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艳
梅应恺(前排左一)家庭
2022年4月,扬州市江都区的梅应恺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因为他主编的《仙女镇志》终于完成了初稿。“四年来,我们收集了1000万字的资料,最后汇总成100万字,工程浩大。”谈起自己的心血,梅应恺充满了喜悦。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除了修镇志,还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特长在社区“温馨驿站”值班,提供法律服务,参与和主持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工作。他说,追求上进、热心助人一直是梅家的家风。
新中国成立前,梅应恺的父亲梅继光在扬州市江都区龙川老街开办健康药房,常年提着小包乘船去上海进货,来往于上海与江都之间。1932年,中共地下党员陈世德到江都发展地下党组织,宣传抗日,落脚点就在健康药房附近。梅继光和梅应恺的叔父梅练都是抗日和革命的支持者。
“抗战期间,我父亲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新四军购买盘尼西林等药品。”梅应恺回忆说。梅继光为躲避日军搜查,将药品藏在化妆品盒或大茶壶里,绕过敌人警戒线,秘密与联络员碰头交接。而梅练则利用无线电方面的专长,秘密从事地下工作,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
梅应恺排行老五,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学习成绩优异,靠着助学金读完大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姐梅应雯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奉献一生,二哥梅应宽是地质学者,曾获国家遥感技术一等奖。“我的父辈、兄长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我耳濡目染地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在哥哥姐姐的影响下,梅应恺从小独立、乐观,爱好钻研。因为响应“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他中断了学习,回城后进入工厂工作。虽然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但梅应恺仍然坚持学习,工作之余思考如何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劳动效率。在他看来,学习靠的是一股韧劲,想学就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后来,他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律师。退休前,他特别关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曾通过法律诉讼为一名因触电失去双臂的少年争取权益。“两年前,我去探望了他。看到他生活得不错,也就放心了。” 梅应恺说。
67岁那年,梅应恺成为江都区法院少年民事庭的一名特邀陪审员。五年间,他参与了五百余件案件的评议工作。期间,一个父亲体罚儿子致死的案子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是故意伤害致死,还是过失伤害致死”成为庭审的焦点。梅应恺率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故意伤害致死。“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亲知道后很生气,不仅没给孩子吃饭,还长时间体罚孩子,我正是根据这两点给出的陪审意见。最后,法官采纳了我的意见。”
在梅应恺看来,保护少年儿童就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不能把体罚当成教育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陪审员的作用,梅应恺专门撰写论文《陪审制度的沿革与思考》。他在文章中提出:陪审员应该是随机抽取的,而不应该是专职的;庭审中,陪审员要先于法官发表陪审意见,而不是受法官的影响;陪审员应该具有与法官同等的权力。
受家庭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梅应恺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子女的动手能力,会有意识地让他们从小进行体力劳动。“我认为劳动具有创造力,是最好的家教,孩子不应该是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应该在劳动中获得生活体验,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子女都考上了大学。
妻子王成霞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仍然热心儿童教育事业,帮助多名外地务工子女入学。“一户邻居家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只有奶奶照顾两个孩子,这样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关照,我就帮着这两个孩子。”得知孩子们进步很大后,王成霞很开心。
梅家老宅位于江都区仙女镇禹王宫社区勤俭巷9-3号,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梅应恺平时有收集老物件的爱好,尤其是跟父辈相关的红色文物,不知不觉间收集了几百件,把老宅装饰得很有年代感。“老街、老房子、老物件,这三个组合在一起肯定能唤起大家对过去的记忆。”梅应恺一直想找合适的形式传承梅家家风、家训,教育子孙,影响乡邻。于是,他便把老宅改造成了家风记忆馆,唤作“梅家小院”。
梅家小院的三间老屋用板壁隔开,屋里陈列着八仙桌、太师椅、雕花大床等古色古香的家具。中堂上方悬挂着家谱拓印的“木本水源”四个大字,临南中门为六扇镂空雕花的隔扇,天井小院内假山滴瀑,幽兰吐香。
走进梅家小院,时光仿佛倒流。翻开纸色泛黄的《梅氏宗谱》,几行小字映入眼帘:孝悌乃立身之本,耕读乃传家之要,勤俭乃资身之策,謙厚乃处世之法,名节乃立身之道,亲贤乃成身之要。
2021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了梅应恺传承红色家风的故事,其中特别提到,梅应恺的父亲梅继光曾营救过蒋芷泉和一名高姓通信员:1946年夏天,因长子陈久安参加新四军,郎中蒋芷泉(陈久安继父)与高姓通信员同时被捕,蒋芷泉的妻子尤玉佩向梅继光求助。梅继光不顾个人安危出面具保,将二人营救了回来。
这则新闻被蒋芷泉的后代陈艺鸣看到了。五天后,陈艺鸣从南通赶到江都,和堂弟尤善培、堂妹石艳一道拜访梅应恺一家,感谢救助之恩,重叙战争年代的革命情谊。陈艺鸣说,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多年,父亲陈久安参加江都独立团后,随部队南征北战,成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还曾多次立功受奖。“我们一直知道曾经有人救了他们,但不知道恩人是谁。如今在电视上看到有报道,专门赶过来致谢。”梅应恺和陈艺鸣希望重续前缘,让后代将这段红色往事和革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
如今,梅家小院已被列为江都区不可移动文物。这里时常有学生、社会团体来参观,梅应恺常常为参观者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我这里不仅有红色文物,还有体现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物品,比起单纯的说教,我觉得把过去呈现在大家面前更有力量。”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