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困扰:止于思考的学习,望而却步的创新

2022-05-13 00:23曹霁
教育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体育思维教师

曹霁

当语文有了固定答案

仲六军 中学语文教师

语文学科本来应该是发散的、充满激情的,但在长期的应试思维影响下,学生会选择通过“模式化”训练快速提升分数。每次在答卷中,我们都会看到“怀才不遇”“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固定化的回答,学生只要按照这个“标准答案”写就能得分,所以他们不会再仔细思考文本的情感表达,也不愿花时间走进一段历史去感受情感和文化。模式化、僵化、惰化,这些都是学生亟待改变的学习状态,但首先要改变的还是教育者的意识和教育行为。

虽然各学科已经在核心素养和新课标中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关要求,但教师对创新思维的理解还不深入、不透彻,因为当下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还处在看重成绩的阶段,教师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考试成绩上。因此,当下整体的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机制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束缚很大,导向性也不是很好。虽说“双减”已经“正在进行时”,但教育“内卷”的现象还是很严重,每天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无暇思考,更何谈创新呢?

学生为什么不思考了

杨景霞 小学英语教师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学生是活泼的、好奇的,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涉及一些灵活开放的问题时,课堂上举手回答的人寥寥无几。越到高年级,学生越“安于课堂”,大部分学生只是等着教师给他们“灌输知识”,缺少质疑的精神。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求甚解,不愿意动脑筋思考,更不会把英语当成语言工具去灵活运用,而只是当成“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求知欲和迁移运用能力不强。比如英语中的地点表达是由小到大的,对于这类与汉语的“不同”,学生往往不会提出质疑,更不会思考“为什么”,自然也就不能理解语言差异背后的逻辑和文化,所以真正使用的时候就容易错。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教育中灌输“权威”思想——教师是权威的,课本是权威的,家长是权威的,甚至连学习好的同学也是权威的……久而久之,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都会下降。其实我们也很想改变这个现状,但很多教师本身就是在“填鸭式”和“权威型”的课堂接受教育的,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不会写诗的学生

王杨军 中学语文教师

我最有感触的是在一次阅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让学生以“成长”为题创作一首诗歌,结果几乎大半个年级的学生都写了“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诗歌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表达形式,讲求的是用意象表达情感,初中生依旧用着小学时期积累的模板化比喻来创作,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这简直是可怕的“教育灾难”。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厚积薄发。就拿创作来说,学生要从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中生发自己的思考,可每次当我们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拓展阅读时,学生们往往兴致不高,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提升考试技巧、背课文这些“捷径”上。虽然这些捷径可能会帮助他们考出高分,但这样急功近利的想法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使学习浮于表面。每次文体不限的命题写作中,学生们交上来的都是记叙文,不会有人想到去写一封信、一则寻人启事或一首诗歌,教师也习惯于让学生“稳中求胜”,殊不知这样做的代价是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失去了探索和尝试的勇气。

画纸不是复印机

胡亮 小学美术教师

从美术学科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表现主要为不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对于艺术的理解单一和片面,不论是造型表现还是设计制作,都更习惯采用已有经验,按部就班地完成美术作业,并且期待获得很明确的方法步骤指导。

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对艺术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和突破性理解两个方面,是情绪和情感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然而在現实中,家长们更追求对孩子绘画功底的培养,还总是以自己的既有经验要求孩子“这里画个太阳”“那里画只鸟”……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艺术是一门语言,有很多运用的形式,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突破技术难关去更好地表达,而不是教给他们应该表达什么。

实验的意义是什么

谢海波 中学化学教师

创新思维培养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是思维形成的前提。但是在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他们基本都是模仿课本的装置简单换个仪器就算“完成任务”了,并不能举一反三地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几乎体现不出学生自己的探究。对于化学来说,最有趣的就是物质的千变万化,若学生总是因循守旧,遇到新颖灵活的题目就不会解答了,在日常生活或者班级活动中也不会变通,总是保持一个模式思考、做事,那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了。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创新精神,习惯拿来主义,甚至自身都疲于思考和探索,育人目标也不够完善,无法引领学生创新。在阅卷中,教师希望得到的是中规中矩的“标准答案”,个别“特尖生”采用特殊的方法解题甚至还会被误判,这也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了僵化的学习思路,失去了思考的热情。

僵化的头脑和身体

黄少虎 中学体育教师

在体育学习中,我观察到学生缺少“批判性”,总是全盘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或网络上的训练教程,没有大胆批判、努力求证的勇气和动力;缺少“创新性”,不会进行个性化、有实效的锻炼,找出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锻炼内容、项目、方法、强度等;缺少“主动性”,基本都是被动地跟练、应试,无法享受体育的乐趣;缺少“想象力”,无法采用开放性思维进行知识迁移、技能整合、拓展运用。

很多人觉得体育和创新思维培养联系甚微,实则不然。体育能以一种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培养其批判性、创新性、主动性、想象力,如让学生给自己开“运动处方”,自己编排体操,通过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智慧体育,让学生自主创设体育情境,但现实中学生往往不乐于挑战新事物,习惯依赖教师和科技完成“任务”,有的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一次运动会,这让体育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思维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们的“体育梦”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