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华
阿雯是位打扮精致的全职妈妈,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最近,她为女儿的学业感到焦虑,原因是女儿升三年级后,成绩没一二年级时那么好了。
一次,女儿没按自己的要求做作业,阿雯发火了,她把女儿的作业本撕了一张,数落了女儿,还打了她的手臂。还有一次,女儿因错了一个单词被留堂,阿雯去找老公发脾气控诉女儿,还买了个监控安在女儿卧室里。阿雯想让女儿长高一点,每天督促她运动。一天,女儿没按计划完成跳绳,阿雯又发脾气了,洗碗时把盘子摔到水池里。
为什么阿雯总是控制不住情绪,遇上一点小事就深感焦虑、委屈、气愤?她焦虑的根源真的是女儿的学业与不听话吗?
我以共情、无条件关注与阿雯建立起治疗联盟,以精神分析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咨询,引导启发阿雯发现自己内心的隐秘。
原来,女儿身上发生的事,不断唤醒了阿雯的成长记忆。阿雯的母亲把阿雯的生活照顾得很好,但前提是她的表现要好、学习要好。阿雯在青春期学习成绩下降,母亲表现得非常焦虑,不许她在房间里贴海报,不许她穿漂亮衣服,不可以把家里弄脏,教育以指责打骂为主,缺少亲情沟通。这导致阿雯成年后不知该怎样当好母亲。父母也非常反对阿雯当全职妈妈,认为太没面子。阿雯头脑中常冒出“女儿学业好,自己才有价值”“女儿成绩下降,就是自己无能”的念头。
经过连续12 次心理咨询,阿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她感到自己被理解,心里舒服了很多。我也像面镜子,让阿雯照见了真实的自己。阿雯开始真正理解老公、女儿和父母:老公辛苦养家需要安慰支持;女儿情商很高,自信开朗;父母也有局限性。
我通过与阿雯父母、老公不一样的回应模式,让阿雯僵化的内在得以松动,同时也帮助阿雯梳理家庭关系和历史,看到自己的资源:自己所缺乏的一一补偿给了女儿,家庭生活富有仪式感,能充分沟通互动,并不像自己感受到的那么没有价值。亲密关系是一种治愈,阿雯发现自己在借养育女儿治愈自己。
焦虑是人们对现实压力的反应,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让自己处于警觉应激状态,随时准备着进攻或逃跑。适当的焦虑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处于持久过度的焦虑中,无法自我调节,就会影响健康,导致血管收缩、肌肉痉挛、心跳加速。焦虑攻击着各个脏器,久而久之出现心血管疾病、胃病、皮肤病,出现胸闷气短、睡眠障碍、关节疼痛等躯体症状。如果父母不能处理好自己的焦虑,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厌学或自伤、自杀。
有权威研究发现,40%的忧虑源于对未来的担忧;30%的忧虑源于过去的事情;22%的忧虑是因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忧虑来自个人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剩余的4%,来自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我们担忧的那些事情往往都不会发生,那些负面想法,都是大脑加工后的结果。
阿雯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负性认知。在想朝女儿发脾气时,先缓慢地深呼吸,离开当下的场景,直到自己感觉好一点,可以冷静面对接下来的问题;平时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打开眼界和思路,不再钻牛角尖;写日记,梳理情绪和事件,保持独立与清醒;与好朋友交谈,获得支持;旅行,领略自然之美,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感受艺术的美好;多做运动,运动可以改善内分泌,增加体内多巴胺的含量,更易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