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力量,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对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开展情况从出发点、导向性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多缺乏积极性,科研工作脱离实际需求、缺乏服务性,科研的功利性导致科研工作缺乏延续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该文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剖析,结合协同创新的大背景,提出提升策略:完善制度建设,创造宽松有度的学术环境,增强科研的积极性;打造校企协同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高科研的服务性;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协同创新提高科研的延续性。
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素养 协同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b)-0000-00
高校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组成,其中,科学研究是高校服务社会、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实现教师专业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直是高职院校职能中最大的短板。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比重大,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持续性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启动实施,在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的氛围下,各省均随即启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旨在通过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医院、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协同创新模式,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1]。因此,开展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有极大的实际意义。该文通过分析医学科研工作的特点,总结高职医学院校当前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寻找制约科研发展的因素,提出协同创新背景下的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策略,以期提升高职医学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1医学科研工作的特点
医学科研与其他科学研究相比,存在3个不同:对象特殊、方法困难和内容复杂。医学科研的对象主要是人,属于最复杂的生命体,既具有一般的生理活动,又具有特色的精神活动,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因医学科研很难完全标准化研究对象,所以医学科研中有一般原理,但没有固定公式。医学科研的方法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可以直接利用和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向其施加各种试验因素,必要时甚至可以完全解体或粉碎,医学研究有道德伦理的要求,许多实验只能采取间接的模拟方法,即便如此,模拟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不仅存在较大的差异,只能作为对人体试验验证的一种参考,还必须严格遵循动物伦理要求。医学科研的内容十分复杂和庞大,对人体的生老病死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研究,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也要进行研究。
医学科研的三种基本特征使得医学科研中揭示生命现象本质和机理的基础研究需要长周期的实践和探索,且未知因素多、成功率低。醫学科研中的应用研究是在基础研究揭示的一般规律的指导下,为防治疾病、促进健康,获得新方法、新技术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但需要贴近临床实际。医学科研中的发展研究,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及实验知识的基础上,为推广新型药品、医用材料、诊断试剂盒 检查仪器等的创造性活动,往往所需经费多,并受生产或试用条件的限制。
医学科研的以上特点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必须有高度的科研热情,在掌握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沉住气静下心来开展科研工作;其次,医学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出发,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科研时必须讲求系统性和延续性。
2高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2.1科研工作缺乏积极性
高职医学院校多数由中专升格而来,学校中原有的教师本身学历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所以开展科研的意识不够、科研能力欠缺,他们认为教学才是主线,对科研重视不够,科研思路不够开阔,开展科研的出发点也仅仅是职称或者各类考核任务的需要,被迫开展科研的结果往往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新进的青年教师大多具备硕士研究生甚至更高的学历,受过一定的科研训练,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但是往往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课程教学不熟悉需要耗费较多精力,加之需要承担一定量的行政工作和担任班主任,这就导致他们在这样科研意识淡薄且功利性强的环境中,没有心思和时间静下来思考科研项目选题、产出科研成果,对专业的前沿动态无法及时关注和把握,久而久之,他们也认为高职院校不适合开展科研,思想懈怠、缺乏激情,结果就是随大流应付式开展科研,或苦于无法提高科研素养,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
2.2科研工作缺乏服务性
对接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发展趋势,发挥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服务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职院校是否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革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总体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高职院校在面向企事业提供技术服务上取得的成绩相比2018年有所提升,200余所高职院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500万元,但是仍有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尚未凸显,技术服务能力总体欠缺[2]。究其原因,是青年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医学院校工作,没有在一线卫生机构或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他们在课题选题的时候无法从临床实际或企业技术需求出发,与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脱节,导致产出的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实际应用或转化,往往在课题结题验收后就束之高阁,服务性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2.3 科研工作缺乏延续性
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体现在保持研究方向的一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衍生出相关的问题,并深入研究探讨,得到较为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然而,现在高职医学院校开展科研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存在浅尝辄止、中道而止的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开展科研的动机不纯,大部分青年教师是迫于职称或考核的压力,被动申请课题,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导致两种可能:课题选题往往浮于表面,研究成果粗制滥造、价值不大,更别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了;研究过程无法遵循科研的规律,急于求成,当课题耗费时间较长,无法快速产出成果时,往往半途而废,更改研究方向,转而寻找别的课题。这两种情况都导致科研方向不集中,多而分散,不利于保证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二是缺乏协同合作的团队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本科院校往往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与青年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带领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研究内容在大方向上一般保持一致,但是高职院校无法复制本科院校的模式,高职院校的科研往往是单打独斗。即便近年来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省、市、校级各个层面均开展相关的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创建工作,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仅仅停留在组成团队层面,大多是因专业相同而组建,课题申报和成果署名仅仅是挂名而已,团队成员之间的课题没有交叉,没有真正的分工协作,这导致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无法真正发挥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和高效协作能力,无法取得良好的系统性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的延续性差。
3高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现状,结合协同创新的大背景,提出提升策略:完善制度建设,创造宽松有度的学术环境,提高科研的积极性;打造校企协同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高科研的服务性;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协同创新提高科研的延续性。
3.1完善制度建设,创造宽松有度的政策环境
科研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学校的政策、制度保驾护航。学校需要及时跟进国家、省、市级的科研管理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建立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主要可以从催生内驱动力和引入外部动力这两个方面着手,扭转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功利性动机,提高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素养。
