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翰
歌舞如何成为印度电影中的典型意象
民族传统与歌舞发展
印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的日常。对于印度人来说,音乐与舞蹈是烙刻在骨血中的艺术。印度人迄今为止都秉承着一个固有的想法,即跳舞是世界上最高雅的行为,而他们是将歌曲舞蹈融入自己民族文化与生活中的典型代表。他们高兴时跳舞,悲伤时跳舞,遇到重大节日的时候跳舞,吃完饭也跳舞,无论悲喜都通过舞蹈来表达,这与我国当前较为火热的“广场舞”不同,印度舞蹈是被印度人发自内心地当成一种日常表达方式来进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在印度,歌舞早已成为一种广为印度人信奉的文化,是其生活方式的特点之一。
印度宗教随着印度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渗透到印度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印度人思维观念的塑造与生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信徒数量最为庞大的教派当属印度教,歌舞观念则是该教派宗教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经过了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也仍然被印度人民奉为“金科玉律”。印度舞蹈起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宗教的信仰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印度舞蹈就是在祭祀的各种仪式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例如,每天傍晚都会发生在印度恒河河畔的夜祭仪式,据传过去的一千年里,该祭祀仪式从未有过中断。印度人民出于对恒河虔诚的信仰,每日都会在恒河沿岸的大小城市举行仪式,届时,身着华丽服装的祭祀师会在悠扬的伴奏声中背诵经文,其中被称为“印度之光”的城市瓦拉纳希所举办的祭祀仪式最为壮观。
歌舞在印度的地位可通过神像窥见一斑。由于印度是一个信奉神的国度,因此不同类型的神像在印度各地区极为常见。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Shiva)”是印度最常见的神像之一,被印度人称为“舞神”,其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极其尊贵的地位。湿婆能呈现出各种奇谲怪诞的相貌,其中所谓的“舞王相”便是湿婆幻化成的相貌之一。大神湿婆之所以拥有现如今崇高的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印度人认为舞蹈就是由多才多艺的大神湿婆创造的,湿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据记载,湿婆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两大类型,其舞蹈既意味着死亡也代表着重生,因此印度人始终坚定地相信湿婆会通过舞蹈来施展其法力。在印度人看来,与大神湿婆沟通的方法也很简单,即用其施展法力的方式——跳舞。世人广为熟知的湿婆神一腿独立、双手侧合的“傩陀罗伽”舞姿,便是其最主要的标志性造型[ 1 ]。
印度舞蹈有其明显的特点——手部姿势变化无穷,肢体语言极其丰富。印度舞蹈最讲究的莫过于手、眼、心、意四方面的统一,无论是舞蹈中的各种姿势和造型,还是首、颈、臂、腿、脚之间的完美配合,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姿态都美到令人移不开眼。印度舞蹈的服饰向来以明丽的色调为主,其中鲜艳的红色、耀眼的蓝色以及明亮的黄色最受欢迎,相比之下,较为朴素平淡的黑白色则几乎无人问津。跳舞的人也会扮上精致绝美的妆容,在腕间、颈部、腰间等裸露部位佩戴上精致的饰品,让其随着舞者的翩翩起舞而摇曳晃动。这些因素对印度舞蹈本身而言更像是一种点缀。
印度电影的一种境界就体现在当舞者跳舞时,其不仅仅是盲目地完成几个不重复的动作以满足观众对于观赏性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是将眼神、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等动作元素结合为一体,利用跳舞来表达自身的所想所感,进而让观众通过肢体的表达猜测舞者内心的想法,这是印度舞蹈的一种崇高境界[ 2 ]。从舞蹈的类型来看,印度舞分为民间舞蹈、电影舞蹈以及古典舞,这些舞种皆从印度传统的舞蹈发展而来,在今天被人们广泛接纳和喜爱。
歌舞元素如何成为印度电影中的典型意象
1.歌舞文化传统在电影中的延续
