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伟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创新已经成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核动力。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作为政策机制,引领企业创新生态圈的通融创新。因此关于科技创新也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关注。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修正,强调了技术的内生性,是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主体的内在需求。至此,以罗默(PaulRomer)和卢卡斯(Robert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形成,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而非资本的积累,应充分发挥知识的内生动力作用,并重点强调了经济增长是受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变量的共同影响,而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就是要将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与技术和数据等新型实体要素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力,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从源头到落地实施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就创新深度而言,科技创新要素整合体现了强劲的聚合力和引导力,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彰显了科技兴国的强国战略;就科技创新广度而言,仍然不断加大对科技新领域的研发投入,优化科技领域布局,拓展未知领域,而且还不断加大对相关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
科技投入是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是科技产出与发展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具体内容上包括科研经费、研发人员等,科技投入的目的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总称,可以划分为研发、成果转换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其中研发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驱动,成果转换和技术扩散位于创新链条的下游段,主要取决于创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和利用能力。因此,地区(企业)要积极发掘自身的创新生态圈,准确定位优劣势,并积极寻求创新同盟,与行业领跑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及时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技术问题,解决创新三阶段中的薄弱环节,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本部分以河南省A股上市公司2007-2019年为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样本数据处理如下: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样本期间为ST、*ST的观测值;最终得到890个公司年度样本;对连续性变量1%和99%的Winsorize处理。
本部分拟检验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科技投入对其发展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解成两部分,拟检验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对公司发展能力的作用。其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模型(1)检验科技投入对上市公司发展能力的作用。同时为了消除公司层面不变因素、时变因素和行业层面因素的影响,控制了公司固定效应、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与此同时,采用了以公司为聚类的稳健标准误。具体模型如下:
表1 研发投入与发展能力
在变量的选取方面尽量采用多维度的衡量方式,其中解释变量科技投入主要采用研发支出衡量,而被解释变量则采用多维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衡量,同时借鉴已有研究,在模型中控制了公司规模Size、公司年龄Age、资产收益率Roa、财务杠杆Lev、成长机会MB、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产权性质SOE、是否再融资SEO、未分配利润比重Undpro、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董事规模Board、独董占比INDB等变量;其中公司规模采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衡量,公司年龄采用上市时间的对数衡量,资产收益率采用总资产回报率衡量、财务杠杆用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衡量,销售收入增长率采用本年度销售收入与上年度销售收入之差再除以上年销售收入衡量,董事规模采用董事会人数的对数衡量,独董占比采用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之比衡量。另外,根据ChayandSuh(2009)的研究,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是影响股利支付的主要因素,而且其影响要远远大于累计资本收益、代理成本和投资机会,所以本文借鉴ChayandSuh(2009)的做法,也同时控制了前五年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
本部分采用LINER回归模型,并采用以公司为聚类的稳健标准误,同时控制行业和年度以消除行业异质性和宏观事件冲击的影响。
由表1可知,研发支出与四种衡量方式的发展能力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研发投入能够提升公司的发展和盈利能力,提升公司业绩,符合投入—产出的预期结果。在研发投入较多的情况下,则公司的创新产出可能会越大,从而带动公司的高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他协变量的系数也与已有文献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收益波动性S显著为负,进一步印证了ChayandSuh(2009)的结论,其他控制变量的符号也与已有研究几乎一致。
1.控制变量滞后一期
前文研究表明研发投入能够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了使得结果更加稳健,本部分拟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以避免反向因果关系,因为盈利能力高、发展前景好的公司更可能投入较多的研发支出,可能会使前文系数估计有偏,从而产生虚假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增强前文结果的稳健性,所有的连续性控制变量滞后一期以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如表2所示。据分析可知,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依然显著为正,并全部在1%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结果的相对稳健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生性问题。
表2 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
2.两阶段回归检验
因为研发支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同时参照陈运森和谢德仁(2011)研究采用代理变量的两阶段回归,代理变量从模型的残差中提取用于第二阶段回归,第一阶段用董事网络对公司的治理变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回归。治理变量主要包括董事会规模、独董占比、股权制衡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性质、两权分离度等;公司特征变量包括资产规模、杠杆率、资产利润率等,研发支出对应的第一阶段残差分别为E,其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见表3。据分析可知,E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表明在剔除了公司基本特征影响后,研发支出依旧能显著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表3 两阶段回归检验
该部分通过滞后解释变量和采用两阶段回归都表明,在缓解了反向因果内生性问题、剔除了公司基本特征能够解释的研发支出外,解释变量仍旧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这表明前文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其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4的PanelA所示,可以发现RD显著提升了创新水平,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几乎没有出现无效研发支出,而且多数研发支出是用于研究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其次是使用新型,PanelB报告了中介效应检验的第二阶段回归,可以发现在Innovation、Utility显著为正的情况下,RD仍然为正,只是系数相比基础回归中的系数变小,而Design(外观设计)在第二阶段回归中并不显著,所以没有报告。就Innovation、Utility的回归结果而言,符合中介效应的检验,因此可以说创新是科技投入提升盈利和发展能力的部分中介效应。
表4
至此,经过系列检验发现研发投入能够提升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发明专利Innovation、实用新型设计Utility和外观设计Design),进而提升了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河南省上市公司并没有产生无效率的研发支出,但是应重点支持高质量的发明专利,避免策略性研发低质量的外观设计等,因在第二阶段回归中只有高质量的创新绩效(Innovation、Utility)才能提升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而低含金量的外观设计Design对ROA、Q等被解释变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基于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知道在创新生态的三个阶段必须同时提升才能带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于是本部分主要基于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已有文献和前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只有较高质量的创新产出(发明和使用新型)才能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在研发投入和设计时,应进行战略性研发,策略性研发仅仅是为了增加数量而忽略创新质量,对公司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因此怎样提升创新质量成为了重中之重的问题。创新可以分为连续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连续性创新,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改善产品的功能或者是用户体验,属于渐进形式的创新;突破性创新,即通过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在产品的各个层面上都优于原有的产品;颠覆式创新,经历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原有产品,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较传统产品存在劣势,因此经历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初期可能不被大众所接受,只能服务于小众市场,但一旦产品冲出了破局点,将会对原有产品构成很大的威胁。
科技创新的第二个阶段是成果转换,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和经济融合的首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一,大力推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换,将科研、教育和生产的不同分工与资源优势进行协同、集成,让技术需求者和技术供给者在创新链条上无缝对接与耦合,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例如,华为为了打造不含美国技术的产品,打破美国的封锁,与国内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研发操作系统和芯片,在南京大学设立了“紫金学者”人才基金,支持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同时也与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海外的技术,海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华为的战略合作伙伴;其次也可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协同转换机制,借助于经济带和产业链条,打造与此深度融合的创新协同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实现种群层面与经济产出有效衔接和创新协同,实现创新生态圈中的价值协同和和谐共生。
科技创新的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扩散,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落地的关键环节。技术扩散位于创新链条的下游段,主要取决于创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和利用能力。在这一环节,企业是直接将技术成果应用于产品的主力军,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科学素养,增强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将技术直接转化为产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创新激励措施。在国家层面,2016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等意见、地方政府随之推出的“人才新政”等等,都是为了吸收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增强创新的人力资本,为本地创新储备人才,提高本地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企业如何落地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地方的综合竞争力,注重以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科研的评价机制,同时也可以培养科研团队的协同能力,鼓励跨学科交流和跨领域发展的科研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