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囡
深入认识电视的特性
曾有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答案的小调查: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不同?最后获得最大认可的是一个小男孩给出的答案。他说:“电影是电影里的人和电影里的人在说话,电视是电视里的人和我在说话。”这个表述看起来略带稚意,但却完美地切中了电视的本质——如果说电影是影院文化,那么电视的观看环境、接受体验以及受众的审美期待都决定了电视应归于家庭文化的一种。“谁在看”和“他想看什么”两大核心问题决定了电视的“交流”“沟通”“信息传递”等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电影和电视传播以及接受方式的差异来了解电视的本质。从观看环境上来说,电影是最独特的,观众购买电影票,进入电影专业放映场地——电影院。影院具备着召唤电影观众的能力,即当观众基于基本的观影习惯,坐在一定时间内属于自己的座位上时,他是被固定在座椅上的,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基本不会随意走动,也不会与他人有语言交流,对电影观众而言,最令他们感受到欢乐的行为莫过于摄入含有高糖的食物,例如,电影院里出售的各种小食、饮料等。当电影开始放映后,影厅处于黑暗状态,唯一的光源射向目光正前方的二维幕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院的观看机制已经将观众置于特定的角色中,舒适的座椅、效果绝佳的音响、黑暗的环境,都强化了观众进入梦境的可能。因此,电影是建构在双重的缺席与在场的基础上的,当观众处于信息解码的观看过程中时,其实际上是以购票的形式进入了观看地,实现了自身的在场,然而观看的电影故事场景本身并不在场,观众所看到的是光影声音带来的梦幻,是一个在时间线上流淌着的二维画面展示。为了尽可能地逼真再现画面,电影制作者和放映者不断地在画面效果和声音效果上进行探索,例如,3D、巨幕、VR等效果。而当电影故事本身在场,即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时,观众必然是缺席的,摄影机代替了观众的目光,电影拍摄的时刻就是故事发生的时刻,它们处于在场的位置。于是,电影诞生百年来,人们将其称为梦幻、梦境,就如弗洛伊德笔下的“白日梦”一般。
如果说电影从制作到传播再到观众接受,都决定了其“影院文化”的特质,那么电视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场域则完全不同。首先,电视的传播和接受环境是开放式的,电视绝大多数的传播场域都具有日常性和家庭性。在中国,大多数电视频道可以免费观看,也无须进行设备调试,其文本大多也是免费的,这与通过出售文本获得票房从而获取经济收益的电影正好相反。因此,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和制作机构需要通过“出售受众”,即在播放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插入广告,将电视机前信息接收者持续观看电视节目的行为作为商品,出售给广告投放商,以此来获取经济收益。电影是直接出售文本的,而电视却是“出售受众”的,这种运行方式决定了电视制作的文本不能仅局限于虚拟性的文本,而是要扩展编码的空间,在为观众提供具有虚拟性的戏剧情境文本的同时,更要注重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在观看率较高的夜晚,因电视屏幕物理性质的特殊性,其观看环境需要有合适的灯光,否则会造成观众用眼疲劳的现象。同时,电视的观看方式更倾向于融合了家庭情感交流的“合家欢”,如果说电影是电影里的人和电影里的人在交流,那么电视便是电视里的人和观众在交流。电影为观众提供的是封闭的虚拟情境下假定的故事场景,而电视则是融合了真实与虚拟,兼具了写实与戏剧的艺术形式。
电视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与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电视出现的早期,由于传播条件的限制,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播出内容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且多频道播出,因此,电视节目承载的容量巨大,表现形式也复杂多样。
把握进行文本分析时要关注的内容
分析文本首先要分析的是,在观看电视文本即收看电视栏目时,观众所关注的内容,可以根据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内容、形式和营销,将观众关注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首先,从节目的制作者层面来看,关注的重点是,即将进入观看视野的这档节目经由哪一个电视频道播出,这一电视频道和节目本身所属的制作团队是否实现了制播分离,而制作者和播出频道又是否属于同一制作单位。其次,从节目的播出层面来看,需要了解的是,这档节目属于全年、每个星期、每天当中的哪一个时段,进而深入思考这档节目放在这一时段播出的原因及目标受众的喜好。最后,回到节目文本層面,需要关注的则是节目内容、节目结构、节目制作和节目参与者等几大方面。以节目内容为例,需要了解的是节目种类,如新闻类、娱乐类、科教类、服务类等;而对于节目结构,也需要辨析其所属的类型,如板块式、递进式、混合式等。
在节目的制作层面上,我们需要关注其舞美、摄像、照明、录音、剪辑、合成。对节目的参与者而言,研究者需要关注两大层面,一是节目主持人的选择是否与节目本身的制作理念相契合,二是节目参与者的遴选方式及标准。此外,研究者还应观察节目的营销方式,例如,广告片和宣传片可以在两微一端引起受众注意,进而吸引受众将目光投向这档节目。
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接受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电视文本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在看”“他想看什么”“怎么给他看”。其中“谁在看”指的是电视文本的目标受众,这些目标受众的性别、所处的年龄层、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所生活的地域、日常观看习惯、审美水准等各方面,都是研究者深入分析的重点,这也是电视文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节目策划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对细分的受众进行详尽的分析,了解受众的群体特征,把握受众的审美习性,细究受众的审美期待,才能游刃有余地对电视文本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他想看什么”指的是电视节目的内容设计和架构,这是电视节目文本的核心所在。以两档法治节目《法治进行时》与《今日说法》为例,深入分析其“受众—内容—手段和表达方式”。《法治进行时》是北京卫视地面频道制作的一档法治新闻节目,节目主要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真实记录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自1999年开播后,因独特的风格,很快成为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它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让观众能够在观看节目后学法、守法、用法。《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午间时段播出的一档大型普法类纪实性节目,节目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为核心制作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为电视观众全力打造适合“中国人的法律午餐”。一直以来,《今日说法》的收视率长期稳居收视排行榜前列,节目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法治进行时》与《今日说法》是两档定位相似的法治类节目,因其媒体覆盖率不同,前者的播出平台为地方台,后者则是中央媒体,因此,节目面对的受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法治进行时》主要面对的是城市人群,而《今日说法》的目标受众则是全国的电视观众。此外,二者在选择相同内容的基础上,表达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法治进行时》选择的是晚报短消息式的报道方式,它聚焦于一个又一个的法治案件,通过快速浏览近期发生的大案、要案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向观众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今日说法》面对的则是全国观众,它在选择典型案件的基础上,以故事会、长故事式的讲述方式来进行报道,主要采用“导致案件—案件呈现—案件分析”的调查式的表达方式。
