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陵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2022-05-12 09:35陈丽花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景观

陈丽花,陶 楠

江西庐陵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陈丽花1,2,陶 楠2

(1.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受庐陵文化思想影响,江西赣中周边区域孕育诸多传统村落。以典型古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点、线、面景观物质要素,总结江西庐陵典型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特征。探讨典型传统村落景观驱动因素,包括:文化、社会、自然、经济因素四方面。研究庐陵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及探究驱动力机制,对庐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不同地域群体利用文化实践创造丰富多彩的理想景观,展示当地人民对诗意栖居建设理想生活图景。

庐陵地区;传统村落景观;驱动力;景观特征

0 引言

江西赣中地区的庐陵文化是赣鄱文化的重要代表,庐陵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兼收并容的文化群体、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文章节义的地域特色。受其影响,庐陵地区孕育众多村落,有村落自宋代以来保留至今,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价值。

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古村落空间形态、园林景观成因、典型古村落景观案例分析,但对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关注较少,而园林景观是古村落的重要要素,反映当地村民特有的文化族群和社会物质空间。识别评价景观特征是古村落保护利用传承的前提,也记录着先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文化实践的历史轨迹,本研究以庐陵典型古村落为例,探讨村落景观的驱动因素,挖掘驱动因素,梳理庐陵文化的价值运用,拓展庐陵文化研究的广度,挖掘古村落景观研究的深度。

1 江西庐陵典型传统村落景观概述

1.1 传统村落景观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村落景观是指那些经过长期持续规划建设,村落与所处地理环境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人与天调、意象丰富的整体环境体系[1]。村落景观包含了建筑(宗祠、书院等)、山水、植物等园林物质要素,也贯穿于整个村落空间的道德伦理、规划思想、管理方式等文化精神[1]。

从历史脉络看,传统村落景观与农耕文明相伴相生,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地缘、审美构成。传统村落景观是中国园林大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的、开放的、公共的、大尺度的早期风景园林形态,在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1]。

1.2 庐陵地区典型传统村落景观

截止到2019年,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6819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第四批1598个,第五批2666个)。吉安传统村落数量是江西省之首,在庐陵地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共72个古村落,其中9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表1)。

庐陵位于江西中南部,赣江中游。广义庐陵地区意指庐陵文化影响区域,包括整个吉安地区,本研究范围主要为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等庐陵县范围内[2]。庐陵文化精髓是“文章节义”,又以宗族文化、耕读文化、风水文化、商业文化作为其文化的分支。受其影响,当前遗存的庐陵地区村落景观蕴含丰富的庐陵思想文化,这些文化是古村落精神价值,在岁月流逝的村落产生、更新记忆中,庐陵文化思想以其强大的驱动力让庐陵古村落园林价值璀璨。我们以庐陵典型传统村落为例,探究分析庐陵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及其驱动力。

表1 庐陵地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Table 1 List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Luling area

批次古村名称位置公布年份 第一批无无2003年 第二批渼陂村青原区文陂乡2005年 第三批燕坊村吉水县金滩镇2007年 第四批陂下村青原区富田镇2008年 第五批钓源村吉州区兴桥镇2010年 第六批桑田村、塘边村、湖州村吉水县金滩镇、安福县洲湖镇、峡江县水边镇2014年 第七批柘溪村、爵誉村安福县金田乡、泰和县螺溪镇2019年

作者自绘,数据来源于住房与城乡住建部

2 江西庐陵地区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2.1 庐陵地区典型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要素

依托丰富的庐陵文化思想及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稳定政治社会环境及优越经济环境的作用,庐陵地区古村落独具赣中特色。园林景观是村落的物质环境,是庐陵地区人文地理因素的综合体现。村落在空间形态上包括点、线、面元素等景观元素,包括整体布局、村落选址、建筑景观、园林绿化和水系[3]。渼陂古村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是庐陵地区第一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传统村落,集宗族文化、耕读文化、风水文化和产业文化为一体。本研究以其作为典型,以个性总结共性,梳理总结庐陵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元素特征。

图1 庐陵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环境要素(自绘)

2.1.1 点要素——民居建筑、码头、宗祠

据官方统计,渼陂古村共有民居582栋,其中明清建筑367栋,古祠堂5座,家祠若干,古书院4座,古庙宇1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3座。同时,还有“二七”会议会址、红四军军部旧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朱德旧居等多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是典型的赣式建筑,青砖灰缝,简洁实用为主,重点装饰门楣。渼陂古村北靠着富水河设多个码头,具有装卸货物、停靠船、人流进出等功能,它是古村经济源头,成为村民物质生存的重要场所,促进了村落的商业繁荣[3]。

