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冬娟
摘要:银行市场竞争结构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行为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金融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从银行竞争视角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文章首先从了解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情况出发,进一步探讨了银行竞争影响银行信贷供给行为的各种作用效应,进而重新审视了银行竞争视角下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研究发现,银行竞争程度的提高在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中起到两种不同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银行市场结构变化给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带来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非常规货币政策;银行竞争;信贷供给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交织凸显,“三期叠加”的影响持续深化,经济增长具备一定的韧性,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而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和许多非市场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加上近年来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给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出更高的挑战。早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也带有强烈的政策干预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化开始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面临新挑战,需要从高速度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的新台阶。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创设了几种同时具备流动性管理和利率调控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以此弥补常规货币政策在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的遗憾。
二、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定义
已有大量研究对非常规货币政策进行定义,且大多数学者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核心概念具有统一认识,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定义总结为:货币当局在名义利率零下限约束导致常规货币政策失效时,为弥补金融市场失灵、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刺激宏观经济复苏而实施的一系列非常规操作(Bernanke et al.,2004;Smaghi,2009;Gertler & Karadi,2011;Sheedy,2017)。对于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概念,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不可与发达经济体相提并论。理由是,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背景和目的均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中国人民银行是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的情况下创设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所以许多国内学者研究非常规货币政策时还是倾向于将其称之为结构性货币政策。不过目前学术界对这个称谓问题还没有统一。虽然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推出的背景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但是综合来看,它们都是央行使用常规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有益补充,都是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服务。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
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和许多非市场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碍常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刘元春等,2017),因此我国央行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多是对常规货币政策效力的补充。本文对我国央行操作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简要整理和归纳,见表1。
(三)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的“三期叠加”带来的阵痛开始对货币政策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界和社会开始纷纷呼吁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由单一型向混合型转变(伍戈和刘琨,2015)。对此,我国央行创设和使用了多种具备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的混合型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所以本文从两个层面归纳非常规货币政策规则:一是总量中性。总量中性是指非常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时会遵循稳健中性原则,既不大幅扩张也不突然收缩,同时还要做到调整信贷可得水平,所以非常规货币政策还有第二种调控规则,结构精准。结构精准是指非常规货币政策会针对经济发展所处的时期、特定经济领域或者经济薄弱的特定区域进行定向信贷调控。此时非常规货币政策保持总量中性原则即保证不搞“大水漫灌”,结构精准调控则可以规范并细化资金流向,减少政策传导过程中没必要的资金损耗,从而为经济薄弱环节和部门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所以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是需要同时兼顾总量中性和结构精准两个规则,在特殊时期、特定领域或者经济的特殊环节上做出复杂而异质的安排。
(四)非常規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我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还主要依靠传统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等发挥作用(巴曙松等,2018)。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有别于“一刀切”式总量调控,其通过定向调节资金流向和优惠利率等策略,为市场投入适当流动性、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相关风险投资的发展,避免资源配置不均及经济结构恶化等问题(卢岚和邓雄,2015)。因此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在操作时不仅考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异质性,还能针对性和精准性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而拓展货币政策有效性边界。从传导机制来看,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发挥作用。
1. 信贷定向发放渠道
非常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主要是指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执行会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信贷结构和规模产生影响。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至商业银行时,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数量和成本,进而影响其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数量和比例,当央行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规则影响商业银行投放资金的方向和偏好时,就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产业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把控。非常规货币政策虽然是总量中性的稳健性调控手段,但是同时也强调精准调控信贷发放的方向和力度。央行通常会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对象施加约束从而保证政策传导具有方向性,非常规货币政策本身也会对商业银行附加约束,具体来说,中央银行会依据金融机构对相关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来决定是否追加流动性。这种具有宏观审慎色彩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机制,可以激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并实现其政策初衷。
2. 利率渠道
非常规货币政策不仅能够稳健调控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数量,还能通过这些流动性管理手段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一方面,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引导实体经济项目和活动的落实,并且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另一方面,央行在操作这些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时,会要求机构提供质押或者抵押品,再通过利率招标的方式影响金融机构的这部分资金成本,而中标的利率也会成为市场主体进行流动性交易时必须参考的一道指标。央行则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理论上来讲,非常规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来改变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首先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会降低货币政策执行时的利率,这些较低的利率就成为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而这些成本将会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引起中长期利率的调整,由此实体经济的中长期融资条件将会得到改善。
3. 汇率渠道
