众阶层和欣赏水平的变化,昆曲开始走下坡路。到了乾隆年间,徽班进京,这种更接地气的戏曲形式让京城人民大开眼界。昆曲变得小众起来,后来干脆成为两部京剧剧目之间的串场戏。观众一看要演昆曲,纷纷起座去买零食、上厕所。此时,昆曲被人戏称为“车前子”——车前子本是一味中草药,主治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症,利尿功效显著。这个比喻确实有些刻薄,但也很形象、让人忍不住发笑。昆曲有“百戏之祖”之称,当年也有人拿清香、淡雅的兰花比喻昆曲,从兰花最终沦落到“车前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可能是每天都和文化打交道,京剧演员们所做的很多比喻都很恰如其分。《旧京伶界漫谈》就提过这样一个名词:主角配角和相关人员配合得好,有一个比喻叫“红花绿叶”,而京剧则单独有一句行话,叫“一棵菜”,就是要所有参演人员像一棵大白菜那样一层一层抱得紧紧的,演员之间协调配合得滴水不漏才是一台好戏。所以,大角儿都很在意底包(配合名角的参演演员),通常他们都有自己的固定班底,人员的挑选和要求也非常严格。京剧还有“洒狗血”之说,这是形容戏演得过火。“洒狗血”是道士们除妖时的做法,演戏演到这份上自然是矫揉造作了。
有一些比喻至今还在沿用,比如“赛貂蝉”“小诸葛”,这些广为人知的说法还是能够传下去的。形容心境慌乱的“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形容热情过度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些冷门的比喻都不大提起了。木心曾经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很多比喻都是这样,脱离了原有的时代和环境,听起来就会让人一头雾水,再解释起来还得大费周章,很难与现代人产生太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