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嵩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综合性疾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功能缺陷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血糖、持续性、慢性升高是其典型特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容易导致心血管组织、肾、眼、神经病变,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各项重要功能衰竭。随着近年来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为让血糖水平维持稳定,患者需要重视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胰岛素泵作为对机体合成分泌胰岛素进行模拟,间歇性将胰岛素分泌出来的新型一起,可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延缓并发症进程[1]。本文在2020年1-12月时间范围内收集糖尿病患者150例,现进行以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收集病例的时间为2020年1-12月,病例类型为糖尿病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依据为摸球法,每组的患者为75例。对照组男患者36例,女患者39例。年龄在43~80岁间,平均则为(62.5±4.2)岁;病程范围7~37个月,平均则为(21.5±1.5)个月。试验组男患者34例,女患者41例。年龄在42~81岁间,平均则为(63.4±4.3)岁;病程范围8~36个月,平均则为(20.8±1.6)个月。组间给予临床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予以均衡对比。
排除标准:年龄超过80岁;伴有急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近1个月内存在感染性病症;精神病史或家族患病史;无家属、法定监护人。
1.2 方法 对照组:皮下注射诺和灵R每日3次,睡前加用来得时每日1次;对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动态性监测,以此为依据调整给药剂量,直至空腹血糖达到7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达到10mmol/L的标准。试验组:治疗应用胰岛素泵,以患者具体体质为依据对给药剂量进行确定,在与脐部5cm距离的位置,与导管连接,针头埋至于皮下,缓慢、持续性的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初始输注0.5U/(kg·d)胰岛素,基础量是50%胰岛素总量,追加量是50%胰岛素总量,将胰岛素泵持续性泵入胰岛素作为基础量,追加给药的时间选在餐前。
胰岛素泵治疗期间,还应采取如下行为干预:a由于胰岛素泵为糖尿病新型治疗方案,患者会因认知水平的影响,滋生担忧、抵触等情绪,即置泵前及时做好糖尿病知识普及,侧重说明胰岛素泵治疗的优势,再联合泵体构造、注意事项的明确,提高患者认知度。b医护人员应熟练使用胰岛素泵,具备故障排查技能,置泵前彻底排空管道内残余空气,确保药物正常输注;指导患者沐浴,保证皮肤清洁,置泵前1d停用中长效胰岛素,改为皮下输注,杜绝药效叠加带来的低血糖事件。c置泵完毕时,酌情增加病房巡视次数,明确管路是否妥善固定、泵体是否正常运转,若存在异常及时处理;密切探查穿刺处皮肤变化,若面临异常及时更换穿刺点;杜绝阳光直射胰岛素、预防泵体进水或和酒精接触;密切探查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准确记录各时点下血糖数值,杜绝不明诱因性血糖异常。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空腹血糖经过治疗后降至正常标准或者维持在5.0-7.5mmol/L范围内,即显效;空腹血糖经过治疗后维持在7.0~9.0mmol/L范围内,即有效;空腹血糖经过治疗后依然在9.0mmol/L以上,即无效。监测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晨起空腹状态下、餐后2h抽取静脉血,通过离心机进行离心,提取血清,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记录两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使用量。治疗期间需要观察和统计两组低血糖、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有关数据的处理运用的为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行表示时用的为(±s),组间相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表示时用的为(%),组间相比用x2检验,P<0.05即证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评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试验组7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7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7%,两组在差异上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评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 评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比治疗前低,且试验组的两项比对照组低,组间予以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评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s)
表2 评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s)