印度的歌舞文化赋予了印度电影别样的灵魂,从而使印度电影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事实上,印度电影最早起源于歌舞,换句话说,就是印度的歌舞文化奠定了印度电影的整体基调与文化底蕴。印度电影的起源深受西方影视文化的影響,西方影视文化起源的重要题材之一就是歌舞,他们后来将歌舞编排成剧目并通过荧幕进行放映,而印度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就是以歌舞剧的形式搬上大荧幕的,其一经展演便大获成功,获得了印度国民的一致好评。自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引入印度后,歌舞片在电影发展中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阿德什尔·伊拉尼导演的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兰》曾在孟买轰动一时,其在电影中穿插了十支歌舞,正式确定了印度歌舞片的经典模式。歌舞片的典型制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为之后印度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歌舞艺术与电影媒介的融合
从视听角度来看,歌舞艺术与电影媒介有着天然的关联。因与传统舞蹈艺术结合,印度电影中的歌曲往往属于流行化的民族音乐,这些音乐一方面和舞蹈浑然一体,另一方面又成了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内容,表达了舞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倾诉欲望。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印度舞蹈具有天然的艺术美感,这对观众而言是一场视觉盛宴,观众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电影的叙事中;歌舞艺术表达所遵从的线性时间逻辑与电影表达的线性逻辑一致,这些都为歌舞艺术与电影媒介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印度故事片的年产量仍旧保持在700部左右,而其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剩下的200多部中也有一大部分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歌舞场面的陈迹[ 3 ]。
当下我们所看到的印度电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故事化情节,剪去了故意为歌舞而歌舞的冗长表演,逐渐形成了既紧凑又富有特色的电影风格,这是歌舞艺术与电影艺术为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创新性尝试。事实表明,这样的尝试也的确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走出了“半亩方塘”,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近几年,在国内外院线上映的数部印度影片,如《摔跤吧,爸爸》《国际巨星》《起跑线》和《最初的梦想》等,均在亚欧大陆收获了较为不错的口碑。
歌舞元素的叙事功能分析
印度电影的“马沙拉”叙事模式
印度电影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为“马沙拉(masala)”的叙事模式。马沙拉是一种世界闻名的咖喱调料,由各种香料混合而成,香味浓郁醇厚,其不仅是印度人的最爱,在国际上也备受欢迎。印度电影的特点是将甜蜜的爱情故事、凶残的打斗场面加以欢腾的歌舞、滑稽的表演和奇幻的想象,甚至是相互矛盾和排斥的元素熔于一炉,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电影[ 4 ]。这种具有馥郁、浓烈气息的电影观感是多样化视听元素的融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歌舞元素。
歌舞元素的运用与表现特征
1.梦幻虚构的舞台化表演
舞台化的表演是歌舞艺术化的极致体现。从印度电影歌舞场景化设置来看,绚丽色彩的搭配、精致场景的搭建、灯光的运用,以及多样化的视觉元素营造出了梦幻般的歌舞场面。印度的歌舞总能通过富有印度民族风情的音乐、舞者复杂深邃而又多情的眼神、眉宇之间的朱砂和曼妙的舞姿、华丽的服饰以及摇曳的缀饰营造出难以名状的性感与多情。
对于舞台化表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便是《宝莱坞生死恋》(DEVDAS)。这部影片中的绝大部分镜头是在夜晚奢华的屋顶式建筑内完成的,这样一部斥巨资1050万美元打造成的大成本歌舞片,无论是影片中在精致灯火衬托下的模糊剪影、建筑内部的绚丽装饰,还是华美的具有浓郁印度色彩的服装,无一不让观众沉浸在印度影片塑造的梦幻氛围中。这部电影的舞蹈场景既吸收了国外歌舞片的舞台艺术设计风格,同时也继承了传统印度电影歌舞360度全景机位的视觉呈现方式,是舞台化表演的绝佳呈现。
2.一种典型的戏剧化呈现
