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传输知识,就需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其中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构建的关键,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合理把握,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多方面效能,真正促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面剖析教材与学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丰富的课堂生成资源,促进课堂生成与发展,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改进完善预设和生成的策略,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也需要重视。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合理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合理把握;运用
作者简介:吴建芳(1970—),女,江苏省淮安市淮北路小学,一级教师。
在现代教学中,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获得深刻体验。教师合理把握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一、 预设与生成的本质关系分析
预设,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教学准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当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预设教学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课堂环境进行提问,从而掌控课堂;生成,更注重的是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因势利导,不断调整教学预案,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有清楚的认识[1]。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预设与生成有很多相似之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确保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样才能对教学活动胸有成竹,把控好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构建高效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教师要及时革新教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合理调配预设与生成,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站在生成的角度对预设进行优化,在生成中结合预设,真正使预设与生成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改变传统教学落后低效的局面。
二、如何合理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一)全面剖析教材与学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立足于教材,全面剖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相关知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够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有全面地剖析教材与学情,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为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例如,对于“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全面分析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水平,确定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在设计课程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趣味小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图形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知识,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将课前预设作为切入点,在考虑小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课件中引入生活中运用梯形的案例,做好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良好衔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丰富的课堂生成资源,促进课堂生成与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预设组织开展课堂活动,重点研究课堂上的生成内容,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可能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是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此时教师要引起重视,赞赏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行为,并且帮助学生解决疑问,这样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开展[3]。还是以“梯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何像求三角形面积那样,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面积计算?”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找联系、推导公式的思路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有的小组用分割的方法,将梯形拆分成几个三角形,有的用组合的方法,将梯形组合成平行四边形,比如选择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就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学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提升了学习效率。
此外,随堂练习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小学生在练习中做错的题实际上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巧借这些错题资源,不是批评学生,而是引导他们析错、纠错、改错,就有助于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4]。例如,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关于同分母、异分母的加减法练习题,类型可以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并且小组相互批改,共同分析总结那些答错的题目,研究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重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方面的设计,围绕错题资源巧设具有层次梯度的题目,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和比较,寻找最优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改变试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自主设计新的练习题,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其与解题方法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合理把握教学生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改进完善预设和生成的策略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评价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之后依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改进完善预设和生成的策略,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教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要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获得及时的教学效果反馈[5]。教师还要及时调整课后作业习题,注重生活化元素的融合,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百分数”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实践调查类的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商场中商品打折的信息,并从中提取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比如服装打75折,就是按照原价的75%的价格销售。
三、课堂预设与生成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要点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数学教师很难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预判,这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要周密、详细地策划教学方案,确保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对整个教学活动有清晰的认识,要充分熟悉相关的教学内容,才能進行相应的部署。教材是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小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但教材在编写时是面向所有小学生的,针对性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提前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知识,为课堂生成做好准备。
(二)有的放矢,动态生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课堂教学不确定因素较多,很可能会出现课堂发展不符合预设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控,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灵活把控课堂,注重动态生成,可以通过临场发挥,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灵活多变,这样就能构建一节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例如,教师在教“几何图形”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圆规、尺子等学习工具,虽然教师再三强调,课堂上还是发现有一些学生没有带,此时教师不妨可以提出:“哪位同学能够借助身边的工具画出一个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那些已经带了圆规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在纸上画圆,但其他学生也会动手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画圆,比如有的学生用水杯底面画出了圆,通过灵活应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没带圆规的学生也能参与课堂,让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可见,结合实际情况,使得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度,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发展与进步,让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其他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成是预设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调配两者关系时,应当站在生成的角度来优化预设,从而使预设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
1.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预设工作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要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明确教材中的核心思想,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展,思考如何运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
2.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要适度。课堂需要教师把控,但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分清主次问题,大致把握课堂的发展情况即可。比如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看法很新颖、实用,此时教师要给予赞赏,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再比如某道数学题目很难,学生做题时不知从何处入手,教师可以适度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当作目标。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实现思维上的创新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特别是要合理把握预设与生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和利用各种生成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学刚.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科学咨询,2018(07):103.
[2]于国海.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困境与应对方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46-49.
[3]邹瑞娟.课前足预设,课堂巧生成—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性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05):92.
[4]白玛扎西.小学数学课堂预设生成的合理把握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9):75-76.
[5]赵红英.准确预设有效生成—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甘肃教育,2020(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