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音乐创作探讨

2022-05-13 05:37曲政一
文化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乐段乐句

曲政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舞蹈史诗这一艺术体裁获得了新的成长空间,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经典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先是以表现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为主题而创作的《东方红》,接着是以展现中国革命历程为主题的《中国革命之歌》,再之后是为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复兴之路》,之后又出现了以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求索为主线的《西柏坡》。这些音乐舞蹈史诗作品除了体现出高度的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还有着深刻的艺术价值和音乐鉴赏价值。因而,对其曲式和配乐等进行探究能够为今后国内的音乐创作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西柏坡》全剧包含七个章节,汇聚了美声、民间小调、合奏乐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一种通俗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将那段历史岁月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本文选取了《西柏坡》这一剧作,对其音乐创作进行细致分析,探索该作品所展现出的艺术性。

音乐舞蹈史诗相关概念分析

音乐舞蹈史诗

音乐舞蹈史詩是一种将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的艺术体裁,将剧作品所要表达的主线内容和时代旋律贯穿于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以一种艺术性的手法和形式展现特定的历史年代。由此可见,音乐舞蹈史诗作为一种全面性很强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突出的概括性,其运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达手法将关键历史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鉴于音乐舞蹈史诗主要靠音乐和舞蹈这些艺术形式来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因而,必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乐律和曲调进行创作,使歌曲和舞蹈可以直观地体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音乐舞蹈史诗的发展历程

现阶段,对音乐舞蹈史诗的研究通常都将《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作为音乐舞蹈史诗的开篇之作,这部剧作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歌曲、舞蹈、朗诵等方式来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腾的场面,其以富有韵律的曲调和辉煌磅礴的舞台表现力深入人心。在此剧作的影响之下,文艺部门和相关机构又组织创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东方红》规模浩大,单单是合唱环节就有数千人参与,舞蹈项目也有数百人参加,极其富有舞台表现力,不仅展示了建设时期国家的繁荣景象,也将音乐史诗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到了时代的制高点。

进入新世纪,《复兴之路》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相比前述作品,《复兴之路》将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曲调的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汇聚了大量音乐剧作家、舞蹈名家和谱曲人的音乐才华。而且,将多样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和审美艺术共同糅合到音乐创作中,并不只是对音乐和舞蹈曲目进行设计,还以交响乐的形式对其中很多内容进行了加工,从而表现出恢宏气势。

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是近几年来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音乐舞蹈史诗作品,这部作品以纪念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为创作背景,在曲目编排上非常考究,并且创造性地对民俗乐曲和现代乐章进行了整合,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提升了作品的受众度。《西柏坡》在曲调选取方面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了音乐史诗的主旨和本质。

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音乐创作研究

《西柏坡》共包含八部原创作品,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本文选取了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明显风格和代表性意义的两部作品——《攻克石门》和《进京赶考》进行探析。

独唱曲目《攻克石门》

《西柏坡》无论是从歌词还是从曲调编排上都非常具有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风格特色不同于其他部分的内容,虽缺少文学色彩和雅致的曲调,但却更加生动地反映出了在战争岁月中战士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当时残酷的战争景象。

《攻克石门》从属于第三章的内容,开场便利用小号感受战争年代的残酷和激烈,并引用侦察机在头顶徘徊声音、硝烟吹散的声音以及烟尘滚滚的战争场面。在曲式方面难度较大,尽管引子的内容比较少,但正是通过这短小精练的曲调呈现出了军队作战的灿烂史诗,除此之外,主要选取了双管、云锣、梆子、筝等配乐器材。仅仅是A乐段,就包括了三个乐句,为了更详尽分析这一曲目的内容,本文按照乐句顺序进行分析。

在A乐段中,首先在第一段乐句中,可以利用三和弦将其进行分割,使乐句在形式上更加独特,从第三拍开始将音阶下调,以石门封锁展现其雄伟壮丽。在接下来的小节中,将低音向上进行调节,搭配上相应的唱段,描绘祖国的山川秀丽。第三小节则利用了大量的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对乐句进行充实。在下一段乐句中,对原来的音弦进行了四次切分处理,以此来突显出“掀”字的生动性,通过这种曲调上的起承转合,以及小号、大号、长笛等乐器的相互连接组合,赋予乐句整体上的一体性。最后,在第三段乐句中一改前两段乐句的风格,在音符上选择四分和八分音符重新调整乐句的整体韵律。

A段以单音重复进行收尾,将整首乐曲带入了B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乐句,分属于两个不同类型。第一段乐句在创作中主要采用了音阶的升降和弦位的切分手法,而第二段乐句则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微调,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上调三度。相比较而言,B段内容更具独特性,在对音乐的叙述上也增添了些许畅快感。C乐段中的乐句整体风格上趋于一致,音质比较轻松、利落,在旋律上则更加注重起承转折,使其与上一个乐段形成了强烈反差。

独唱曲目《进京赶考》

《进京赶考》是对《西柏坡》音乐舞蹈史诗主旨内容的细致刻画,在革命事业马上就要迎来胜利的前夕,党的领导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逻辑思路。因此,将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比喻成“进京赶考”,正是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决心和信念。

