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锦黎:终身读书实践者。钟爱写作,以笔书情,用文字凝视内心,以理性洗刷人生。公众号:锦黎书斋
有人说:“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内耗是比内卷更可怕的存在。”
内耗是什么?
是面对小事思虑过度;是习惯性自责、纠结后的自我折磨与自我消耗。
人生道阻且长,我们不该自我为难,学会和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坦荡的人生。
看过一段黄觉和周迅的趣事。
有一次,两人见面,周迅穿着一双松糕鞋,黄觉随口说了一句:“这鞋太难看了。”
谁知道,十几年过去,周迅对此一直揪着不放,每次见黄觉都要问一句:“哎,看我的鞋好看吗?”
周迅曾说,那次之后,每次出门都会为了穿哪双鞋发愁,这件事甚至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大障碍。
过于敏感的人,会更容易注意到别人不太注意的细节,也更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影响。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
好友小依因生孩子居家两年,其间她无数次想重回职场,可两年后,真正要重返职场时,却犹豫了。她觉得自己的业务能力早已生疏,两年来很少和人打交道,适应不了职场生活,于是陷入焦虑。后来在老公及好友的开导下,她迈出步伐,踏入职场,可没想到问题变得更严重。
她在工作中异常敏感,每天一半时间在工作,一半时间在和内心作斗争。
工作中,没有得到同事的主动回复,她会认为同事觉得她工作能力差,不喜欢她,甚至认为自己好欺负,别人都不尊重她;做错了一件小事,她会联想到领导可能会否定她,不会再重用她。
用她的话来讲,每个周末不是用来休息的,而是用来疗伤的。
敏感的内心就像一台生活显微镜,能够照到生活中不曾被人注视的每个角落,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当大脑承载了太多无谓的琐事,迟早有一天会宕机。
看过一句话:敏感的人容易有太多假想敌,到头来会发现,唯一的敌人只有自己而已。
的确如此,敏感的人总是在与自我的斗争中不断消耗自己,让自己身心疲惫。
要学会把眼光从外界收回来,回归在自己身上,多关照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变好了,外界看起来才会更美好。
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中有两个竞选品牌推广岗位的实习生,一个叫郑如秀,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营销专业;另一个叫孟羽童,毕业于浙江大学西班牙语专业。
很显然,拿专业来说,郑如秀更适合这个岗位,可在几轮考验之下,专业度够高、能力够强的郑如秀,总习惯自我怀疑,怕自己不能胜任。她说:“我觉得我还是不适合品牌推广,感觉专业度不够,心里没底气,也很难受。”
后来,她甚至直接和人事提出,要提前离开节目。
她的自我怀疑不仅让自己压力巨大、情绪低落,同时也错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而孟羽童性格外向直爽,毫不怯场,比赛中总能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结果她赢得了董明珠的赏识。
有些人明明很优秀,却陷在自我怀疑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不仅给生活罩上一层阴霾,也错过了生命途中的一些繁华景色。
网上一句话说得好:“你若自我怀疑,没人替你勇敢。”
自我怀疑带来的往往是限制性信念,当一个人坚定地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对生活的无力。而自己不行和认为自己不行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摆脱这种习得性无助的束缚,我们才能终止内耗,轻松前行。
正如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的道理,只有不断朝好的方向思考,我们才能更接近成功。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在赶路,来到一条河边,刚要过河,发现河边有位女子想过河却不敢過。于是老和尚主动上前背女子过河,然后继续带着小和尚赶路。可走在路上小和尚开始心神不宁了,且一直不停嘀咕,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怎么能背女子过河呢?你犯戒了。”老和尚语重心长说道:“你看,我只是背她过河,你却背了她一路。”
有多少人如这小和尚一般,为自己的内心无故增添了无数的负担。
一段亲密关系失败,便觉得真爱难寻,为避免伤痛,从此远离情感;和领导同事发生一次摩擦,就觉得职场险恶、人际复杂,从而给自己套上一层厚厚的伪装,以面具示人。
殊不知,正是这些过往的生活碎片,才串联成了我们五彩斑斓的岁月长河,既然已成过往,也不必念念不忘。
可很多人就是活在被过去填满的当下,负重前行。不仅如此,还要给自己的生活再添些期望的柴火,活在自己设定的目标清单中,当目标迟迟达不到时,便陷入了内耗的无尽循环。
汪涵说过一句话:“不管是逐渐繁华还是即将枯萎,此时此刻才是我们结结实实的人生。”
因此,学会臣服,臣服于已经过去的事实和将来一定到来的事实;时常清理,清理掉自己想控制生活的一切想法;安住当下,把握我们唯一能掌控的此刻,这才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很多时候,问题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心里。
我们总觉得一生烦恼太多,但最后会发现,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其实从来没有发生过。
生活本就是一场与自我的长时博弈,只有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和,停止内耗,我们才能积攒成长的力量,收获轻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