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在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养,是中国教育的应有之义。
创新思维作为创新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否定思维、替代思维、直觉思维等。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近年来,我国非常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将实践创新列为中国学生发展六项核心素养之一。前不久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凸显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就当下而言,我国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现状不容乐观——
“越到高年级,学生越‘安于课堂,大部分学生只是等着教师给他们‘灌输知识,缺少质疑的精神。”
“每次文体不限的命题写作中,学生们交上来的都是记叙文,不会有人想到去写一封信、一则寻人启事或一首诗歌。”
“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学生不会进行有效的改良,基本都是模仿課本的装置简单换个仪器就算了,不能举一反三。”
……
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当下创新思维培养的痛点、难点和价值何在?中小学校在创新思维培养实践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突破?本期“专题报道”聚焦以上问题,就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