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林,王珮瑶,周玳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2019 年国家提出“百万扩招”计划,使扩招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培养类型。 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扩招生中更好地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源复杂多样的扩招生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教育模式改革,实践总结出一条适合扩招生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1-2]。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教育厅要求,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扩招生试点院校。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2019 年和2020 年共招收扩招生512 人,但该专业扩招学生的生源、年龄、学历层次和专业基础的复杂性也给学校扩招生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弹性学制下扩招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如何与其人才培养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趋于人性化、定制化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灵活的社会性学分管理方式,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以优化扩招生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将“学分银行”纳入扩招生的学业认定体系,相应转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学分管理的灵活性,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学新局面,可以有效应对扩招生人才培养的复杂局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发展的需求。
扩招生面向社会全面招生,这就导致了生源基础具有显著的差异,在生源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基础等方面非常复杂(见图1)。 从图1 可以看出,由于其来源的复杂性导致了本次社招学生的学历起点从初中毕业到本科跨越了4 个不同层级,而其专业跨度更大,近10%的学生为文科生,有近1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化工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如此复杂的学生背景对这批扩招学生的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下,学生只需要在规定的年限内修足一定的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学校的毕业证书。对于在校生,其教学组织与管理规范有序,成绩认定标准清晰[4-5];但对于扩招学生而言,从图1 的数据分析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适应扩招生的学习,如线下教学课时明显不足,体育、劳动等通识必修课程无法有效组织,专业实践课程不能仅限于实训中心完成,实习环节必须和扩招生岗位相契合等,这些问题要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突破、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创新、评价体系方面多元。
图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扩招生生源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基础分析
扩招生生源中95%以上的学生为社会人员,这类人群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还面临生活、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压力,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学习时间、地点变动较大,学习的连续性不强,学习需求差异性较大等问题。但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生存压力感,求学目的十分明确,其中80%的学生具有在化工、制药类企业工作、培训的经历。 因此,这批学生迫切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学习技术技能,更好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些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终身教育理念,推动“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加快个人“学分银行”系统建设,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90%以上的扩招生其再学习的动力和目的就是为了拓展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个人发展成长空间,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扩招生人才培养必须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模块、搭建校企协同平台、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多元评价等举措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分银行”体系对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的性能可为扩招生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7]。
扩招学生在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开展学习,学校为其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教育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在校内教学课程体系内,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碎片化、不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对其学习成果的认定有一定难度。 而且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80%以上来源于各化工、制药企业,这类企业普遍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实施,也需要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认定,而“学分银行”体系的存在则为其有效落实提供了基础。 一方面,“学分银行”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可能;另一方面,“学分银行”的建设提升了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价值,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借助各种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提升自我,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8]。
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有效解决扩招生部分常规教学无法实现的问题。 通过“工程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部分手机App 功能开展扩招生体育教学,通过智慧职教等课程资源平台开展扩招生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因此可以通过“学分银行”系统采用合理的方式形成职业能力的基本信息,记录到学分信息平台,学生、教师以及相关企业可以从学分记录平台中获取信息,实现对学生的客观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学分银行”制度还可以将不同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转换,为扩招生人才培养提供必要支持[9]。
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即使没有在学校进行学习,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因此可以更多地借助如产业学院、教师工作站、实训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扩招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获得学分;也可以将其在社会工作期间根据自己工作需要和学习兴趣学习的课程进行成果转化进而获得学分;还可以通过记录其之前的学习、工作经历进行成果认定而获得学分;最终扩招生达到其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要求就能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学分银行”制度让扩招生随时可以向“学分银行”中存入相应的学分,不用严格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打破常规学习时空限制的同时,“学分银行”制度强化了扩招生完成专业课程知识与能力学习之间的联系,提升了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丰富了扩招生的教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扩招生人才培养体系。
在扩招生中推行“学分银行”对学校教务管理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意味着在扩招生的管理上将直面每个学生,因此必须在系统、制度和管理方面改革创新,以实现扩招生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定制。
在扩招生人才培养中实践“学分银行”体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首先,要建立一个智能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以满足扩招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同步兼容部分线上教学平台、教学App 软件,使学生在统一的门户网站登录后,通过一个账号可以完成各项规定课程学习。 学校通过自主开发的“工程云平台”实现了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中构建类型丰富的点对点或面对面教学活动,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其次,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有关学分银行的信息服务平台。 学校完成了教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在系统中单独增加了扩招生教学管理模块,通过该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经历、培训和工作经历,并通过一定规则认证后转化为相应的学分,还可以通过学分兑换模块进行学分兑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和学业规范化要求的协调统一。
在“学分银行”的视角下,扩招生人才培养的完成需要以各类学习的学分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来给予相应的学分,使学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建立统一规范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标准体系,是“学分银行”体系能够持续有效落实的有力保障。 鉴于此,首先是完善扩招生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扩招生人才培养原则意见》《扩招生教学管理实施细则》《扩招生学分兑换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明确了扩招生在人才培养、教学组织、成果认定、学分兑换等各方面的要求,为“学分银行”在扩招生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是进行课程标准迭代,在改革课程标准的同时编写形成课程导学手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要求和评价方式,精准完成课程学习获得学分。比如英语课程学习,内容可以结合化工、制药企业外贸工作实际,提高化工专业术语和商务英语的要求,指导学生更好地处理工作实际案例,从而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更好地提升了教学实效。 最后是在扩招生中全面推进“学分银行”,开展学分认定、兑换。 建立扩招生个人学习账号,追溯其学习成果。 比如,对中职起点学生和部分其他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可根据其以往学习经历,对相同或相近课程进行学习成果和学分认定,对部分课程允许其免修。
“学分银行”体系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突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思想的,是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大转变,很好地契合了扩招生人才培养要求。 在学习管理方面,扩招生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既可以集中连续学习,又允许其间有中断。 在学分获取方面,扩招生具有更为广泛的途径:首先,学生不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跟着固定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只要其完成一门课程或技能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认证就可以存入一定的学分。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或企业组织的相应技能培训,相关的协会、行业组织的考证,其取得的证书也可以累计学分。 最后,扩招生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可以通过相应方式进行认定后获取相关学分。 在毕业资格认定方面,“学分银行”中给予认定的学分不会因为学业中断而消失,只需在规定学制时间内,其“个人学分银行”中的学分数达到规定的毕业资格条件,学生就能申领毕业证书。
作为“百万扩招”的首批试点高职院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应对扩招生源的复杂现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引入“学分银行”体系,从条件保障、制度完善、管理创新等方面构建扩招生个人“学分银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受教育者学习时空的限制,很好地解决了扩招生学习、工作、生活三者兼顾的困难与矛盾,为更好地实施扩招生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