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霞
脑中风是频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其中出血性脑中风的出血部位主要是蛛网膜下腔或是脑干等组织。缺血性脑中风的病型主要是脑血栓或是脑梗死。脑中风起病突然,进展极快,是中老年群体的主要致死性疾病。
脑中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动脉粥样硬化或是长时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血管壁的舒缩功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而高血压也会导致血管壁变薄,降低血管生理功能。第二,多种类型的心脏病,如高血压性、亚急性细菌性与风湿性心脏病等。一旦心脏病发作,便会造成附壁血栓,若患者同時出现心衰或者是房颤表现,则会使血栓发生脱落,进而流至脑动脉,导致脑拴塞。第三,颅内血管的发育明显异常,血管发育异常会导致动脉瘤或者是动静脉畸形,这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出血破裂的风险比较高。第四,多种血液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或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被认为是出血性脑病的高危因素。第五,多种炎症疾病,如化脓性、风湿性或是霉菌性炎性反应。以上病症会侵犯脑膜或是脑血管组织,进而诱发脑血管疾病。也可能因为炎性反应对脑血管的长时间侵犯导致脑动脉炎,这均是脑中风的致病因素。第六,多种治疗操作,如外伤治疗、放射性治疗、脑瘤治疗等,因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操作影响可能会导致脑中风。第七,多种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是高脂血症。长时间的代谢紊乱会影响脑功能和血液流动性,进而诱发脑中风。此外,心理状态、环境因素、气候变化与过度疲劳等均是造成脑中风的原因之一,而长期酗酒和吸烟也会增加脑中风的患病风险。
脑中风的相关症状有哪些呢?①呕吐:通常情况下,脑中风患病后,患者会出现呕吐反应,且呕吐呈现出喷射状,严重者的呕吐物颜色呈现咖啡色或者是棕黑色。②头痛,脑出血或梗死等中风症状主要为头痛。③肢体反应: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且多为单侧肢体症状。④眩晕:在呕吐与头痛的同时可能合并眩晕症状。⑤视觉障碍:具体表现为视物不清和视觉缺损,患者可能感觉一过性的视物模糊或是眼前发黑。⑥流口水,口眼歪斜:若患者在进食时,食物不自觉的从口角流出,则需要高度重视。⑦意识障碍:如神志模糊、打呼噜和呼吸节律不稳等。⑧言语不清或是呛咳:患者可能在喝水时出现呛咳反应,或是说话不清。
多个研究证实,结合发病原因筛查出脑中风的高危人群以后再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发病率。脑中风的预防措施比较多样,主要包括如下8个方面。第一方面,注意保暖与防寒,当身体遭受寒冷侵袭时,体内的热量会快速的、大量的散发,机体出于本能会表现出血管收缩和皮肤收缩反应,进而导致血液瘀滞,诱发脑中风。因此,当春秋季早晚温差比较大,或是气温突降时,需要增加衣物,注意室内的保暖工作,防止因寒冷刺激导致感冒症状或是其他呼吸道疾病,从而降低脑中风的发病几率。第二方面,饮食调节,日常饮食需要清淡,少食多餐,防止营养过剩。有研究指出,肥胖是脑中风的风险因素,过度肥胖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升高血糖水平。因此在饮食结构上要做到低胆固醇、低盐以及低脂,确保血液有效循环,提高血管健康度。第三方面,多饮水,每日饮用足量的水可以有效的预防脑中风。每日需要饮用3杯以上的水,清早起床时可以在空腹状态下饮1杯水,其作用是提高循环血容量,使机体血液粘稠度有所下降。在睡觉前可以饮1杯水,作用是防止夜间睡眠时血液粘稠度过高。在半夜如厕时可以再饮用1杯水,作用是加快血液流动性,进而预防脑中风。饮水温度不可过高,以40度左右为宜,可根据个人饮水习惯增加每日的饮水次数。第四方面,长期运动,每日坚持运动可以消耗机体多余的脂肪量,防止体内胆固醇的大量沉积,且能增强胰岛素的实际敏感性,进而预防脑中风。高危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运动喜好选择运动方式,如年轻人可以选择游泳或是跑步等方式,老年人可以选择打太极或是散步等方式,具体的运动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运动耐受度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运动强度以轻微出汗为宜。每日的运动时间大概在30分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延长运动时间,但需要每日坚持。第五方面,稳定个人情绪,心态平和与机体的血压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如果高危人群长时间处于情绪不稳的状态,则会使其血压水平升高,而高血压是脑中风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高危人群需要学会情绪调适,正确面对日常生活与工作压力,坦然处置生活难题。可以指导高危人群阅读心理学书籍,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也可以鼓励高危人群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或是下棋等,以此宣泄个人情绪,防止出现情绪过度波动等情况。第六方面。注意日常起居,高危人群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每日按时睡眠,按时就餐,保证睡眠时间和就餐规律。可以经常梳头,目的是加快血液循环。在清晨起床时不可动作过猛,低头等动作也需缓慢。日常洗澡时需要使用温水,原因是水温过凉或是过热,均会对皮肤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导致血管舒缩,降低血管功能。洗澡的时间应控制在20至30分钟,洗漱后可以饮温开水,以起到冲洗胃肠的作用。平时需要做到劳逸结合,保持体能,防止因为体力透支降低机体抗病能力,提高脑中风的患病率。第七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冠心病或是肥胖等原发病均会导致脑中风,所以需要积极的治疗以上原发性疾病。告知高危人群按时定量用药,定期的进行血压自我监测和血糖血脂等自我监测工作。若以上指标未达标,则需要遵医嘱调节药物用量。向患者讲解擅自更改剂量的负面作用,提高患者的遵医嘱用药意识。若曾患有脑卒中等疾病,需要实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常用药为阿司匹林,用药目的是避免疾病复发。第八方面,重视脑中风的先兆性表现。若高危人群哈欠不断,则可能是因为脑部缺氧或缺血导致的呼吸中枢缺氧,进而诱发哈欠反射,这是脑中风的重要信号之一。若高危人群有流口水或是言语不清的情况,也可能是脑中风的发病前兆。一过性黑蒙是指眼前忽然性发黑,在短时间内又恢复正常,同时合并恶心呕吐等反应,此时需高度重视。此外,若高危人群同时存在视物模糊或是偏侧麻瘫等情况,也需要高度注意。
总之,脑中风的发病率和年龄、原发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尚无特效疗法。但临床认为积极预防可以明显降低其患病几率。因此,需要对高危人群普及脑中风的防治措施,降低该病的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