2.1.2 线要素——商业街巷、水系、居住街巷、排水沟

商业街巷是渼陂古村保存较好的一处特色空间。商业街现有108家店铺,为晚清民国建筑,前为店面,后为仓库。街巷宽6-10 m不等,采用两边鹅卵石设下水明沟,中间是青石板,下是深1 m多的地下水道。而古街与富水河平行,巷道略有曲折蜿蜒,巷背靠码头,满便于货船停靠。

巷道村落民居街巷四通八达,以麻石为主,宽1-5 m不等,分为三级:一级道路为新建的村庄主干道,环绕古村落,起车行交通、消防的作用。二级道路为部分巷道,主要运用青石板和砾石,这些道路与村内的节点形成公共空间,供村民生产、生活所需。三级道路居民建筑间狭窄的小巷道。

村内四水绕村,引渼水入村串联池塘贯穿富水,通过汇集雨水,溪流将大小池塘串联起来,形成活水循环,并在富水河畔的步道种植杨柳,形成滨江景观。

2.1.3 面要素——村内公共空间、池塘

古村内分布28口水塘,以对应上天28星宿。池塘大部分相通,有13口水塘东西相连。这些良好的水质、大范围的水体满足村内渔业、水产养殖等经济生产功能,同时还调节村内小气候环境。渼陂村公共空间主要与水景、古树联系紧密,主要为村入口迎宾景观空间、渼水第一处饮水区的池塘周边景观、北部带状池塘连理樟休闲空间三处。村内公共空间布置要素集合民居建筑、阁楼、池塘水系、植物为一体,造型曲折变化、简朴野趣,是村民休闲的主要活动场地。

2.2 庐陵地区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渼陂古村景观风貌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文化思想、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在基址选择、整体布局、绿地布置、建筑风格上彰显庐陵古村落园林景观特征(表2)。通过个案的研究,管窥庐陵古村落园林景观特征的共性,寻找出村落景观的活力和驱动力的物质载体。

2.2.1 点状景观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以民居建筑、宗祠、码头为代表的特色景观元素是特色庐陵村落发展演变历史的缩影,它承载着古村物质文化,反映地域文化发展基本背景和特色。民居建筑大都采用天井院式,天井内种植乔木花草,建筑一般为2层,砖木结构[4],组织灵活多变,综合功能与经济的统一;宗祠建筑在平面上呈现“向心化”与“秩序化”,分级严谨,空间层次分明,主体建筑明显,有较好的轴线控制[5];码头是庐陵景观元素特色,反映当时庐陵古村落依水建立、靠水发展的选址要点。庐陵古村落点状元素大部分历史悠久,发展脉络较清晰,保存完好,肌理格局完整,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美学艺术、建造技艺和科学研究价值。

2.2.2 线状景观布局合理,脉络分明

线状元素是村落景观的脉络,串联点状、面状元素。庐陵古村落多有街巷、水系、排水沟等线状元素。特色街巷是村落基本组团的组织方式,为基本的邻里联系通道,街巷网络顺应村落布局,有呈现鱼骨状、中心状、平行状、垂直状等布局,巷道曲折蜿蜒,尺度分级[3]。水系是传统村落居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根本要素,渼陂古村水系结构循环往复,村落引水系贯穿池塘入富水河,满足村内生活生产需要。钓源村的古排蓄系统顺利使用了数百年,体现“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风水原则和智慧,排水脉络将村落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排水系统层层连接[6]。

2.2.3 面状景观塑造有序,功能得当

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景观的重要面状元素。公共空间通常为村落广场空间和滨水空间[3]。广场空间是传统街巷节点,多为十字形放大空间,主要包括入口广场空间、祠堂广场空间、戏台广场空间等组成。滨水空间多是绿化、水系结合成为滨水广场、步道,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滨水广场可由村内水井为中心的小空间,而滨水步道空间由村落街巷与带状水景组合而成[3]。面状景观要素集生产、生活休闲功能,是村民主要活动场所。

表2 庐陵地区村落景观特征[3]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garden landscape in Luling area

要素景观特征 村落整体布局选址受地理环境及风水文化的影响,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环境格局。布局受外界水系影响,地势平坦,在河谷平原上的布局较为规整方正,受宗族文化影响,围祠而居;丘陵岗地的布局因地制宜,布局多样化 村落街巷多平行或垂直于外界自然水系,巷道狭窄通,呈网格状布局 水系组织重要组成元素,依靠自然的地形地势对村落引水、排水及水景营造。 园林绿化与公共空间公共开放空间与园林绿化共同形成公共区域,以樟树为主。 建筑景观建筑类型十分丰富,独具庐陵地域特色建筑风格

3 江西庐陵典型传统村落景观驱动机制

研究庐陵地区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特征,探讨促使特征形成的驱动力,在特定研究背景下,能明确当地人类活动与景观特征的相互关系。庐陵古村落景观真实记录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下展现出的对自然的信仰、情感和文化的追求,在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驱动下展现多样的特性和持续统一性(图2)。

