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剡溪地域文化建设初探

2022-05-16 10:08卢振宇
锦绣·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思考建议

卢振宇

摘要:剡溪是一条集经济发达、山水佳美、六朝风韵、仙风遗踪、佛教圣地于一体的名胜之地。剡溪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剡溪地域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提出了规划、整合、弘扬剡溪地域文化所必须遵循的生态美学原则及打响剡溪地域文化品牌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美学;保护原则;思考建议

嵊州历史悠久,山水锦绣,文化底蕴深厚,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尤其是一条剡溪,为后人留下了山水与人文结合、景观与文化相映的浙东唐诗之路,给嵊州注入了潇洒雅致的文化基因。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需要开创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剡溪地域文化新路子。嵊州的剡溪地域文化不单单只是一个浙东唐诗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书、画、诗的整合之路,更是规划、整合、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内涵。

一、剡溪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

一条古老而又秀丽的剡溪,历经数千年形成剡溪地域文化,既得山水之幽美,更涵人文之胜景,成为嵊州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价值。

(一)自然生态之美。剡溪是一条千年古溪,浙东四明山、会稽山和天台山在此盘结,支流环绕汇集成剡溪,两岸风光秀丽,溪水由西向东流进曹娥江,流出过千古的恩怨,淘尽了千古的风流,渗透进丰富的历史内涵,溶入了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据不完全统计,唐时有 450 多位诗人雅士仰慕王谢归隐,敬觅魏晋遗风,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留下了1500首咏剡佳篇,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

(二)民俗风情之美。民俗风情是嵊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性共有行为方式。它的涵盖面很广泛,遍及每个家庭。嵊州依存于庙会的民间艺术、佛教音乐、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流传于民间的生活小曲、山乡茶歌、田间小调十分普遍。这些都是早期越剧音乐、唱腔等重要元素的根脉。嵊州民间文学也较丰富,刘阮传说、王羲之传说、戴逵传说等流传久远,英台宝卷等宣卷文学也较流行,这其中很多故事成为剡溪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名胜佳景之美。嵊州四面环山、五江汇聚,中为盆地,地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 67.2%,生态环境很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嵊州历史文化绵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留下众多文化遗存。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96 处,其中拥有小黄山遗址、华堂王氏宗祠、崇仁村建筑群、马寅初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王羲之墓、城隍庙及溪山第一楼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处,越剧之家等嵊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5 处,还有嵊州市级文物保护点 136 处。这些名胜佳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嵊州特色,是剡溪地域文化滋生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

二、剡溪地域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搜集、整理、研究剡溪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时,除了应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还须坚持生态美学的相关理念。

(一)原生态原则。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田园山水及古村老巷的综合,是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赋予的产物,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严格剡溪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持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风情的原真性,才能保证有效建设美丽乡村。剡溪地域文化展现的是一种山水风光与越剧文化、唐诗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综合体,尤其需要保护原生态的山水风情,开发初始化的民俗文化。

(二)一体化原则。无论是剡溪地域文化保护还是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兼顾、一体化保护利用是必须遵循的准则。尤其是剡溪两岸文化遗存的保护、建设现状差参不齐,各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建设思路不尽相同,需要重新整合和统一,努力做到景区建筑与村落民居的格调一体化、设施配套与服务水平一体化、景区建设与旅游商品开发一体化、镇村企共建与各部门合作一体化。

(三)传承性原则。传承是着力点的目的,保护是着力点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剡溪地域文化的生存空间。一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各项民俗活动是促进剡溪地域文化传承的有效保护之举,以使这些艺术得到生存的条件并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剡溪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三、开发利用剡溪地域文化的几点设想

(一)搞好剡溪地域文化专项规划。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打造剡溪地域文化纳入全市发展规划之中,根据“唐诗之路”的含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前提,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一是构建越剧寻根带,以越剧为空间剧本主题作为基调,以分段次主题的铺陈,诉说越剧发展的重要事件与成果;二是构建名人圣地带,以王羲之的文学风范为基调,加入名人马寅初以及仿古木雕、戏剧竹艺等文化产业,并分段次主题(书法展现与历史故事的书写)传达名人修身养性的情怀;三是构建唐诗之路带,沿剡溪顺流而下,留下了难得的唐诗实景遗存,整合谢灵运钓台、谢公宿处、始宁墅、桐梓楼、太康精舍、谢车骑坐石等景点和遗迹,重点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研学游和“诗城”文化品牌,重现剡溪两岸的历史风貌和昔日辉煌。

(二)打造早期越剧生态保护区。依据其保存的价值、完整性,划定一级核心保护区、二级建设控制区和三级自然风貌协调区。建设一个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越剧文化、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融会,并与自然生态、文化空间、经济社会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早期越剧生态保护区,这不仅为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越剧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空间不受干扰、破坏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可对早期越剧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提供服务。

(三)开发利用剡溪文化资源。剡溪文化及“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包含山水诗文、书畫戏曲、茶道名士、宗教文化等,涉及甚广。要采取“捆绑”的方式,把它们纳入“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遗产之中,纳入剡溪地域文化品牌的建设之中,做强做大“唐诗文化”“书圣文化”和“民间文化”。挖掘与开发唐诗之路遗存,有序恢复诗路景观带;进一步建设王羲之故居风情区,重修金庭观,保护书圣后裔聚居地华堂古村;进一步整合民间工艺美术,建设好集越剧展示、文创交流、产品交易、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越剧小镇,不断扩大“浙东唐诗之路”和剡溪地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施展.行走剡溪.浙江古籍出版社[M].2008-3。

[2]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12。

[3]施钰兴.乡土嵊州.浙江古籍出版社[M].2008-3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思考建议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对山东高考改革的几点见解
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加强边远民族地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教案设计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