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故我在

2022-05-12 06:47编译传植
世界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轴突髓鞘心智

编译 传植

生命伊始显然不存在词语。生命的轨迹不断前行在没有词语或思想、没有感受或判断、没有心智或意识的世界。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宇宙很单一,恰恰相反,生命在40亿年前诞生之初便很复杂。

原初的生命有机体走上不同的道路。我想象通向我们人类的一支生命史,可以分为三个不同而连续的进化阶段。一般意义上来说,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存在(being),第二阶段由感受(feeling)主宰,第三阶段可定义为认知(knowing)。

我认为如果生物要能够感受,其器官需要发展出一些特征。它们必须是多细胞的,且具有分化的器官系统。说得复杂些,器官中需要产生一个内在生命过程和应对外部环境的自然调节器,称作神经系统。拥有神经系统的有机体能做些什么?相当之多。

神经系统使复杂的运动形式成为可能,甚至步入了全新的领域——产生心智。感受是心智现象诞生的早期表现之一,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生物拥有感受能力意味着能够在各自的心智中呈现出自我机体的状态(此时的机体专注于调节内部维持生命的器官的功能):进食、饮水和排泄;恐惧或愤怒,厌恶或轻蔑中做出防御姿态;通过合作、冲突等进行社会协调行为;表达繁盛、欢愉和喜悦;进行与生殖相关的行为。

感受给有机体带来自我生命的体验。感受为其拥有者特意提供了一种生命成功与否的量化评价,为生命的质量打上一个天然等第——生命是快乐还是悲伤,是轻松还是紧张。这种全新的信息弥足珍贵,是仅仅满足于“存在”阶段的有机体无法获得的。

我们不难想象感受对创造“自我”的重要性。对自我的思考这一心理过程由有机体的状态激活,锚定身体框架(由肌肉和骨骼结构组成),最终被感觉通道(譬如视觉和听觉)提供的全局观引导。

奇特的是,每种感受系统本身都是不存在意识体验的。譬如说视觉系统中,我们通过视网膜、视觉通路和视觉皮质描绘了外在世界的图像,提供各异而清晰的视觉图像。但只有存在、感受和认知这三种进程都存在时,图像才能和有机体发生关联,这时有机体被提供图像并被置身其中。这时所谓体验得以出现。

这一崭新而重要的生理过程出现后,其发展道路更是异乎寻常。一旦经验开始同记忆、感受和意识相联结,有机体便能够维持一种或多或少详尽的,有关与他人交互、与环境交互的生活史,简单来说便是存在于每个有机体中的个体的生命史,甚至可以说同人格的形成有相似之处。

感受的起点

感受的进化史可能开始于某一有机体中化学物质和早期版本的神经系统间“羞怯”的对话。在比人类简单的生命中,这种交换会产生一种总体而概括性的适宜或是不适感,而不会产生精细而分等级的感受,更不会有像是局部疼痛的复杂感受。但这种进步也是巨大的。这种羞怯的开端为每种生物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或是去向何方的精微建议。这种全新而弥足珍贵的行为出现在了生命史中:物理性的有机体开始出现对应的心理过程。

关注你的感官 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相信:自我是根植于身体内部并起源于感觉通路(譬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情感变化开始出现在生命有机体内部,产生了模糊而难解、难以描述或定位的感受。这一过程被描述为“原生感受”。而作为对比的“成熟感受”则提供了生动而明确的“内部”感受——来自心、肺和肠等内脏——以及它们产生的如搏动、呼吸和收缩的动作。

局部疼痛这类感受会是剧烈和明确的。但不要误会:无论模糊、粗略或精确的感受都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它们将重要的知识紧紧根植于心智之流中。肌肉紧张还是放松?胃饱还是空?心脏跳动严格规律,还是错过了几拍?呼吸轻松还是费力?肩膀是否疼痛?我们拥有感受的主权,便能知道这些状态,这些信息对掌控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如何获取这些知识?我们“感受”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仅仅是“感知”世界上的物体?我们何以感受,而不仅仅停留于感知?

首先,我们的任何感受都基于我们的内在状态。我们并不“感受”周围的家具或景观。我们感知景观和家具,感知会引起情感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感受。我们体验这种“情感性的感受”甚至有所感叹——多么美丽的景观和舒适的椅子。

在正确的语义上,我们“真正”感受的是我们自己这个有机体的部分或整体每时每刻发生了什么。有机体的运行是否平稳顺畅,是否疲劳?我认为这种感受是内稳态的,它们作为直接的信息来源,告知我们有机体是否按照内稳态的需求运行,具体来说便是对生命和生存有益与否。