图2 景观元素特征及驱动因素(自绘)

3.1 文化因素——宗族秩序奠定村落聚居内部结构

宗族文化是庐陵文化的核心思想,对宗祠建筑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物质表面表征的“因”,更不能忽视背景与文化关联的因的作用分析[7]。宗祠、牌坊等传统建筑是重要的社会承载者,宗族组织是社会家庭变迁的组织基础,也是社会结构、活动的基本单位[2],村落以修建祠堂供奉先辈灵位、继承礼仪来正风俗,设族长以解决族内之事,修族谱延续血缘关系,这种宗族制度促进庐陵地区乡党家族间和睦风气、相教相助,凝聚宗族人心,促进族群的认同和归属感。庐陵村落基本是以同族同姓组成,是身份认同的象征,也是追根溯源的重要载体。

庐陵祠堂建筑受到我国传统礼制等级观念的深刻影响,按宗祠—支祠—家祠祭祀展开[5]。渼陂古村始建于南宋初年间,村内有梁氏总祠永慕堂1座,房祠5座,支祠和家祠若干。梁氏总祠上、中、下堂中带而大在井的三进式建筑,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钓源古村是欧阳修同族后裔聚居地,为独居江南特色的八卦造型古村。钓源古村内有古村宗祠、家祠9座。村人尊欧阳修为宗,村内建有欧阳氏总祠——文忠公祠堂,呈品字形天井结构,祠内挂有“文行忠信”牌匾,祠前安置旗杆夹旌表本宗本族的先祖显赫功名。燕坊村为主姓村,各姓宗祠多为一支一级或者一支两级祠堂体系,共有6个宗祠,多姓的宗族分区形成多元的肌理形态[5]。

表3 庐陵地区典型村落宗祠

Table 3 Ancestral Halls of Typical Villages in Luling Area

典型村落名称宗祠名称 渼陂古村永慕堂、洪庆堂、孝友堂、节寿堂、求志堂、清隐堂、支祠家祠若干 钓源古村钓源欧阳氏祠、仁派宗祠、礼派宗祠、经祖祠、纶祖祠、明善祖祠、楚畹公祠、文忠公祠 [4] 燕坊古村一本堂、中本堂、开远堂、三槐第、秩序堂、王氏宗祠[4]

3.2 社会因素——崇文重教的社会观念成就村落景观文化

庐陵文化发展与人口迁徙密切相关[2]。从历史看,古代人口迁入带来多元文化的碰撞。庐陵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移民为了后代的兴旺,必须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这为庐陵文化的形成提供客观条件。北方移民至庐陵地区的书香门第家族,他们重视文化教育、兴办私塾,其子孙多为饱学之士[8];另外,古庐陵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雨量充沛,适合各类作物生长,其水热和地形决定了庐陵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庐陵人抱着“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孕育如欧阳修、文天祥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诸多名人,因而成就庐陵文化的耕读精神。迁移过程中形成的耕读精神是庐陵村落景观发展的主体动因。同时,理学也是庐陵地区研习的重要特色,在民间以儒学文化为基础,庐陵地区构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体系,社会关系受到忠孝节义礼的约束,“德、功、言三不朽”标准深入人心,形成崇文重教、耕读并重的传统民风,后代子弟读书,出人头地是评判人生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3]。

正是这些朴素深远的影响,庐陵人才辈出,村落的精神价值显得熠熠生辉。庐陵在中国科举史上形成“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的繁盛局面,仅在明朝就产生8位状元、30位一甲进士,共有进士936人,占江西省进士的32%。这些状元文化[9],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最直观地反映是庐陵的书院,庐陵地区村落兴办私塾,村落古宅牌匾楹联上多挂有“耕读世家”,渼陂古村内有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又新书院。

3.3 自然因素——风水理论引导景观生态结构[10]

庐陵地区典型传统村落风水文化主要体现生态环境理念、藏风纳气的布局规划思想。风水文化是反映中国古代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风水理论指导村庄景观选址、规划、营建等过程,江西风水是中国风水派系的形势派[11],在景观上注重客观环境和因地制宜。

钓源古村的布局如“村隐太极八卦形,户朝北南西东向,路尽歪门斜道连”[12]。地处太极图的村落园林外环境,村内有近2万棵古樟的风水林,其性状犹如太极图形状分线的“∽”形山岭———长安岭,分别将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置于太极图中分线“太阳”中心区的“少阴”位及“太阴”位[12]。村内池塘7口,暗喻北斗七星,结合周边环境,形成“七星伴月”的园林景观。从风水看,水塘流向西面田野,寓意西面为村落流财的方位,这也反映先民是按照风水理念改造村庄环境。