3.1.1建立科学的科研激励和评价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8月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学校应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遵循科研工作灵感瞬间性、路径不确定性的规律,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不让经费使用的繁琐占用了本该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3]。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除了在科研项目经费中提高间接费用比例,还应探索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科研项目资金激励引导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质量导向,从课题申报、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著作出版、科研获奖等方面出发,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层级给予不同的科研分奖励。设置重大贡献奖励基金,对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经费奖励和作为职称破格的条件。制定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从成果转化收益中分配一部分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组织。
3.1.2建立有效的科研指导制度
青年教师对于科研难的认知来源于自身科研素养的不足,因此,学校建立规范的科研指导制度来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很有必要。学校可以设置校外专家工作站,从校外合作的学校、医院、行业、企业中选聘一批有影响力的权威的专业带头人、学术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科研顾问专家,针对科研新动向、新技术、新工艺,面向青年教师定期开展线上或线下学术讲座、论坛、沙龙,针对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课题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请,面向青年教师定期开展培训和辅导,提高青年教师资料查找、数据分析、学术写作等科研基本能力,提升整体科研素养[4]。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高了,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1.3建立自由的科研交流制度
设置专门经费用于举办校内学术交流论坛、沙龙[5],鼓励科研骨干分享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成果,在校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访学、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来开拓学术视野;通过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来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热点,碰撞出新思路;通过外出参加科研相关培训班来提高科研基本素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了解行业、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避免课题选题与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脱节,提高科研工作的服务性。
3.2 打造校企协同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教育部2019年提出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键条件,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形式。高职医学院校通过打造校企协同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可以提高学校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服务性能,可以为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升提供培养基和载体。
對接区域行业重大需求,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平台主要是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或市级的科技创新平台。而这些平台因为对医院、行、企业实际需求不了解,建设内容大多集中在实验室基础研究方面,技术应用、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较少。并且,极少数高职院校拥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园等平台来开展中试试验,导致学校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基础实验环节。再加上中间试验环节转为生产力因为存在所需要时间和经费等投入较大的问题,存在相当大程度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和政府就更不重视中试环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之路。
因此,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与医院、企业建立良性的供需沟通方式,医院、企业应该及时将临床、生产实践中急需突破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给高校,供平台设定任务和科研人员选题时作为参考。政府应该发挥引导、服务、推动的优势职能,支持高职医学院校出台相关政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中试试验基金[6],鼓励学校教师围绕医院、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等应用型研究工作;支持组建高职医学院校为主体,医院、企业等多方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对接市场需求开展产品孵化,形成政校企一体的产学研用的科研创新机制[7],助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3.3 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与培养,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科研团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提高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培养,通过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优化团队的结构[8],形成知识共享、技术互补、协同合作的创新力量。青年教师可以在科研团队中汲取集体的智慧,提升自身科研综合素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科研团队建设与培养的切入点。
3.3.1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
科研团队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团队的管理方式、评价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科研团队的管理可以项目为导向,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通过对项目立项、实施和期满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实现項目管理模式。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团队的研究任务完成与否、成果转化情况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形成评价机制[9]。在考核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实行科研团队建设动态发展模式,对建设良好的团队给予奖励,并加大经费投入,培育重大特色项目,力争取得重大的成果,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没有完成建设任务、内部分工混乱的团队,限期整改,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3.2优化团队的结构
科研团队由团队带头人和若干团队成员组成。团队带头人在团队中主要发挥引领、统筹的作用,因此,团队带头人必须是在科研上具备敏锐的学术感知力、浑厚的科研实力,在管理统筹上具备突出的领导能力,能够号召团队成员朝着设定的研究任务、目标共同努力。此外,临床、企业背景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带头人的必备条件。考虑到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没有临床或企业工作的背景,可以采用双带头人的模式来满足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来自本校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和平台资源,来自医院、企业的技术带头人可以带来贴近临床实际或生产技术上的技术资源,达到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
3.3.3科研团队的团队成员组成也需仔细考量
群体的差异性与其创造性正相关,因此团队成员应该是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这样可以保证团队建设的正常运转,当面临解决复杂、非常规问题时,由拥有不同知识、技能和观点的个体组成的差异性群体会更加高效[10]。合理的科研团队组成应该是由来自不同背景的、具备不同专业或技术能力、具有一定梯度的年龄和职称,要采用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突出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年轻,精力较旺盛,能够作为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与实施者。从高职的性质出发,科研团队应该以应用型为主,高职医学院校的科研团队成员可由本校的专业教师和来自临床的医师、企业的技术骨干等组成,总人数无固定要求,可组建一个大团队,双带头人统领全局,再根据项目的不同和任务的分工,内部组成几个4~6人的小团队,也可以是小团队,主要开展比较专、精的科研创新工作。
4结语
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和挑战,构建有利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协同合作,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目的,进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EB/OL].(2012-03-15)[2021-9-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2011jh/201203/t20120315_172765.html.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锦诚研究院.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5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法[2021]32号)[EB/OL].(2021-08-13)[2021-09-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13/content_5631102.htm.
[4] 杨清.生态位理论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评估及优化[J].教育评论,2021(10):131-137.
[5] 赵美霞,杨宁,田新强,等.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1):50-54.
[6] 陈路,刘鸿程,黄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6):9-12.
[7] 陆建荣,王登怡.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青年教师的机制探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8):159-160.
[8] 陈婷.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3):67-71.
[9] 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3-56.
[10] 杨云香.科研团队成员差异互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128-131.
项目基金: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协同创新背景下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S1708B)。
作者简介:汤燕虾(1991—),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