就拿《宝莱坞生死恋》这部家喻户晓的印度电影来说,除去影片开头的三分钟“报幕”时间,从电影的第四分钟开始,明快活泼的经典印度音乐旋律配合着一镜到底的镜头语言,在电影人物交替小跑走路的肢体动作引领下,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且整个影视镜头持续了近两分钟。本以为到这里便可告一段落的音乐,却紧接着引领了电影的第一段齐声歌唱,中景下的七个影片人物紧紧相拥,高声歌唱,直接将氛围渲染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令人眼花缭乱、既囊括歌舞又包含情节的开场演绎耗时五分钟。观众还未从上一段歌舞表演中回过神来,影片中的母亲便告诉女主其心上人德夫达斯将要回国的消息,于是又一段长达五分钟的以女主的近景和全景为中心的歌舞便开始了。与影片开篇歌舞形式相似的是,在该片段中精心设计的转场,配合着恰到好处的运镜以及不时的慢动作,将女主的喜悦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整部影片中,这一段歌舞可以堪称印度电影中经典歌舞片段的代表。除此之外,印度人引为经典的《大篷车》、一度风靡东南亚的《迪斯科舞星》、70年代末在中国产生轰动的《流浪者》以及数十年来被人留恋和追忆的《海誓山盟》等,这些经典的电影一遍又一遍地向世界展示了印度特有的歌舞文化,使不同时代的人,前仆后继地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赶来,试图从印度电影中窥得印度歌舞文化的一角。
3.一种独特的情绪化描绘
在视听元素对故事进行艺术化表达的过程中,叙事是最基础的功能,在叙事之外,抒情和写意是两个重要方面。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元素在对人物情感的呈现上,有着近乎夸张但又极其细腻的描绘。印度舞蹈的主要表现是手语变化多端,舞者可以用单手做出28种姿势,用双手可以做出24种姿势,这些不同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七情六欲甚至是自然风景[ 5 ]。这些丰富的手语和肢体动作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内涵。
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以群舞的呈现为主,在传达人物情绪过程时,往往起到放大的功能。对印度人来说,单人舞在荧幕上的演绎虽然表达细腻,能够使镜头更好地聚焦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但在氛围的营造方面却远远不够,难以使观众感到震撼并产生共情。群舞的场面往往更加恢弘庞大,无论是情绪的渲染还是对观众积极性的调动,都是绝佳的选择。即使选择了群舞的表达方式,印度人也会通过特写以及近景的镜头语言推动剧情的发展,绝不逊色于单人舞演绎带来的效果。
对印度电影中歌舞元素的探析,其实是对印度文化本身的一种寻访。在这种极具形式感的艺术形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对宗教的虔诚、永远散发着的热情、在神话想象中漂浮着的浪漫以及无法想象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些都是电影媒介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印度电影有今天的成就的确不易,在完美地体现歌舞文化的同时也将电影拍得有深度、有内容。虽然现如今印度的歌舞文化已经完美地融入了印度电影中,但其实这样的成就也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上下求索的漫长过程。这样一个始于歌舞却不止于歌舞的印度新概念电影,已经发展为现如今稳定的民族电影模式,成为印度电影不能割舍的民族元素,是印度电影的典型代表[ 6 ]。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能让我们窥探到印度这个古老民族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踏上那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当我们坐在一个透风的蹦蹦车上,穿梭在印度的街道上,相信我们会面对一切可能会遇到的当地特有风景:各种各样的香料、调料、水果甚至牛粪的味道漂浮在空气中,被风带到我们的面前;充满咖喱味的声音也进来了;甚至一头牛慢悠悠地朝我们走来,路边的狗在酣睡或者抬头看我们一眼然后继续酣睡。当这所有的一切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对印度,也许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江东.印度舞蹈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朱杰,陈晶煜.印度歌舞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以电影《德芙达斯》为例[J].北方音乐,2013(08):59-60.
[3]鲍玉珩,钟大丰,胡楠.亚洲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J].电影评介,2008(01):5-8.
[4]侯君奕.论印度电影对歌舞元素的坚守和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0):47-49.
[5]王刚.探讨印度電影中的舞蹈[J].电影文学,2011(04):128-129.
[6]董校宇.印度电影音乐特征[J].商,2013(1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