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你听说过唐代的垃圾回收吗?以极少成本换来万贯家产,由商入仕的裴明礼正是由此起家。
《御史台记》载:“唐裴明礼,河东人。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收人间弃物
唐朝时期,商业繁荣。在帝都长安,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吸引万国来朝,一派繁荣似锦、物殷俗阜的景象。年轻的裴明礼也被吸引着,离开家乡来到了长安。
初来乍到的裴明礼人生地不熟,很快就把身上的钱花光了。这时他发现,把废弃的物品捡来或是低价买来,积攒到一定数量后,运到贫困的地区去卖,能够得到几倍的利润。于是,裴明礼做起了这个“生意”。
和简单的回收废品不同,裴明礼会对到手的物品进行分类,把它们简单处理加工,再拿去卖给需要的人。比如,他把一些可用木料挑出来,进行粗加工,再做成上等的木柴卖掉;把一些别人丢弃的旧书拿到二手市场去卖;把捡来的树枝卖给别人当柴烧;把旧衣服洗干净,卖给没有衣服穿的穷人……这样不但做到物尽其用,而且瞄准对应的潜在“客户”,使利润最大化。
这项工作又脏又累,却让裴明礼收获颇丰。由于旧物的量很大,裴明礼的生意不断扩大,他同时想到了与如今的“以旧换新”如出一辙的妙计。裴明礼将手中的旧物经手卖出后,再购进一部分人们需要的商品,以新换旧。他以这样的方式既赚到了钱,也方便了老百姓,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拥护。
就这样,裴明礼依靠这条“回收旧物”之路,从零起步,成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日后的事业备下了充足的“启动资金”。
捡石头瓦砾
赚到“第一桶金”后,裴明礼的眼光更加犀利,把视野拓展到其他方向。金光门是当时长安城的正西门,是重要的交通和军事要地,紧邻当时最大的市场之一——西市,流动人口很多。然而在金光门外,尚有一块荒地,地上全都是石头、瓦片等杂物,根本没有办法耕种,裴明礼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买下。
土地到手了,但要怎样清除满地的瓦砾?裴明礼想到了一个既能搬走瓦砾又节省成本的办法——他策划了一个“灌篮”有奖活动,在荒地里竖起一根木杆,上面悬挂一个筐,让人拣地里的石头瓦砾往筐里投掷,投中的人有钱作为奖励。裴明礼的方法吸引了许多人来投掷。上千个投掷的人,仅有一二个人投中。还未等这些人投掷熟练,地里的瓦砾已经拣拾尽了。裴明礼只花费了很低的成本,就“雇佣”了一大批勞动力替自己清理瓦砾。
地上的瓦砾在活动中,很快清理光了。而被捡出来的石头和瓦砾被裴明礼卖给当时的“建筑商”,又赚了一笔。
搞循环经济
不久,长安下了几场大雨,这片土地上很快长满了野草,清理杂草又成为一项浩大的工程。裴明礼又想到了新招数。
他以低廉的价格将荒地租给畜牧大户,签三年的合同,不涨价。不少畜牧大户感觉很合算,纷纷来找裴明礼签约。三年期间,畜牧大户们在这块土地上放羊,积攒的粪便成为土地的天然肥料,让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
合约到期后,裴明礼收回土地,自己经营。这时的土地,已经从寸土不生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他把果核播种在地里,再用牛犁耕耘种植。两年后,荒地变成了枝繁叶茂的果园,结出累累硕果。果子成熟之后,裴明礼雇人一车一车地载到集市上去卖,很快销售一空。裴明礼赚得钵满盆盈,数年之间“所收复致巨万”。
常年种植果树非常消耗地力,为了保持土地肥沃,裴明礼又在地里栽上了蜀葵和花草,并在果园附近建造房舍院落,在院子里安置蜂房养蜂。果树、蜀葵开花的时候,蜜蜂采集花蜜,并为果树、蜀葵花朵授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果树长势喜人,且售卖蜂蜜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就这样,裴明礼擅用发散思维,多法经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巨贾后,裴明礼在长安城内名气陡增,后来,他的故事传到了惜才的唐太宗那里,唐太宗便把裴明礼招至麾下,最终官至太常卿。
编辑/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