组别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 照 组 (n=75) 10.6±0.7 7.6±0.5 17.4±1.4 9.7±0.7试 验 组 (n=75) 10.8±0.7 6.8±0.4 17.7±1.5 8.6±0.6 t 1.7496 10.8200 1.2662 10.3327 P 0.0823 0.0000 0.2074 0.0000
2.2 评比两组的胰岛素使用量及血糖恢复时间 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的血糖恢复时间短,相比于对照组的胰岛素使用量少,两组作比较,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3 评比两组的胰岛素使用量及血糖恢复时间(±s)
表3 评比两组的胰岛素使用量及血糖恢复时间(±s)
组别 胰岛素使用量(IU) 血糖恢复时间(d)对 照 组(n=75) 346.4±20.4 7.9±0.8试 验 组(n=75) 268.8±15.0 5.5±0.5 t 26.5405 22.0316 P 0.0000 0.0000
2.4 评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出现意识障碍、低血糖各1例;对照组出现意识障碍4例,低血糖7例,作比较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如表4所示。
表4 评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糖尿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尽管现阶段用于治疗和控制血糖水平的药物种类较多,但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较少,且治疗期间存在很严重的低血糖事件,损坏心血管、中枢神经。如果无法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机体在长时间高血糖的情况下会损伤胰岛细胞,加重胰岛素抵抗程度,导致恶性循环,引起血管、微血管并发症[2]。
诺和灵R为人胰岛素,以云聚体注入机体后分解为单体,药效高峰时段为给药后2-4h,药效时间为6h。来得时为人胰岛素类似物,缓慢注射药物,可保证24h浓度恒定且无峰值,特别是在基础胰岛素剂量、单日1次用药模式下,既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还可预防低血糖。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尽管可以取得显著性成效,但多次给药会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且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强烈,会影响患者的耐受性、顺应性,增加并发症发生率[3]。
胰岛素泵作为近年来临床新推出的糖尿病给药方式,其优点主要是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应用胰岛素泵,仅需要对基础量、餐前给药量进行设置,24h持续性自动的进行胰岛素的输注,有利于更好的管控血糖水平,调节肝糖输出,降低高糖毒性,此种治疗方法释放出的胰岛素与患者原本的生理更为符合,可促使外周组织再利用糖率得以增强,保持血糖水平稳定[4]。即通过各时间段、不同速率下小剂量输注胰岛素,有效保证夜间、凌晨等时段血糖平稳,杜绝长效胰岛素带来的低血糖事件;24h胰岛素基础量输注,既可减少餐前胰岛素剂量,还可降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此外,胰岛素泵无需反复多次穿刺,可显著增强治疗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5]。胰岛素泵属于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之一,作为持续性皮下输注胰岛素的一种微电脑动力装置,其在临床疗效、安全性上均备受青睐及肯定。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特点具体如下:(1)胰岛素泵中以超短效胰岛素或短效胰岛素为主,原因是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期间,患者可以连续24h由胰岛素泵中不间断性的得到微量胰岛素,从而对体内胰岛素基础分泌情况进行代替,所以不需要进行中长效胰岛素注射[6];(2)运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通过在同一部位持续性小剂量进行短效胰岛素的输注,可防止常规注射胰岛素引起的吸收不良、吸收差等一系列问题发生,另外,可以使治疗期间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机体吸收问题造成的血糖剧烈波动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控制低血糖发生概率,让用药安全性得到保证[7]。通过胰岛素泵可对给药剂量进行合理性调控,实现精准用药,持续性给药的方式,可以保证皮下微剂量药物类似于机体胰岛素分泌,对耐受性进行缓解,尤其是餐前将用药量增加可对临床症状进行更好的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促使生活质量改善。胰岛素泵不止是优势明显,且不需要占用太大的空间,能够减少反复注射导致的疼痛情况。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以患者用餐时间、类型以及摄入总量为依据,同时综合考虑日常运动、工作情况,合理性调节数值,以免血糖过低引起血糖,并对血糖含量加以严格控制[8-9]。但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应密切探查患者皮肤组织状况,以3~5d为间隔更换输注部位,预防皮肤感染、管道脱出及阻塞等状况。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习惯,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10]。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可见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泵的应用可有效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提高用药安全性,促进病情恢复,值得进一步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