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铭华(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选择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文化元素,以呼应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从24 开始倒数,节气流转则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制定的一种指导农时的独特历法。“斗转星移”“日上三竿”,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天象变化和季节交替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历法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具有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性。商代时,一年只按日影等长的时间点划分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期,周朝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合为“四时八节”,明确了人对于四季的划分与感知。春秋战国时期,结合天体运行规律与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特征,二十四节气初步确立,从此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凝结着华夏先祖在劳动生产中的智慧探索,更是中国农耕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夏至彰显着四季的交替;“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谷雨、霜降昭示出气候的变换;“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惊蛰、芒种表明了物候的更新。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节气世界里蕴含着古辈先贤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对自然秩序、农耕规律的注解,千百年来,它早已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中,成为国人情感的寄托。清明祭祀,冬至团圆,哀思与期盼可以借节气传递;谷雨赏花,立秋食瓜,生活的情致意趣也在节气中呈现。当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呈现时,许多网友将其称作“中国人的极致浪漫”,其中包含的正是我们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与情感认同。
“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浪漫瑰奇的诗篇如同中华文化殿堂中的璀璨明珠,曾经只有华夏儿女才领略到它的美。它们从遥远的古代走来,正面临走向全球的机遇与挑战。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提供了眼前一亮的解答思路:在人工智能、VR 等最新科技成果的辅助下,潜蕴于诗词、节气等文化中的种种中国美学意韵都得到出神入化的展示。
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但要让传统的文化生生不息,就不能拘泥于一方舞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北京冬奥会周边产品的设计就充分诠释了这样的理念,如妙趣横生的古人与冰雪运动相结合的奥运徽章、糖葫芦创意与熊猫结合从而火遍全球的吉祥物“冰墩墩”……新时代,文化的积极姿态方能成就文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