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华 张莉
摘要:小学不仅是孩子进入学校教育的开端,还是孩子们身体成长、求知欲最为旺盛的阶段。小学教育作为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如果此时基础没有打好,那他们在以后的教育中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孩子们在小学期间,需要学校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接受该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学校同样不能将他们的德育教育拉下。数学这门课程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虽然该课程属于理科范畴,而德育教育则偏向文科范畴,但这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将从必要性、影响以及途径等方面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引言:孩子在进入到小学后,将会系统的接受相关的教育,培养他们基本的读写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同样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设立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除了专门的课程指导外,道德品质的养成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优质青少年,各个学科的教师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对孩子们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一、小学数学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因
小学数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认识图形以及单位换算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并有望将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青年。
那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呢?首先,思想道德的培养无法急于求成,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在课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数学这样理性学科的课堂上,也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输出。其次,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很强,可该学生的思想道德败坏,那他将来可能会对社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为避免此现象的发生,需要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式进行德育教育。
二、小学数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能为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1]此外,從短期影响来看,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暂时让他们转换一下思维,以便更好的接收理性思维的熏陶。
对于教师来讲,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经验和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教师工作负责的一种体现,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肯定,亦是一份荣誉。此外,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可能会碰撞出新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新型的教育模式。
三、小学数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从课本出发,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想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课本出发。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孩子们适时的列举一个恰当并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让他们独自思考事例背后的深意。数学能发展至今,其中包含了很多数学家的毕生的心血,也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这些事例展现了他们对数学的执着与严谨的科研精神,而这种精神值得所有青少年学习。
2、从教师出发,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老师们为人师长,更应该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实际行动将德育教育传输给学生。如果教师仅仅是德育教育的号召者,而不是德育教育的践行者,那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会降低。身为教师不要以成绩的高低来区别对待学生,也不要偏向成绩优异的学生。即使学生的成绩不好,也不应对他们进行言语攻击或是公开的讽刺。如果老师可以做到尊重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那学生们也会模仿老师去尊重他人并平等待人。
3、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想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数学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它可以出现在生活的各处,也将会用在生活中的各处。如果将数学教育带到生活中,并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孩子认识分针、时针的时候,要求他们回家后记录自己一小时可以做多少事情。通过记录让他们清楚的感受到不同人一个小时所做的不同事情,从而告诫他们要珍惜时间。
四、结语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如果学生在未来可以光芒万丈,那学校自然是与有荣焉。即使学生在未来平平凡凡的度过一生,但如果他们个人品质高尚,一直默默无闻的帮助他人、爱岗敬业,那学校依旧会以他们为荣。但如果学生通过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而功成名就,那即使拥有滔天的荣誉,学校也不会以他们为荣。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本质工作,教书是为了让学生们获得知识,而育人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本分做人。知识可能会因为个人智力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但做人却与智力无关,因此,无论是在数学教学中还是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都应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吕瑞,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反思与策略研究,读写算[J],2018
[2]唐仁均,润物无声育心无痕——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实践与研究[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