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和朋 韦世松
摘要:为提升汽车车身碰撞损伤的维修质量与效率,确保汽车修复后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对汽车碰撞受力进行分析,以探究出其变形特征与修复技术特征等。承载式车身碰撞变形时需要记性相应的损伤修理流程,分析影响其固定性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提出多点复合拉伸、辅助计算机测量等方式进行修复,以验证修复方案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提升碰撞汽车修复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汽车碰撞变形修复技术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汽车碰撞;变形;修复技术;汽车
严重碰撞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害,也会对车辆造成较大损伤。若缺少有效的修复技术,无法及时对车身进行正确校正,不就会对车辆安全造成损害,同时还会对钢板组装情况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表明从业人员要针对汽车碰撞情况寻找出正确的修复技术,以确保车身的高质量与耐久性。车辆碰撞时所产生的树上情况较为复杂,即便是同一辆车同一碰撞原因,因驾驶技术不同所造成的碰撞损伤也不尽相同。但由于车身结构特征,其在碰撞之后所造成的损伤存在一定规律。碰撞损伤由外来导致,通过对车身结构及其受力情况的分析,能够判定出其损伤范围与形式,结合损伤原因减少塑性变形与残余应力,促使钢板恢复至正常位置与形状,这些分析工作对车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车辆碰撞受力情况分析
车辆产生碰撞后所带来的情况较为复杂,不同的车辆产生的损伤后果不同,但其均为受力所引起。因此,在維修之前要对其受力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定位出车辆损伤位置的形式与状态,以此判定出其损伤原因,开展修复工作。虽然车辆碰撞损伤情况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直接碰撞所导致撞击力。此受力情况是导致车辆损伤的主要原因,在车辆损伤情况中较为常见。在一个多点撞击事故中,因作用力数量与作用顺序不同,会导致隐藏损伤被忽略。其损伤程度主要受到撞击面积、撞击方向等因素决定。二是重心所导致的下砸力。此受力情况一般为非固定体的撞击,受力部位大多位于该物体的重心下方,在撞击发生时该物体被抛出或突然下落,进而导致车身受到损伤。三是惯性所导致的损伤。由此受力情况导致的损伤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车上承载的重物或部件因车辆突然停止或减速对车身造成的冲击,进而导致车辆内部与外部损坏。另一方面是因为车身主体因惯性作用产生的变形。
二、汽车碰撞变形问题的修复技术及其流程
(一)车辆碰撞类型
一是汽车引擎盖碰撞变形。此部分的修复较为简单,首先将其隔热层或黏连胶进行去除,由维修工作人员进行重新打孔,在打孔过程中需选择较为隐蔽的位置;而后开展各项修复工作。二是汽车前翼子板碰撞变形。在修复过程中,维修工作人员需要先将车前大灯进行拆卸,而后依次将轮胎上挡泥板、小侧灯进行拆卸,拆卸工作完毕后方可进行维修工作。除此之外,维修人员可结合经验在前翼子板后方空隙上方进行维修,将前叶子板上方固定螺丝进行拆卸,使用三角支架支撑处一定空间,而后开展维修工作。三是汽车车顶碰撞变形。在维修之前,维修人员需对整个车顶的凹陷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可通过单独将局部位置内板饰拆卸下来方式进行观察,也可以将全部车顶内饰拆卸下来进行观察,按照相应维修流程使用整形工具进行拆卸操作。
(二)车辆碰撞修复流程
承载式车身遭受碰撞后,其车身结构与覆盖件会产生变形。维修人员需求结合高精度多功能拉伸设备进行修复,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车身固定。针对承载式车身,若其车身中部为受到损伤可选取车门槛板凸缘4个顶车点,用主夹具来固定车身。二是车身变形测量。使用专门工具与设备测量车身个参考点位置,将损坏车辆测量结果与正常结构进行对比,以确定出其损坏范围与程度。车辆一般使用以下测量基准:将车身地板平行面设为基准面,主要包括:高度尺寸基础、车身宽度尺寸基准、车身长度测量基准等。三是车身校正。此过程需要使用精确测量尺寸的校正台,按照与碰撞损坏相反的顺序进行修复,即由内向外、由下向上顺序。首先是进行拉升方向与安装夹具。拉伸方向与碰撞变形方向相反,分步回复车身形状。夹具拉伸方向结合其齿面和形状来确定。拉拔方向的外延长线必须和夹具的安装中心线交叉。其次要进行拉拔作业。维修人员结合目测与尺测结果确定拉拔方向和夹具安装位置,使用多点拉伸方式进行作业,以此减低拉伸多需要的力,提升校正工作的精确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车辆的不断普及,各地区汽车保有量数量不断增加,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对车身修复技术的研究,将车身碰撞变形修复技术与汽车美容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促使相关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汽车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和豪涛,陈超.汽车车身碰撞损伤与修复方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3):99-104.
[2]杨洁,钟兴钢,伍天海.浅析汽车车身无痕修复技术的重要性及方法[J].时代汽车,2021(0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