这篇曲目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使用单三部曲式。引子部分利用和声的变化以及曲调的转变奠定了整篇曲目的风格特点,将党的豪情壮志和蓬勃自信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子结束后,以两个音阶的调和开启了乐曲的A乐段内容,这一乐段内容总体上由四部分组成,在延续引子情感风格的基础上,选材上做了进一步改变。整体内容虽然在韵律上保持一致,但是对每一小节内容结束音的主调进行了差异性处理,每个乐句的材料选择看似毫无关联,却都在结束音的交叉级做了一致的调整,将整个乐句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B乐段的内容和前一乐段的内容具有相似性,首先是乐段都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并且都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具体来讲,第一乐句是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细致性切入,第二至第四乐句则是在新内容确定后基于前一乐段的主旋律进行了深入推进。其次,在乐器的选取上,也一改以往的风格,加入了现代音乐中的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并做了和声处理。最后,在乐段结尾的最后一个乐句上进行了开放性创作,为下一个乐段做铺垫。

C乐段更强调乐曲的连续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副歌部分,副歌部分的乐句承接了引子的内容,对第一乐句进行了承接,并在第二乐句的收尾处将曲调重新调整到主体内容的旋律上。其次,第二部分内容又再次回到了对引子内容的叙述上,而且还对B乐段的内容进行了重复。

《西柏坡》音乐创作的艺术性

丰富的乐器种类

音乐作品的成功不仅需要对原素材进行精心筛选,更要对曲目的编排和乐器的搭配深入斟酌。任何乐曲的创作都不可能只用到一种乐器,而是在掌握了各种乐器的特点和效果的基础上,对各种乐器进行搭配组合,充分呈现出乐曲所要抒发的情思,并且使乐曲的曲调和旋律等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在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的音乐创作中,就能看到各种乐器的搭配,例如:在展现农民得到土地的欢喜情绪时,音乐创作者采取了将长笛、小号等乐器搭配组合的方式抒发了乐曲中蕴含着的兴奋、喜悦之情,曲调充分还原了当时的年代特征,提升了观众的代入感。众所周知,西柏坡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小山村,主要建筑以土屋为主,整个地区被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围绕,而短笛、手风琴、琵琶的融入,再辅之以其他管弦乐器能够充分展现出西柏坡的风土人情。

此外,《西柏坡》还对脚本的基调和曲调做了改变,使主旋律更加厚重、深沉,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俗乐器的搭配将音乐的主旋律推向了顶峰。但是,在《进京赶考》这一曲目中,为了表现党继续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准备和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历史时期,突破了只使用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将吉他、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引入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用新的元素表现了我党在迎接新的历史篇章的进程中所展现出的新风貌。

具有民族特色的曲调

《西柏坡》在音乐创作中,对曲调的选取突出表现了地方民族特色,而这离不开采风。采风是指创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切身投入到当地的实际生活中,对该地区的民俗风貌、乡土人情进行细致考察,深入体会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西柏坡》在进行曲调选取时强调对西柏坡整体特色的把握,也就是说不仅要体现这一地区的地理风貌,还要挖掘蕴含其中的红色革命精神。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每个民族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这也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因此,音乐的创作也不能脱离特定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西柏坡民风淳厚,由此孕育出了朴实、纯粹的音乐曲调,但是真正赋予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灵魂的却是音乐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广为流传,为大众所接受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说,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主要包括以下兩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西柏坡》中包含的曲目和舞蹈所展现的内容都是基于西柏坡的风土人情进行编排和创作的;另一方面,《西柏坡》中乐曲的韵律和声调的选择都是以展现西柏坡的民俗风貌为目的的。例如,在《酸枣刺》中描述孩童打闹的氛围时,整体旋律奠定在轻快、愉悦的基调上,展现了当地乡民的“民族性”。

唯美的意境创造

通常来讲,意境是对古诗词的主旨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进行研究所用到的词汇,目的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赋予观者,让其能真实地感受到情感的蕴意,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讲解,更能激发观者的兴趣与爱好。从艺术层面来讲,意境给大众带来的情感冲击要远胜于文字或者歌词本身带来的主观感受。

而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对作品意境的表达主要表现在歌词的创作上,通过对剧作中出现的歌词的详细研读,可以切身感受到其表达的深刻意境。例如,在序曲的歌词中,音乐创作者就利用高度凝练,且富有感召力的歌词,向观众展示西柏坡的地理风貌和西柏坡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在有限的篇幅内,创作者仅仅用了十八个字符,就将西柏坡的地势险峻、气势磅礴赫然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对其形成大体的印象。接下来,通过对共产党人在这座神圣的革命根据地的奋斗历史展现西柏坡在中国革命中占据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在结尾处,歌词以一种极其富有感召力的方式歌颂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综合以上分析,音乐舞蹈史诗作为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体裁,通常是以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现特定历史年代或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舞蹈史诗主要有《人民胜利万岁》《东方红》《复兴之路》以及《西柏坡》,而本文则选择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剧作的音乐创作及其所展现的艺术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体裁的艺术创作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尹佳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舞蹈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陈梦秋.从《东方红》到《奋斗吧 中华儿女》——四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作品阐释[J].尚舞,2021(17):120-122.

[3]吕微.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艺术性阐释[J].参花(下),2021(08):106-107.

[4]邓博.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中编曲设计对艺术形象塑造的影响[J].艺术品鉴,2020(20):111-112+158.

[5]孙玥.从情感认同到视觉审美——《东方红》与《复兴之路》的身体组织方式与审美政治效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3):47-51.

【课题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音乐文化研究”(编号:20210201501)。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分析
从艺术欣赏角度初探成都永陵
仪式 音乐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