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平衡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国的汇率政策在稳定出口、发挥外贸对经济和就业的促进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具体现实来看,出口导向战略使得居民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很大程度上会流向商业银行等具备外汇业务资质的金融机构,最终流向央行,成为国家的外汇储备。具体来说,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外贸有利的贸易条件,央行可以通过调节本国货币汇率的方式为出口贸易型企业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类似于实现对出口型企业的资金帮扶,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流动性紧张,推动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进步。
4. 信号与预期渠道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管理预期进而调整经济(Williams,2012)。货币当局在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时,会积极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详细信息,如操作方式、规模、操作领域、期限、操作对象和拟达成的目标向社会公众公开,以期管理各方社会主体对货币政策和经济走向的预期,进而不断修正公众的主观预期并向货币当局政策目标靠拢(Evans,2005;王曦等,2016)。此外,非常规货币政策通常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点,一般是指宣告释放支持国民经济定向领域的信息,以此来增强社会公众对该定向支持领域的信心和正向预期。从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来看,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操作時都带有强烈的信号传递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当前市场关于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失灵程度,从而改变经济主体对这些货币政策定向操作领域的风险价值和预期。
三、银行竞争视角下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要深入理解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如何受到银行市场竞争结构变化的影响,除了对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进行分析;还需要厘清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介质”的银行机构的竞争形势对非常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机理。因此以下将就“银行竞争影响非常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传导效果”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一)竞争的敏感性效应强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
在银行市场处于垄断状态下,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并不能显著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因为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具备更高的筹资能力,其银行规模及产权背景相比小银行均处在优势地位,此时尽管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提供流动性、降低负债成本等多项利好,依然难以激励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参与传导,由此容易弱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而当更多的银行主体加入市场,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原先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其利润最大化的诉求受到负面影响,因此银行有动机通过提高自身经营服务的差异性来引流,为此银行会提高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同时也激励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主动评估企业风险价值,增强信贷供给意愿,并自觉调整信贷资产结构以适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标准。
(二)竞争的模仿效应强化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
银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导致银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有学者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冲击对银行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胡莹和仲伟周,2010):一个是直接效应,即货币政策冲击会直接作用于银行个体,使其改变自身行为;另一个是非直接效应,即模仿效应。模仿效应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其同业竞争者的反应,而且有对其进行模仿的倾向。竞争环境越激烈,银行的模仿倾向越强烈。所以,银行竞争度提高引致的模仿效应会使得银行业的服务趋于同质化。也就是说,当市场中出现一家因接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而提供了异质性的金融服务时,外在的竞争者就会出于模仿效应主动接受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机,此时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则会被放大。
(三)竞争的转移成本效应弱化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
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金融市场摩擦,这会导致金融市场作用机制的效率下降。当银行市场竞争水平上升时,市场整体间的金融摩擦将会被弱化,信息不对称程度将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会因摩擦的减小而被优化,此时具有借贷需求的企业从银行借贷的转移成本便会下降。也就是说,企业在信贷市场上进行借贷融资时的资金来源选择较多且转移成本不高。与此同时,金融摩擦的减小也会降低银行对“关系型”贷款的稳定成本。从理论上讲,银行竞争度的提高会减少企业转移贷款来源的成本,与此同时减少了银行“锁定”贷款对象的成本,这样一来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被降低,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也相应减小。所以在银行竞争结构强化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效果会被削弱。
(四)竞争的风险管理效应弱化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
银行竞争水平的提高也有可能会让市场偏离稳定,出现恶性竞争继而引发金融风险。具体来讲,较高的银行竞争度会降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因此银行早期的信贷行为会因利润驱使而激发冒险行为,从而增加不稳定性(袁德磊和赵定涛,2007;戚逸颖,2008)。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弱化“关系型贷款”的持续时间,转向“交易性贷款”,因此单个银行甄别债务人信息的动机就会被弱化,容易积聚信贷市场的违约风险。此外,众多银行同时竞争容易使得银行间的各类风险难以有效隔离开来,一旦危机爆发容易导致连锁效应。当央行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增加了银行的定向可贷资金时,可能会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偏好,银行市场竞争度的加深会导致不稳定性提高,此时银行对风险的预防心理十分强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使得政策效果偏离预期。
四、结语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对银行竞争影响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的现有研究结果已经卓有成效且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对银行业竞争结构发挥作用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但分别为两种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持。虽然并没有哪一种说法明显占据优势地位,但毫无疑问为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大量研究足以说明银行业竞争结构对企业的信贷获得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Williams J C.The Federal Reserve’s unconventional policies[J].FRBSF Economic Letter,2012,34(10):1-9.
[2]Bernanke B,Reinhart V,Sack B. Monetary policy alternatives at the zero bound:An empirical assessmen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4(02):1-100.
[3]Smaghi L B.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J].Speech at the Center for Monetary and Banking Studies,Geneva,2009,28.
[4]Gertler M, Karadi P.A model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1,58(01):17-34.
[5]Sheedy K D.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rul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7,54:127-147.
[6]胡瑩,仲伟周.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冲击——基于异质性银行的模型分析[J].经济评论,2010(02):136-143.
[7]刘元春,李舟,杨丹丹.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兴起、发展及应用[J].国际经济评论,2017(02):62-78+6.
[8]伍戈,刘琨.探寻中国货币政策的规则体系:多目标与多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5(01):15-24.
[9]巴曙松,曾智,王昌耀.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效果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8(02):146-161+8.
[10]卢岚,邓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国际比较和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5(06):3-11+127.
[11]王曦,王茜,陈中飞.货币政策预期与通货膨胀管理——基于消息冲击的DSGE分析[J].经济研究,2016,51(02):16-29.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