同时,钓源古村落利用长安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因素调节村落“小气候”,体现钓源人追求自然与人和谐相处、追求天道与人道的思想意境[14]。长安岭的古樟高于村庄20余米,形成一道风水学上的“藏风聚气”天然屏障,使得南东北来风不会直接穿过村庄,村内温冬暖夏凉,另外大量香樟树散发樟脑气味使得村中少有蚊蝇。村庄取名“钓源”,也就意味村内布置大量的池塘,这些丰富的水体调节村内小气候外,更有收集全村的排水集污总枢纽的作用,同时,村落住宅建造在两边较高的微坡,村内排水刚好排往依东高西低的地势中间低洼地的水塘串,钓源村是“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都得益先民所修筑的排水沟、池塘串和住宅建筑的智慧规划布局(图3)。

图3 钓源古村七星伴月池塘及“∽”形山岭(改绘《钓源古村保护规划2008》)

3.4 经济因素—商帮兴旺促进并保障村落景观建设与发展

产业文化形成的场所载体是传统村落空间,其发展也促进村落的繁荣昌盛。村落形态与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发展产业相关(图4)。园林物质环境是传统村落的中微观环境,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在选址、空间布局形成相应的空间环境特点。明清江西商人号称“江右邦”,有“无赣不成市”的俗称[2,13]。据记载,两宋时期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迁移至庐陵地区,一些商人及手工业者也随之迁移,促进当地的商业文化发展,商贾贸易往来促进庐陵文化的传播交流,同时也为古村落园林景观的建设给予资金保障。钓源古村在清道光年间被誉为“小南京”[2],其商贾、号铺遍及两湖两广,商业文化的繁荣极大促进了村庄的建设,当时兴建大批宗祠分祠、茶楼、店铺、戏楼、钱庄等设施。渼陂古村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路运输优势,古代设立码头与外界交流、交易,这促进渼陂古村的经济繁荣[2]。

图4 庐陵地区传统村落产业与景观物质环境(自绘)

4 结论

以渼陂、钓源古村落为代表的江西庐陵传统村落景观,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文化、社会、自然和经济因素,其文化思想中的宗族文化、耕读精神、风水文化、产业文化作为其内在助推力,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是当地村民在改造利用自然时中思想传承、主体情感、自然信仰和物质保障的综合体现。四个主要驱动力综合作用,缺一不可,构成庐陵村落景观文化丰富的内涵,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需注意,本研究典型对象多在庐陵县范围,但广义庐陵区域包括整个吉安市,其他地域的庐陵古村落也会有自身特色,进一步扩大研究典型对象的景观特征及驱动力机制的探讨是今后研究方向,也将利于拓展庐陵文化思想影响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发展演变的研究广度。

[1] 郭明友.论皖南传统村落园林的空间体系及其启示[J].中国园林,2017,33(12):5-10.

[2] 张建荣.庐陵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5-6.

[3] 刘健鹏.庐陵古村落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7:6-7.

[4] 邓洪武,邹元宾.庐陵古村群存在的支撑——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5):89-94.

[5] 王吉伟,刘晓明.基于宗族结构的钓源、燕坊古村村落肌理研究[J],华中建筑,2018(7):100-104

[6] 王忙忙,王瑞. 传统村落的理水生态智慧——以江西钓源古村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6):71-77.

[7] 张类昉,许秋华. 庐陵地区祠堂空间形制与文化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2020(7):95-99.

[8] 王健,顾筱和.文化生态视域下庐陵文化形成流变及内涵特质的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4):93-101.

[9] 邓宝玲,赖敏.庐陵状元文化的历史与传承[J].汉字文化,2018(21):110-112.

[10] 潘莹,施瑛.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94-98.

[11] 刘雅静,罗鹏.江西古村风水对当代人居营造的启示[J].老区建设,2013(18):36-37.

[12] 邓洪武,邓裴,雷平.钓源古村“风水玄机”中的生态环境理念[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88-93.

[13] 张小健.江右商帮兴衰研究(1368-1911)[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ULING, JIANGXI PROVINCE

*CHEN Li-hua1,2,TAO Nan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ffected by the cultural thoughts of Luling,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en bre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central Jiangxi. Taking the typical ancient villages as the examples, the material elements of the point, line and surface landscap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nalyzed, and the gard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Luling are summarize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including four aspects: cultural, social, natur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re explored. Studying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Luling’s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exploring the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uling’s cultural heritage. It also reflects the use of cultural practices by different regions to create colorful and ideal landscapes, and shows the local people’s poetic habitat for constructing an ideal picture of life.

Luling area;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cultural motivatio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1674-8085(2022)03-0073-06

TU986.2

A

10.3969/j.issn.1674-8085.2022.03.012

2021-04-19;

2021-09-01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GJJ2110211);吉安市2021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1GHB367);井冈山大学2021年度科研基金项目

*陈丽花(1983-),江西吉安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公园等研究(E-mail:66625076@qq.com).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培中古村落文化