不同受众对电视文本内容的需求也不大相同,电视文本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频道在不同时间段播出的相同类型的节目,却在节目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怎么给他看”指的是节目表达的方法和手段,当电视文本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明确节目所要展现的内容时,节目的表现形式便成了重中之重。由于观众观看热潮更替的影响,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按照观众群体的不同对节目内容进行划分,此时,节目表达的方法和手段就成了考验节目制作者制作水平的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以综艺节目为例,大多数综艺节目在发展之初都呈现出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表现形式,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综艺大观》便是声乐表演、舞蹈表演、戏剧表演、戏曲表演和新闻访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大融合。这一节目形式的出现,得益于这一时期电视节目资源较少,电视观众可以观看的电视文本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因此,观众的娱乐需求十分强烈,综艺节目的受众面也比较广泛,他们所期待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是多种艺术的集中展现。《综艺大观》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是满足时代需求的优秀文本。而对电视栏目进行策划时,需要解决的仍然是关于受众、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号准时代精神的脉搏,了解受众深层的心理需求,才能够准确选择电视节目所要制作的内容,进而在方法和手段上实现精准的艺术表达。
了解全球视野下中国电视发展现状
在全球视野下考量电视业的发展,欧美领军、娱乐横行是两大突出特征。中国电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走过了台时代、节目时代和频道时代,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三足鼎立局面,也完成了对受众的细分和对电视节目的特色化定位。然而,中国电视仍然面临着有竞争但不充分,有创新但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的现实困境。
欧美领军
时至今日,在积极寻求欧美和日韩的电视节目形态,以及对娱乐节目的制作模式和制作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的道路上,中国电视工作者已经探索了许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全球视野下,通过分析电视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可以發现,我国仍然要积极学习欧美电视业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节目制作水准以及节目制作技术。一方面,新闻包含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它是电视界的常青树,新闻在社会生活一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着社会文化的建构,记录现在,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非虚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已经在内容和样式上进入了成熟、完备的制作阶段,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将电视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娱乐横行
2000年5月,真人秀节目《幸存者》在美国CBS电视台播出,引发收视狂潮,至此,全球电视业也进入了娱乐狂欢的浪潮。时至今日,真人秀不仅成了一个节目类型,而且成了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节目元素,使得新闻节目、科教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都争相将其融合到自身节目的制作中。
三足鼎立,发展迅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电视业发展迅猛,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三足”指的是中央电视台、各省级卫视、各省级地面频道和地方台。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电视频道的覆盖率,自各省级卫视上星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以及中央电视台各专业化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全国基本上实现了90%以上的覆盖率。
其中,中国中央电视台自1958年建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60多年来,央视历经多次整改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新闻舆论机构和思想文化阵地,在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方面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是中国电视发展的重要向导。自建立以来,央视办台思想逐步明晰,在确立“节目精品化、栏目个性化、频道专业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专业频道品牌化”以及“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向国际大台、强台迈进的战略目标。此外,其管理理念也逐步成熟,在节目管理方面,央视提出“绿色收视率”的主张,坚守节目的品质、品位和品格;在运营管理方面,央视提出“由中心制向频道制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发展方向,不断追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首先,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电视台,省级卫视作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上星电视台,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与省级地面频道、地方台也有较大差异。中国中央电视台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为领头羊,以各专业化频道为推动力,已经成为中国电视业三足鼎立局面中包罗万象的航空母舰。而省级地面频道和地方台,因传输信号的差异性,覆盖的地区基本上只限定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和地方台相比,首先是在覆盖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都可以实现全国覆盖,其电视机构受众人数多,覆盖群体也比较大;而省级地面频道和地方台,因覆盖面有限,受众有着明确的地域性特点。其次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省级地面频道、地方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电视文本的细读既需要专业的眼光,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要时刻关注行业变化。对影视专业的同学和从业者来说,文本细读的工作是重要的,更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