感受的存在依赖于神经系统和我们的内在环境具有的直接联系,反之亦然。神经系统可以说是直接“触碰”有机体的内部所有角落,并且被它们“触碰”反馈回来。内在环境在神经系统面前暴露无遗,而神经系统所拥有的对内部的直接联结,构成了内感受(用于描述我们对内部脏器的感知)的独特性。内感受与对肌肉骨骼系统的感知(本体感受)不同,也与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外感受)不同。内感受并不仅仅是感知,而是一种混合的进程。我们当然可以运用词语描述感受的体验,但我们并不需要词语作为媒介去感受。

化学物质协奏曲

现在让我们准备好潜入神秘的感受世界。感受的深层机制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整个内稳态调节的化学过程。如果量化感受的质量和强度,即效价,就需要探索内部的分子、受体和行为。

化学物质的协奏曲完成这份工作的机制是相当神奇的。特定的分子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产生特定的行为。这些行为则构成了维持生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行为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些行为只是更重要的整体动态的一部分,它负责控制特定有机体的生命。这些还容易理解,但难解的是分子和受体所产生的行为如何在我们的主观体验上形成感受的“萌芽”,更不必说感受的“质量”了。

实际上,感受和被感受之物近在咫尺。由于身体结构和神经系统间卓绝而紧密的交互过程,感受会混合着我们感知的事物和事件。这种紧密性本身来自身体传输至神经系统的信号系统的奇特性,这一系统正是内感受系统。感受给有机体带来自我生命的体验。

内感受的第一个奇特性是,在大部分内感受神经元中普遍缺乏髓鞘绝缘层。典型的神经元有一个细胞体和一个轴突,后者是形成突触的“电缆”。突触会连着下一个负责传递或拒绝其活动的神经元,最终神经元得以放电或沉默。

髓鞘则是轴突电缆的绝缘层,防止其接触外源性的化学和生物电信号。缺少髓鞘则意味着轴突周围的分子会接触并改变其发放的电位。同时让其他的神经元在轴突周围形成突触样连接,而不仅仅局限于神经元突触,产生所谓非突触信号。这导致神经元信号不纯净,信号并不真正从作为其“宿主”的机体中来。作为对比,大部分神经元及其网络有髓鞘包围轴突形成绝缘层以避免周围环境的干扰。

内感受的另一个奇特性在于,缺少通常将神经元活动和血流分隔开来的屏障。这种屏障被称作血-脑屏障(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神经屏障(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缺少这种屏障在和内感受过程相关的脑区中尤其突出,譬如在脊柱和脑干神经节中,循环系统中的分子能够和神经元细胞体直接接触。

这些奇特性带来的结果相当显著。缺少髓鞘绝缘层和血-脑屏障使来自身体的信号直接和神经元信号发生交互。因此内感受绝不能仅仅看作简单的机体在神经系统中的感知呈现,而应看作一种广泛的信号混合体。

意识的诞生

当描述我们如何意识到一个特定的场景时,需要将一定数量该场景的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但没有理由认为仅仅这种整合过程(无论其内容多么丰富)就能够产生意识。心理内容不断整合,基于大量流动的形象材料,产生了更大规模的意识材料,但我怀疑单单将这些内容“绑在一起”是否就能解释意识如何产生。将心理内容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并不会产生意识。我认为这种整合的结果只是心理领域规模的扩大。

真正产生意识的是当心智之流中逐渐累积一类知识:有机体是心智的主人。让我的心理内容中出现意识的是认识到“我”是当下心理结构的主人。这种从属关系的知识可以从特定显然的事实中获得,但更加直接的获取方式是内稳态的感受。内稳态的感受能够简单、自然而即刻地按需将身体和心智明确地一致化,而不需要额外的推理或是计算。

目前的意识研究中,被哲学家戴维•查默斯(David Chalmers)在文献中称为“难题”的主要问题,用他的话来说是:为何以及何以从脑内的物理过程中产生意识体验?

这一难题的生物学表达方式却相当不完善。遗憾的是,问题中提到为什么“脑中”的物理过程产生意识体验,尽管脑对产生意识不可或缺,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仅仅脑便能够产生意识。

反之,有机体身体中的非神经元组织在产生意识的过程中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这必然是难题答案的一部分。这种作用在感受的混合过程中最为突出,我们认为这是有意识的心智产生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如果要给意识诞生做一个编年史,进化中产生感受离产生意识还有很远的距离,感受就本质来说只是意识的一块奠基石。但实际上感受的功能价值却取决于拥有感受的有机体并栖居于有机体的心智中。

感受产生了意识,并将意识慷慨地给予了心智的其他部分。

资料来源 Nautilus

猜你喜欢
轴突髓鞘心智
听觉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相关病理和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TMEM63A在髓鞘形成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人从39岁开始衰老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脑白质病变是一种什么病?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cAMP-Epac 转导通路对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