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江西省瑞昌市人民医院,瑞昌 3322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疾病中较为常见,会有皮肤、黏膜黄染等临床表现,若情况严重,还会引发胆红素性脑病, 严重危害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蓝光照射治疗,近几年LED 冷光源逐渐取代传统荧光灯, 该治疗方法的优势显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起效速度快,对患儿的伤害小,已经受到医疗机构的重点关注。 但传统光疗是在蓝光下给予患儿24 h 照射, 持续性蓝光照射很容易使患者受到损伤,出现伤眼、核黄素分解、缺钙、皮疹、失水及腹泻等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哭闹严重,导致家长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无法积极配合治疗。 因此,应该在缩短照射时间的前提下实行高胆红素血症治疗, 从而保证治疗效果[1]。 LED 蓝光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是经间歇蓝光照射治疗,保证治疗安全,提升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实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进行两组划分。对照组50 例,男、女比例26∶24,出生时长4~26 d,平均(14.32±2.20)d,体质量2.8~4.0 kg,平均(3.62±0.18)kg;正常组50 例,男、女比例27∶23,出生时长3~27 d,平均(14.83±2.14)d,体质量2.9~4.1 kg,平均(3.76±0.20)kg。 患儿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病例纳入标准:(1)患儿胎龄均在35 周以上;(2)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愿签署同意书;(3)新生儿经检查均与《实用新生儿学》[2]中的高胆红素血症相符;(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胆汁淤积者,直接胆红素在68 μmol/L 以上;(2)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儿;(3)溶血性黄疸;(4)并发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5)合并精神疾病和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给予相同的检查操作,确诊患儿病情,为制定后续治疗措施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并在此过程中实行药物治疗。 对照组实行传统蓝光治疗,即实行24 h 连续蓝光治疗。正常组实行LED 蓝光源治疗,是以间断照射法实行治疗,单次照射时间为12 h, 依据两组患儿治疗后的黄疸变化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二次光疗。
两组患儿均进行连续3 d 治疗,所选择的LED冷光源生产公司为宁波戴维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操作方法:光疗前对灯珠是否损坏进行检查,为婴儿戴好手套、避光眼罩,包好尿不湿,脱掉衣物,放置于预热好的暖箱中,LED 灯盒离暖箱底部呈42 cm距离,将光疗仪器电源打开,每间隔12 h 进行1 次翻身,对患儿体温变化严密监测,辅助患儿维持36.5~37.2℃的体温。 光疗期间对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检测,注意是否减少尿量,有无失水。
1.3 评价标准 (1)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于光疗前后分别抽取患儿2 mL 静脉血,采取生化分析仪检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2)抗氧化指标:于光疗前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对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进行检测,采取WST-1法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水平进行检测,所有检测方法的操作均按照说明书实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3.0 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 光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比对照组光疗后1 d、 光疗后3 d 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比对(x±s,分)
2.2 抗氧化指标 光疗前,两组患儿机体抗氧化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比对照组光疗后1 d、 光疗后3 d 的MDA 水平更高,SOD 水平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机体抗氧化指标比对(x±s)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体内聚集胆红素所致,并伴有巩膜、黏膜及皮肤等脏器黄染,为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症状, 超过80%的健康新生儿在出生后很可能有皮肤黄染出现[3]。 而胆红素是于衰老的红细胞中产生,若在肝脏摄取、转运、产生、排泄及处理中伴有障碍或异常,会引发高胆红素血症,若情况严重,会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形成,导致阻碍运动神经、 听觉神经、 视神经及智力等功能发育,也是引发新生儿残疾的主要诱发因素[4]。 因此,需加大筛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力度, 及时诊断实行早期干预, 于短期内对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进行控制,确保新生儿对照发育机体功能。
光疗是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有效手段, 其优势包括有效、简单。 目前,光疗治疗方法及相关设备均获得了良好发展, 而LED 蓝光冷光源属于新的光源,相比传统的荧光灯优势更明显,可获取显著疗效,很少引发不良反应[5]。 现阶段仍未明确光疗作用的具体过程, 但可能是未于皮肤细胞产生作用, 而是经浅层毛细血管于胆红素白蛋白联接物进行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6],蓝光治疗会影响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脂质过氧化反应中的氢过氧化产物可向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和MDA 等更稳定、更小的产物分解, 并用于标志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卵磷脂,SOD 水平也可将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出来。 光照疗法可促进脂溶性的胆红素向自身异构体转变, 还有部分则是向光红素异构体转变,此类异构体被人体吸收的效果较差,但随着胆汁向消化系统进入, 再经泌尿系统向体外排出, 有效降低患儿血液中所含的胆红素量[7]。依据现代临床研究表示, 蓝光光疗照射后胆红素分为3 个转变阶段:(1)吸收光波向异构体转变;(2)异构体随胆汁进入消化系统中;(3)经排泄物完全向体外排出,随粪便或尿液将异构体排出。 在行4 h 光疗后, 胆红素异构体转化率会趋于稳定,在此期间血液、胆汁中的异构体含量状态饱满,之后继续实行光照治疗, 也不会向更多的胆红素转变[8]。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光疗后1 d、光疗后3 d,正常组比对照组血清胆红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更低,丙二醛水平更高(P<0.05)。 可见,经3 d间断光疗和持续性光疗均可获取一定疗效, 但间断光疗的临床效果更优。 有报道说明,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会损伤血红细胞外膜透过性功能,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红细胞的抗氧化功能,导致患儿出现溶血性病变, 因此应采取LED 蓝光源治疗,保证治疗效果,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缩短光疗时间,辅助患儿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陪护病房家长的需求相符。
总而言之,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行LED 蓝光源治疗,可稳定患儿机体氧化指标,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实践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